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群逼近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 植物园紧急建防护网

图为在版纳植物园内拍摄到的亚洲象。 邓云 摄

  此前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下称“版纳植物园”)的野生亚洲象群仍在园内逗留。记者2日从版纳植物园获悉,目前,这群野象已逼近园区东部的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基地内种植和保存的陆稻、燕麦、油葵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作物危在旦夕。为避免象群对植物园核心区植物取食和破坏,版纳植物园正紧急启动野象防护网等设施建设。

  版纳植物园位于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图为在版纳植物园内拍摄到的亚洲象。 邓云 摄

  亚洲象是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肇事最频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近年来亚洲象的种群数量逐步增长,象群活动范围逐步扩大。5月23日,一个拥有17头野生亚洲象的象群试探性进入版纳植物园后折返。5月24日凌晨,该象群再次进入版纳植物园并逗留至今。

  记者了解到,这群野象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南下,今年2月曾短暂路过版纳植物园南部边界,当时是自1959年建园以来版纳植物园首次观测到有野象到访。

  据版纳植物园亚洲象预警小组监测,因罗梭江流速上涨,象群多次试图渡过罗梭江未果。目前这群野象已逼近园区东部的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基地内种植和保存的陆稻、燕麦、油葵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作物危在旦夕。为掌握大象踪迹,版纳植物园在野象可能的活动路线上安装红外相机,利用无人机和红外热像仪24小时不间断寻找野象群踪迹,封闭危险区域的道路和绿石林等部分景区,对人员及车辆严格管控。

图为在版纳植物园内拍摄到的亚洲象。 邓云 摄

  鉴于此群亚洲象中的小象难以渡过罗梭江,随着雨季降雨量的增加,象群回归常规迁徙路线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群野象可能长时间滞留在植物园及其周边区域。同时由于亚洲象活动能力强,食量大,为避免象群对植物园核心区保存的13000多种植物,尤其是13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取食和破坏,版纳植物园正紧急启动野象防护网等设施建设。

  据悉,在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版纳植物园正努力与地方政府、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等沟通协调,在做好人员安全防护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野象的干扰,争取在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不受野象的取食和破坏的同时,引导象群回归其迁徙路线。

  原标题:

  象群逼近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 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紧急建设防护网

教育部首部未成年人保护专门规章9月1日实施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1日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就社会关注的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热点问题建立完善了相应专门制度。据悉,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制定专门规章,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

  将防治性侵害、性骚扰纳入专项保护

  《规定》遵循全面保护的原则,专设“一般保护”一章,系统规定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的未成年人基本权利。在各条款中分别规定学校具体职责以及工作要求。其中针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社会关注度高、对学生合法权益损害重大的问题构建了专项保护制度,完善了相应的防治工作机制。同时,完善校园性侵害、性骚扰的防治规定,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预防、报告、处置性侵害工作机制,明确了禁止教职工与学生谈恋爱等行为“红线”。

  《规定》创新和完善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明确教育等部门的支持监督措施,提出首问负责制、指定学生保护专兼职监察员等机制。规定教育部门、学校及教职工不履行责任的具体处理办法,细化和完善法律责任,为下一步加强管理问责提供更为明确的依据。

  今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手机、睡眠、作业、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的文件。此次《规定》与“五项管理”的要求逐项进行了衔接。明确学校不得超出规定增加作业量,不得统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到校参加课程教学活动,并对集体补课作出相关的禁止性要求。除教学需要外,禁止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课堂;明确学校加强读物和校园文化环境管理的职责,禁止有毒有害读物、图片、视听作品等进入校园。还明确了学校学生体质监测制度及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适当开放要求。

  禁止公开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

  此外,《规定》中还有很多新举措,比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为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减少攀比、避免歧视,缓解应试压力,《规定》还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但要求学校采取措施,便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等学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