“天地通话”实现途径

  WiFi+骨传导耳机

  •采用先进的WiFi通信技术,取代传统的有线头戴通信,天和核心舱内实现信号覆盖无死角。航天员除配备智能手机,还配备了骨传导蓝牙耳机与地面通信。

  中继终端5G速率

  •中继终端采用可维修设计,在轨使用寿命达15年,在通信测控数据传输上,空间站核心舱发往地面的速率相当于5G通信速率,是之前的空间实验室的八倍。

  多路高清摄像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多路高清摄像机,不仅能够让地面监视拍摄地球美景,而且能帮助航天员通过仪表大屏幕实现与地面间的双向高清视频通话。

  天链组网传输

  •由3.6万公里高空的天链一号03星、04星,天链二号01星组成天基测控网,连接核心舱和地面站,负责天地间的语音、视频、电子邮件等数据传输。

  大公报记者刘凝哲整理

特 稿/舱外航天服亮相 最名贵国产时装

  图:刘伯明(右)和汤洪波对照手册开展舱外航天服手套安装与测试。\视频截图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23日上午进行了神舟十二号发射以来的首次天地通话。通过舱内画面可以发现,经过一周的整顿,此前在舱内漂浮的包裹已被整理干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侯永青介绍,为方便航天员寻找和清点物资,所有包裹都有二维码,航天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在物资管理系统中获取包裹内的货物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配备了食品冷藏箱,用来储藏新鲜水果和蔬菜。当日,汤洪波“紮着马步”边吃苹果边工作的画面引起人们关注。“太空吃播”排上日程,苹果“C位出道”。为何带苹果飞天?据了解,这是由于苹果营养好,可以长时间保存,相比橙子,汁水少,吃起来也方便。

  通过节点舱画面还可以看到,白色为底、带红色条纹的舱外航天服已被架起。这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经改进后的舱外航天服出舱支持时间更久,关节处更加灵活。有网友称之为“最贵潮服”。

  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的关键装备,相当于微型载人航天器,是出舱活动中保障航天员工作能力和生命安全的太空个体防护装备。目前国际上能完全独立掌握舱外航天服设计和研制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少数几个国家。 中新社

“天地通话”实现途径

  WiFi+骨传导耳机

  •采用先进的WiFi通信技术,取代传统的有线头戴通信,天和核心舱内实现信号覆盖无死角。航天员除配备智能手机,还配备了骨传导蓝牙耳机与地面通信。

  中继终端5G速率

  •中继终端采用可维修设计,在轨使用寿命达15年,在通信测控数据传输上,空间站核心舱发往地面的速率相当于5G通信速率,是之前的空间实验室的八倍。

  多路高清摄像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多路高清摄像机,不仅能够让地面监视拍摄地球美景,而且能帮助航天员通过仪表大屏幕实现与地面间的双向高清视频通话。

  天链组网传输

  •由3.6万公里高空的天链一号03星、04星,天链二号01星组成天基测控网,连接核心舱和地面站,负责天地间的语音、视频、电子邮件等数据传输。

  大公报记者刘凝哲整理

“神臂”承重25吨 辅助出舱 手抓飞船

  图:习近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通话结束后,向他们挥手致意,向现场参试人员表示慰问。\新华社

  【大公报讯】综合中新社、观察者网报道: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后续即将实施的出舱活动,其中三个航天员需要一起配合进行机械臂的使用。这个堪比“变形金刚”的“大力神臂”最大承载能力达25吨。

  据中国电科21所介绍,核心舱外的一对大型机械臂,为中国首个具有七个自由度的机械臂,拥有7处关节,2处末端执行机构,是对人类手臂的最真实还原,在太空可以实现类似人类手臂的运动能力。该机械臂工作时最长长度可达18米左右、直径约4米左右,最大承载能力25吨,可捕获来访悬停飞行器、转移货运飞船载荷、进行空间站舱表状态检查、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并可与实验舱实现机械臂级联组合。

  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配合下开展两次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中,一人在舱内操控,两人完成出舱,预计需要6、7个小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受访时表示,第一次出舱工作预计会在十几天后择机进行。

央视快评/在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6月23日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总书记向三位航天员致以亲切的关怀和诚挚的问候,嘱托三位航天员密切配合、圆满完成后续任务,并期待他们胜利凯旋。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既饱含着对建设航天强国的殷切期盼,也寄托着中国人“逐梦九天”的美好愿景,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人勇往直前、叩问苍穹,向更遥远的灿烂星瀚深度进发。

  在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总书记与航天员们的亲切通话,充分彰显了我国举国创新、协同攻关的制度优势,集中展现了中国航天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强大能力,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珍贵而厚重的大礼。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这艘往返天地的“生命之舟”成功发射,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刷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开启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航天追梦不止、奋斗不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火星探测……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化为现实,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十四五”征程在前,进军太空使命重大,中国航天要革故鼎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目标前进,为人类航天事业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特 稿/舱外航天服亮相 最名贵国产时装

  图:刘伯明(右)和汤洪波对照手册开展舱外航天服手套安装与测试。\视频截图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23日上午进行了神舟十二号发射以来的首次天地通话。通过舱内画面可以发现,经过一周的整顿,此前在舱内漂浮的包裹已被整理干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侯永青介绍,为方便航天员寻找和清点物资,所有包裹都有二维码,航天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在物资管理系统中获取包裹内的货物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配备了食品冷藏箱,用来储藏新鲜水果和蔬菜。当日,汤洪波“紮着马步”边吃苹果边工作的画面引起人们关注。“太空吃播”排上日程,苹果“C位出道”。为何带苹果飞天?据了解,这是由于苹果营养好,可以长时间保存,相比橙子,汁水少,吃起来也方便。

  通过节点舱画面还可以看到,白色为底、带红色条纹的舱外航天服已被架起。这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经改进后的舱外航天服出舱支持时间更久,关节处更加灵活。有网友称之为“最贵潮服”。

  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的关键装备,相当于微型载人航天器,是出舱活动中保障航天员工作能力和生命安全的太空个体防护装备。目前国际上能完全独立掌握舱外航天服设计和研制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少数几个国家。 中新社

领跑全球/智能高铁新复兴 龙凤呈祥更安全

  图:新复兴号全车设有3300多个监测点,保障行车安全。/网络图片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又出新了,新款复兴号车身采用闪亮的龙凤图腾元素装饰,以“龙凤呈祥”为主题,将于6月25日,在京沪、京广、京哈等高铁线路上正式亮相,覆盖18个省级行政区,辐射京津冀、大湾区等地区。据悉,新复兴号全车设有3300多个监测点,保障行车安全。同时,支持5G车地无线通信,车辆状态信息可“全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升级优化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动车组关键系统部件故障的精准自动预警或预测评估。/大公报记者 卢冶长春报道

  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中车长客)研制的新款复兴号,占此次上线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总数量的2/3。列车外观采用传统文化中的龙凤图腾元素,上下舞动的红黄条纹寓意“龙腾四海、凤舞九天”,以“龙凤呈祥”为主题,寓意中国高铁造福人类的使命担当,寄托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列车两侧“镶嵌”的金色“复兴号”标志,使列车更加闪亮夺目。列车以复兴号CR400BF动车组为基础,增加了旅客服务、列车运行、安全监控等16个方面的智能化功能。

  以太网传输 速度提高60倍

  随着列车电控单元数量的增长,线控技术的应用,对通信速率,实时性,传输安全性的要求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每秒10MB甚至100MB。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张国芹表示,“新款复兴号采用在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成熟运用的以太网控车技术,数据传输速度提高60倍以上,大幅提升信息传输效率。”同时,支持5G车地无线通信,车辆状态信息可“全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提升了远程同步监测、维护能力。

  全车设有3300多个监测点,比以前动车组增加700余个,对列车的走行部状态、轴承温度与振动、电气电路、烟火安全、客室环境等进行“全息化”监测,为全方位的故障诊断、维修提供支持,保障行车安全。

  大数据维护行车安全

  列车升级优化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PHM),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动车组关键系统部件故障的自动预警或预测,提高行车安全性,同时指导列车视情开启“维修模式”。

  不仅如此,列车监控室实现多屏合一,可同时监测多项列车数据,通过列车网络和车厢视频的联动功能,当发生烟火、超员、旅客触发紧急按钮、车门异常等报警时,可通过车厢视频联动报警快速确认和处置故障,对故障信息提前预警预判,降低隐患,还提高了列车途中故障处置的效率。设计人员首次为随车机械师研发了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可通过局域网实时获取列车网络数据,提升日常巡检和应急处置效率。

西南交大牵头20项目 研时速400公里高铁

  【大公报讯】据央视新闻报道: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全体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透露,中国已启动时速400公里等级的CR450高速动车组研制以及成渝中线高铁线路建设规划,进一步保持中国在速度领域的领先优势。

  未来发展方向:更高速更智能

  记者在西南交通大学了解到,围绕时速400公里高铁相关科研难题,学校主动对接中车和中铁,依托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校内教学科研单位,目前已开展和即将开展20多项相关研究,方向包括运行智能控制、线桥隧关键技术、道岔选型、轨道结构适应性、客运装备关键技术及车辆动力性能研究等。

  据了解,未来中国高铁应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养护维修、智能服务等方面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从而率先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翟婉明院士表示:“未来高铁的发展应着重考虑速度、效益、节能环保和经济性等技术指标的综合提升上,更高速度与智能化是我国高铁未来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

长沙建成第三代半导体生产线

  【大公报讯】据中新社报道:总投资16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一期23日进入调试生产阶段,标志中国首条、全球第三条碳化矽全产业链生产线在长沙建成,将助力湖南抢占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前沿阵地注入强“芯”剂。

  当日,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举行投产点亮仪式。该项目是湖南“十大产业项目”和长沙24个制造业标志性项目之一,规划用地面积约1000亩,主要营业方向为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生产,主要客户为新能源汽车、高铁机车、航空航天和无线通讯等。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越的电气性能,可以满足电力电子技术对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的新要求。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20年7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历时11个月,主要包含碳化矽长晶、衬底、外延、芯片、器件封装等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两条并行的碳化矽研发、生产全产业链生产线,产品为高质量、低成本、高稳定性碳化矽衬底及各类器件,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年税收17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就业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