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恶心但很科学 移植粪菌来治病这几年很热门

  把一个人肠子里的粪菌,移植到另一个人肠子里去?这么恶心的事情谁想出来的!答案是:非常专业的医学科研人员。

  并且他们不仅这样想,也早就这样做了:近年来,“粪菌移植”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医学界屡屡带来新发现——前不久,英国和意大利等相关研究中心的最新发现是:给老人做粪菌移植,或可恢复衰老造成的认知力下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则通过小范围实验初步推断:给剖腹产婴儿喂食母亲的粪菌,可使婴儿的免疫系统受益。

  这两个与排泄物有关的“恶心”发现,分别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微生物学》和《细胞》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结合之前的各种相关研究,如今医学界已充分认识到: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力,远远地、深刻地超越了消化系统。

  最新发现

  有待逆转的“老—幼”移植

  在《微生物学》上发表的论文显示:研究人员首先是为幼年小鼠做了粪菌移植,移植给它们的粪菌则来自成年老鼠。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戴维·沃祖克博士说:“研究表明,衰老过程可能与我们肠道菌群有关,而最近我们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又称为‘肠脑轴’),在塑造行为和认知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在完成移植后,评估了幼年小鼠的焦虑程度、探索行为和记忆水平等指标。他们发现:幼鼠在焦虑、探索行为或运动能力等指标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变化,但当它们被放进迷宫里之后,则显示出了记忆受损和空间学习能力下降的征兆。

  联想到老年痴呆症患者们最先表现出的症状就是记忆开始丧失和不认识路,这两样征兆自然很受关注。

  不过,目前研究人员还没有将幼年小鼠的粪菌移植给成年老鼠,他们只是根据理论逆向推测,这篇论文主要表达的是:肠道微生物组中与年龄有关的转变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凸显了肠脑轴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性。

  专家特别提醒:不要擅自模仿

  通过剖腹产分娩的婴儿,通常患上哮喘和过敏的风险更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出生时未曾接触母亲产道内的微生物群,从而不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

  就在本月,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出了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激进”的方法:将母亲的少量粪菌稀释后立即喂给新生儿。研究报告表示,此后新生儿患哮喘的风险与正常分娩的婴儿更为相似。

  婴儿刚出生时,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但是一旦开始在外界生活,他们的免疫系统就会随着微生物的暴露而成熟。尽管每个人的微生物群都是个体化的,但是自然分娩出生的婴儿和剖腹产所生孩子的菌群在肠道内定植的总体模式是不同的。

  这个实验筛选出7名计划进行剖腹产的母亲作为志愿者,在她们的婴儿出生后不久便接受了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婴儿长到三个月大时,他们体内的微生物群与自然分娩的婴儿相似,而与剖腹产婴儿以及母亲的微生物群不同。

  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赫尔辛基大学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计划专家魏莱姆·德沃斯特别强调:“这并不是为安全性研究而设计的实验,目前我们发现它是有效的,并支持从母体到婴儿的垂直传播。但是——请不要自己在家搞!必须对样品进行安全性和适用性测试。”

  此前研究

  肠道菌群移植对自闭症的改善

  自闭症孩子们很难与他人正常交流,也很难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但这种病不像很多人想得那样:只发生在“脑子里”。这些孩子们经常也会有程度不同的胃肠道问题。

  201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场微生物学会上报告了他们为期两年的试验结果:粪菌移植不仅可以帮助自闭症患儿摆脱胃部不适,也可以改善自闭症相关的行为。

  科学家们发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肠道细菌的类型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少。因此研究人员想知道,给自闭症孩子移植健康的肠道细菌是否可以能够改善他们的胃肠道问题呢?

  首先,研究小组使用抗生素来杀死孩子肠道中的所有细菌。接下来,研究人员从具有健康肠道菌群的人的粪便中分离出细菌。然后给患者移植这些粪便细菌。

  治疗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大多数孩子报告的胃肠道问题减少,腹泻、便秘、胃痛和消化不良问题明显较少。同时,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身上与自闭症相关的行为也有所改善,多动或刻板行为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研究人员认为,因为年轻的大脑更灵活,可塑性更强,所以在学龄前开始进行细菌移植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效果。

  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密切相关。肠道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释放的神经毒素会通过肠道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各种行为表现异常。

  粪菌移植带来的有益菌群可以有效地平衡肠道菌群,修复肠道通透性,减少胃肠道和各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

  特定肠道细菌有助癌症免疫疗法

  从两岁半开始,一个人的肠道里就终生驻扎着好几百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大多是无害的,而且能够帮助身体干很多事情,包括:抵抗病原体,保卫你的身体健康;吸收食物残渣里的糖分和酒精,为身体提供能量;分解药物,释放活性成分;帮助胆汁酸代谢;制造营养物质、合成维生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由于基因、饮食、卫生、抗生素、分娩方式等各种原因,每个人的肠道菌种各不相同。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和许多疾病存在联系,包括:艰难梭菌感染、肠炎、糖尿病、自闭症、痴呆症、抑郁症、哮喘等等。

  近年来,多项研究都表明肠道菌群与癌症相关。2019年9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近200名癌症患者中,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如果近期使用过抗生素,其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将显著下降。

  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抗生素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而这反过来影响了免疫系统。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卡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则发现,某免疫疗法的功效可能取决于特定的肠道细菌。他们阐明了特定细菌是如何增强T细胞(人体内攻击并摧毁癌细胞的免疫细胞)的能力并发挥作用的。“然而,细菌是如何做到的始终未解。”

  马拉松运动员肠道里的秘密

  2019年,《自然·医学》网站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肠道中有一类特殊的细菌,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成绩。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5名参加马拉松赛的运动员,还有10名日常久坐的普通人作为对照。在运动员们进行马拉松比赛之前和之后的一周时间里,研究人员收集他们的粪便样本,并进行了细菌基因测序。

  结果发现:在运动前和运动后,有一种细菌在马拉松运动员肠道菌群中差异最大:比赛之后,这种细菌在肠道里的数量明显增加了。那么,这个菌会不会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或运动后的恢复有关呢?

  研究人员从一位运动员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一株这种细菌,接种到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的运动能力显著增加,它们在特制的跑步机(跑轮)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

  经过进一步机制分析后,他们发现这种细菌是利用乳酸作为唯一碳源的。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消耗葡萄糖的代谢过程中就会产生乳酸,由于长跑运动相对过度,氧气供应不足会导致产生的乳酸不能迅速分解,从而导致大量在体内堆积,进而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

  难道,这种菌可以分解运动后的乳酸,从而帮助运动员迅速恢复?研究人员随即做了一系列实验,答案果然是如此。

  而且,不但肠道菌群能够影响运动能力,运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肠道菌群:2018年,芬兰科学院的研究员就发现,耐力运动训练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组成。经过六周的训练后,运动者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减少,促进新陈代谢相关的有益微生物增加。

  此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两项研究发现,运动者与久坐者相比,前者的肠道菌群环境更有利于健康。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植物如何抗病毒?我科学家发现“反病毒劫持”关键蛋白

  新华社合肥10月10日电(记者徐海涛)病毒必须“劫持”并利用所侵入健康细胞的生命系统,才能繁殖和扩散。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教授团队基于8年攻关,发现了使病毒无法“劫持”植物细胞的关键蛋白WUSCHEL(WUS),进而揭示植物干细胞的广谱抗病毒机制,为解决农作物抗病毒乃至全球粮食稳产等问题开辟新路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10月9日发表了该成果。

  病毒是农业生产中仅次于真菌的第二大病害。比如由稻飞虱传播的病毒会让水稻患上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有1000多种,但人类现有的抗病毒手段只对少数病毒有效,且随着病毒进化植物的抗性会减弱。“茎尖脱毒”是少有的有效生物技术,但其深层次科学机理一直未被探明。

  中科大赵忠团队以“茎尖脱毒”为灵感来源,通过8年的发育生物学和植物病毒学交叉研究,近期在植物干细胞中发现了关键的抗病毒蛋白WUS。

  “病毒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命体,它侵入健康细胞后,必须靠‘劫持’细胞内的生命系统,包括蛋白质合成和各种能量物质为自己服务。”赵忠说,他们研究发现,WUS蛋白能抑制植物干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使入侵的病毒无法合成蛋白质,从而不能繁殖和扩散。

  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WUS蛋白也可以成为其他种类细胞抵抗病毒的“利器”,还能抑制多种病毒的感染,具有广谱性,对多种植物病害有效。

  “此研究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且受到关注的问题,是植物病理和发育领域的一个开创性研究。”《科学》杂志审稿人评价说。

  据了解,研究团队计划将该成果应用到育种中,基于蛋白质人工进化技术筛选高抗病蛋白,以得到广谱高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

  “我们希望把成果应用到更多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使得大部分农作物都能抵御病毒入侵。”赵忠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飞船发射推迟 身在太空的俄宇航员收不到新年礼物了

  中新网10月10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航天国家集团发言人对卫星通讯社称,该集团因需进行新的检查,而将两次航天发射——载有“进步MS-16”货运飞船和“北极-M”气象卫星的发射推迟到明年。

  “进步MS-16”货运飞船载有包括给俄罗斯宇航员新年礼物等货物,它的发射原定于12月11日。如今推迟发射,俄罗斯宇航员预计无法准时收到2021年的新年礼物。

  首颗“北极-M”气象卫星的发射原定于12月24日。两次发射按计划都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用“联盟-2”运载火箭实施。

  俄航天国家集团发言人表示:“因必须进行新的检查,已决定将定于2020年12月的‘进步MS-16’货运飞船和‘北极-M’水文气象卫星的发射推迟到2021年。”

  据他称,“确切发射日期将随后公布”。

  报道称,“进步”飞船用于向空间站给乘组运送货物、燃料、氧、空气和饮用水。从1978年起不同型号的“进步”飞船已实施167次发射,其中3艘因2011、2015和2016年的运载火箭事故而未能抵达国际空间站。

  “北极-M”卫星用于监控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第二颗“北极-M”的发射定于2023年,另外3颗卫星将于2024-2025年发射。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奔向火星关键一步!“天问一号”顺利完成深空机动四大看点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奔向火星关键一步!“天问一号”顺利完成深空机动四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胡喆

  10月9日,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努力下,“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深空机动。至此,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变为能够准确被火星捕获的、与火星精确相交的轨道。截至深空机动前,“天问一号”已飞行超过78天,距离地球超过2900万公里,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对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而言,此次深空机动意义重大。

  什么是深空机动?与轨道修正有何区别?

  深空机动是指在地火转移段实施的一次变轨机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专家告诉记者,通过深空机动可以改变探测器原有的飞行速度和方向,使其能够沿着变轨后的轨道顺利飞行至火星。

  专家介绍,执行深空机动是运载火箭入轨弹道和地火转移轨道联合优化的结果,能够提升运载的发射能力、增加探测器的发射质量,使探测器可以携带更多的推进剂,更好地完成探测任务。

  此前,“天问一号”已完成两次轨道中途修正。专家表示,与速度增量较小、发动机工作较短的常规中途修正不同,深空机动过程中,探测器由发射入轨的逃逸转移轨道变轨为精确到达火星的轨道,速度增量大、发动机工作时间长,对探测器控制和推进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

  如何实现深空机动?

  执行深空机动任务需要飞行控制团队根据预定到达火星时间、轨道参数与即时测控定轨参数制定深空机动变轨策略,完成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在深空机动后处于与火星精确相交的轨道上。

  “‘天问一号’在跑,地球在跑,火星也在跑。目前‘天问一号’已经距离地球超过2900万公里,我们互相之间的时延已经比较大了,所以很多动作都要靠我们事先设计和探测器自己完成,这些都具有难度和挑战。”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说。

  为了完成地面测控的精密定轨和探测器上精确自主的轨道控制,此次深空机动中,地面对探测器的定轨任务由我国深空测控站和天文台共同完成,准确保证了探测器变轨的精密定轨需求。为了能够精确自主控制轨道,火星环绕器装备了具备故障识别与自主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充分保证了轨道控制的精度和可靠性。

  深空机动对火星探测好处多

  据悉,通过使用深空机动进行轨道设计和轨道控制,不但成功增加了探测器的推进剂携带量,还实现了三方面目标。

  首先,深空机动将一个大的捕获速度增量分解为两次相对较小的速度增量,有利于减小发动机单次工作时间,保证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同时,深空机动的实施有利于3000N发动机的标定,过程中可对3000N发动机进行推力和比冲标定,而精确的发动机标定参数可以更好地确保火星捕获的精度。

  此外,通过深空机动,八院火星环绕器研制团队实现了对探测器到达时间的优化,能够得到更加有利的捕获点处的光照条件和通信条件,也使捕获时探测器经历的火影时间(探测器进入太阳光被火星遮挡的阴影区)和通信盲区时间更短。

  3亿公里之遥精确瞄准 精度优于设计指标

  此次深空机动中,环绕器距离瞄准的火星位置约3亿公里,误差控制约200公里,这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约1200公里的距离中瞄准一个直径约0.8米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在飞行控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此次深空机动控制的实际精度优于设计指标。后续,工作人员将根据探测器实际飞行状态,迭代优化中途修正策略,利用中途修正持续对到达火星的轨道进行精确修正,确保探测器能够按计划准确进入火星捕获走廊,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开展着陆火星的准备和后续科学探测等工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深空机动完成!奔火旅途中 天问一号的“闯关”还将继续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0年10月9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深空机动与轨道修正有啥区别?

  此前,天问一号探测器进行了两次轨道修正。那么此次深空机动与轨道修正有何不同?

  专家介绍,为了弥补飞行偏差,使探测器沿着预定的轨道飞行而进行的轨道控制称作修正。改变探测器当前轨道,使其进入一条新的轨道而进行的轨道控制称作机动。类似于我们平时开车,在行驶途中调整方向盘,保证车身不偏离车道,这就是轨道修正。而在规划的转弯处转弯,就可以理解成深空机动。

  此次轨道机动在距离地球大约2940万千米的深空实施。

  为什么要进行深空机动?

  天问一号的轨道设计,综合考虑了从发射到火星捕获的各种约束条件并使推进剂消耗尽可能小,采取了转移过程中进行一次深空机动的策略。只有经过这次方向和速度的调整,探测器才能在未来与火星准确相遇。

  后续,探测器将在当前轨道飞行约4个月后与火星交会,期间将实施两到三次轨道中途修正。

  奔火旅途中 天问一号还将迎接更多挑战

  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之旅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了。接下来,天问一号还要继续闯关,奔火旅途中,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天问一号。

  “天问一号”将经历关键的“太空刹车”

  有一次最为关键的“太空刹车”,将直接决定着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成败。

  如果将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行星际公路”,比作一条以太阳为中心的椭圆形闭环高速,火星就相当于这条高速公路的一个出口。经过长达约7个月风尘仆仆的星际跋涉,当火星环绕器携带着陆巡视器,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驶往火星出口的时候,必须利用自身携带的推进剂点火减速,将飞行速度降下来,这就好比要踩一脚“太空刹车”。

  这关键的一脚“刹车”,也称为“近火制动”或者“火星捕获”,就是为了让天问一号探测器能够成为火星的“卫星”,围绕火星旋转。这是极为关键的“一脚”,直接关系到我国此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与否,时机与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

  这一脚“太空刹车”有多难?根据计算,探测器距离火星仅400公里,相对火星的速度却高达4到5公里每秒,刹车的“时间窗口”仅为半个小时左右。届时,探测器已距离地球大约1.93亿公里,无线电通信单向时延约11分钟。显然,所有的制动过程,都必须由探测器独立完成。

  通信受限 着陆过程被称为“恐怖七分钟”

  “太空刹车”至关重要,而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后,就进入了相对平稳的环绕飞行阶段。这个阶段大约要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进行环绕探测的同时,根据探测到的信息判断是否具备着陆条件。

  选择好着陆点、确定了着陆时间就进入到下一个关口。火星着陆的过程经常有“恐怖七分钟”之说,受到通信限制,整个着陆过程只能靠探测器自己进行判断和执行,地面来不及做任何处置。

  只有火星车成功行驶在火星表面,并传回了探测数据,才意味着此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成功。此前只有美国的探测器成功实现了着陆和巡视探测,因此此次天问一号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到达火星之后,还将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测工作。其中,环绕器不仅要以环绕火星的方式开展科学探测工作,同时它还作为地球与火星车之间信使,承担着中继通信的任务,可以说,它的工作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祝愿“天问一号”一路顺风。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陶嘉树 杨璐 图片:李贵良)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国产翼龙-2无人机首次完成应急救援通信保障实战演练

  科技日报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矫阳)8日,记者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翼龙-2无人机于9月29日成功开展了全球首次大型无人机应急通信实战演练。

  29日当天凌晨4时50分,翼龙-2无人机从贵州安顺机场起飞,奔赴四川木里,航时近20小时,实现了跨两个战区三个省份、跨昼夜全天候、夜间中雨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作业,通过公网与专网结合、宽带与窄带融合、空天地一体化通信覆盖等创新技术手段,解决了断路断电断网的“三断”灾难现场通信保障难题,为第一时间开展应急救援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据航空工业翼龙系列无人机常务副总师王大勇介绍,翼龙-2无人机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是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用途无人机,具有优异的多传感器融合能力,已装备多个国内外用户,成熟可靠。

  “此次演练,翼龙-2无人机同时搭载光电侦察吊舱、合成孔径雷达、公网移动通信基站、专网宽带自组网设备、窄带超短波中继设备、CCD航测相机等6种机载设备。”王大勇说,29日进行的首次应急通信保障演练,有关部门从实战出发,选择山高林密、森林火灾多发、公网覆盖不到的四川木里地区5个点位,模拟森林火灾发生,翼龙-2无人机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从安顺机场出发,飞行2小时抵达500公里外木里上空,为地面救援队伍提供空中通信覆盖。

  来自相关部门测试结果表明,翼龙-2无人机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光电吊舱图像清晰、雷达数据齐备、航测地图精准,现场音视频数据与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实时交联,实现了实时调度和高效指挥,充分体现了翼龙-2空中无人通信平台的实战保障能力,解决了断路断电断网极端情况下,力量突不进去、信息传不出来的实战难题。

  专家认为,本次实战演练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实现了跨空域、跨昼夜,实战场景下的应急通信测试,探索了军地协同的空中救援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次在山沟峡谷、山高林密的复杂地形条件下,构建了公专结合、宽窄融合、空地一体的应急通信平台;第一次实现了空中通信平台与地面多种救援队伍的实战演练和协同指挥。再次验证了翼龙-2无人机的高可靠性和优异的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再次展现了翼龙-2大承载能力和军民两用的高度实用拓展能力。

  我国地域广阔,西部山区众多,森林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震等灾害时有发生。航空应急救援具备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救援范围广、救援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具有其他应急救援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阿联酋探月计划披露更多细节 将在近地一侧“落月”

  近日阿联酋月球探索计划项目经理哈马德·阿尔·马尔佐奇(Hamad Al Marzooqi)在一次研讨会上介绍了阿联酋探月计划的细节,2024年,正式命名为拉希德的月球车将在月球近地一侧着陆,目前已经初步选定了5个可能的着陆点。着陆点的选择基于以下标准:周围不存在大于15度的坡度,石块等障碍物高度小于30cms,处于月球近地一侧的中纬度位置。“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有五个着陆点的候选清单。我们计划最终在其中选择一个地点,以及一个紧急情况下的备用地点。我们将在未来几个月或明年披露这些讨论的结论。”马尔佐奇说。

  此前,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宣布正式启动阿联酋的探月计划,在2024年之前将名为“拉希德”的月球车送上月球,执行探索任务。阿联酋月球探索计划项目经理马尔佐奇表示,四轮的“拉希德”月球车重10公斤,最大速度为10厘米/秒,可在20度的坡度上行驶。有两个通信系统,以及包括热成像仪和显微成像仪在内的探测仪器。“我们将进行岩石学研究,了解月球的地质情况,了解月球表面的等离子状况。”(总台记者 王威)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西安“一院一所”两翼齐飞引领科技成果转化

  新华社西安10月8日电(记者姚友明)位于陕西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近年来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让科研人员告别“冷板凳”,让技术成果拼出“热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转化重要科技成果的捷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作为我国首批242家转制的科研院所之一,西北院转制20年来,通过实行“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的创新发展模式,已从单一科研单位发展成为我国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稀有金属材料领域中的科技型“领头羊”企业。

  而光机所自2013年创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平台——中科创星以来,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专业孵化、创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让一批拥有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走上了成果转化之路。截至目前,已先后孵化培育了348家企业,基金规模53亿元,累计实现投资34亿元。

  在今年战“疫”斗争中,中科创星联合创始人米磊与其早期孵化企业中科微影联合研发出的“扎针神器”——血管成像仪就派上了用场。捐赠给多家湖北定点医院的56台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帮助医护人员解决了在身穿厚重防护设备情况下给患者打针输液的难题。

  科研院所办企业、闯市场也走过“弯路”。西北院2000年成立首家控股子公司——西部材料公司的时候,以整建制的方式划出6个研究所、300多名科技人员,一度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产生影响。随着孵化体系的成熟,此后再成立新的子公司时,西北院就只需派出少量团队,比如成立资产规模比西部材料公司还大的西部超导公司时,西北院只派了7名技术骨干,既避免了让“母体”伤筋动骨,又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

  为解决科研人员在创业过程中的“硬件”痛点,光机所于2015年成立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为初创硬科技企业提供价格昂贵、利用率不高但又必不可少的重资产设备。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平说:“得益于光机所搭建的这个平台,我基本上是拎包入驻、拎包‘创业’,节省了1000万元左右的购置设备资金。”

  去年年底,西安高新区与光机所拟定一体化发展方案,提出把西安光机所打造成为西安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的“发动机”,把西安高新区打造成为西安光机所创新模式推广复制的“试验田”,双方决定成立硬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年产值千亿元规模的硬科技产业集团,共同放大“西光模式”效应。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美德科学家称发现24颗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近日,美德两国研究人员宣布,在对行星年龄、质量、体积、表面温度、是否有水、与恒星距离等条件进行比对后,最终从4500颗已知地外行星中筛选出了24颗“超宜居”行星。这些行星距离地球均超过100光年,它们围绕旋转的恒星寿命比太阳长且变化更慢,因而生命体或许更容易在这些星球生长。

  人类真能为自己找到

  第二个、甚至更多家园吗?

  正是太多的未知

  不断撩拨着人类的好奇

  去探索浩瀚宇宙背后

  无尽的奥秘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功能全颜值高 智能手表反超机械腕表?

  从9月中旬的发布会开始,到iPhone12出场前,苹果还得靠新款Apple Watch苦苦撑住“门面”。不过,好消息是,据国外数据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基于行业报告和苹果财报的数据,苹果以一己之力“击败”了整个瑞士手表业:Apple Watch去年出货量为3070万只,而整个瑞士手表业同期出货量则为2110万只。

  尽管指针式传统手表在年长消费者中仍然很受欢迎,但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智能手表。报告中指出,传统机械腕表目前在年龄偏大的消费者群体中更受欢迎,而年轻消费者则倾向于Apple Watch这样的智能手表。不错的设计和时尚的外观加上好用的应用程序,使得其在北美、西欧和亚洲广受欢迎。

  而除了苹果之外,不仅传统的制表企业不甘落后,潮流、服饰品牌也纷纷登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各家手表针对不同人群,有的凸显科技感吸引电子产品爱好者,有的设计奢华大气,在外观上做文章吸引“颜控”,还有一些平价款依靠高性价比成为了实用主义的首选。

  瑞士奢华制表品牌TAG Heuer泰格豪雅是奢侈制表业中首批拥抱智能手表的大牌之一,于2015年推出了首款智能手表。秉承纯正制表传统,TAG Heuer 的Connected智能手表以独特方式融合了计时码表的精致优雅与以适应运动及日常场景为导向的个性化数字体验。在此之后,各个时装大牌纷纷加入智能设备穿戴的潮流。

  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于2017年推出了首款智能手表Tambour Horizon,目前已升级到了第二代。据国外媒体报道,推出首款智能手表时,LV首席执行官Michael Burke表示:“对我们来说,美观是不可妥协的。可穿戴设备领域有太多‘长得丑’的产品。”

  于是,Tambour Horizon智能手表将颜值作为一大“卖点”。其外观延续了LV Tambour系列手表的经典设计,配备了超过60款的表带,还有10多款有LV经典印花和辨识度的表盘(主题)以供搭配选择。同时,LV会根据时装系列推出同系列表面,使得手表能随时通过下载并更换新的表面“变身”,走在时尚前沿绝不“掉队”。今年7月,就推出了与日本潮流界标志人物Nigo联名系列的“LV Made”小鸭标志面盘,网罗一众“型男”欢心。当然,它的价格也很“奢华”,官方售价在20300元起。

  同为奢侈品牌的爱马仕则选择了与苹果合作。双方在2015 年首次合作推出第一代Apple Watch Hermes就大受欢迎。今年秋天该表款已迈向第六代:爱马仕经典的单圈表带,共推出鲜艳明亮的6种缤纷活泼的崭新色调,包括辣椒红、橘、琥珀黄等,搭配44毫米尺寸的腕表,定价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时登场的全新Hermes Attelage系列表带,名字以马具的鞍辔命名,于表壳上方延伸出全新的表带,以双圈极细或单圈的浅黄褐色Barenia小牛皮缝制。爱马仕对皮质的追求从这小小的表带上也可见一斑。

  国产智能手表则靠超高性价比占领了大众市场。今年9月底,继华为、小米、OPPO之后,vivo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款智能手表。这也标志着,目前全球前六大手机厂商,都已经完成了对智能手表产品线的布局。而从功能上来看,智能手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走的是运动健康的路线,产品聚焦体育运动、关注人体健康。与Apple Watch“可怜巴巴”的最长18小时续航时间相比,国产智能手表一大优势是电池续航能力,连续使用两周甚至一个月不在话下。因此,这类产品除了记录运动数据外,将注意力放在人体健康数据的呈现与分析上。例如华米最新发布的Amazfit GTR 2/Amazfit GTS 2中,不仅有24小时心率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测、睡眠呼吸质量监测等特性,还引入PAI健康评估系统,通过专业的打分,让用户更为直观地掌握每日健康状态,这是其他智能手表所不具备的。

  第二类更像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能装应用软件、能听音乐。例如2019年发布的小米手表预装MIUI For Watch,内置应用市场,可以下载QQ、支付宝等常用App,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追捧。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市场上还有不少产自广州、深圳的非知名品牌手表,甚至能看视频、玩游戏。不过从买家反馈来看,手表发烫、变卡似乎是“常态”,稳定性有待提高。并且,图一时新鲜的消费者更多,因为在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长时间用手表来看视频、玩游戏。

  文/本报记者 陈斯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