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10月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火星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今年的10月6日22时18分,火星将运行至最接近地球的地点。天文专家表示,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我国公众可以欣赏到超级明亮的火星,其亮度甚至超过了当晚的木星,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光彩夺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中国天文学家主导破获宇宙“大案”:锁定富锂巨星真身

  恒星演化示意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宇宙中富锂巨星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其锂元素含量超过恒星演化理论值的上千倍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备受学界关注的、事关宇宙起源与演化的“大案”,最新由中国天文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携手破解,他们通过监测恒星“心跳”形成的“心电图”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其实都是红团簇星,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巨星。

  恒星演化示意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七国天文学家合作“破案”

  北京时间10月6日凌晨,中国、日本、法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关于富锂巨星真实身份的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施建荣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闫宏亮副研究员与周渝涛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该国际科研团队借助中国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巡天数据和美国开普勒(Kepler)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以及日本昴星团望远镜、中国丽江观测站2.4米和1.8米望远镜等,通过采集大量富锂巨星的光谱及震动数据,研究得出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恒星演化理论,对最终解开锂元素起源之谜至关重要。

  天文学家通过恒星监测恒星的心跳和分析它们的光谱揭秘富锂巨星的真实身份。(喻京川/绘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为什么要聚焦锂元素?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普解读称,说到锂元素,现代人并不陌生,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无人机、电动汽车,都在使用锂电池供电。这个在近十年才陆续进入大众视野中的“新兴”元素,其实几乎和宇宙一样古老。

  事实上,锂是宇宙最早形成的元素之一。伴随着137亿年前的大爆炸,锂元素在宇宙诞生后的20分钟内就出现了,作为构成当今物质宇宙的基本元素之一,锂元素可以说连接了宇宙的过去与现在。不过,锂元素在宇宙中很多天体内的含量却与理论表现出较大差异,也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红团簇星和红巨星内部结构示意图。(青木和光/绘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富锂巨星“巨锂”来源不明

  富锂巨星就是这种矛盾的一个典型例子。“巨星”是恒星在演化到生命晚期阶段时的名字,因为它们经历了一个“发福”的过程,和处于青壮年的恒星相比身形巨大得多。顾名思义,“富锂巨星”的锂元素含量远超同类的“巨星”天体,它们在晚期的小质量恒星中只占1%,但其大气中所蕴含的锂元素却比其余的99%高出成百上千倍。

  例如,之前报道过由LAMOST所发现的富锂巨星王者——TYC429-2097-1,其锂含量超过太阳3000倍之多,是目前人类已知的锂丰度最高的恒星。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汽车(约14亿辆)全部换成电动汽车,并且用这颗恒星上的锂做成电池给它们供电,那么可以同时让这14亿辆电动汽车开到任何一个你在夜空中能看到的恒星处,“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星际穿越”。

  正是由于富锂巨星中巨额锂元素来源不明,这其中很可能涉及对恒星演化理论和标准恒星模型的挑战,因此,天文学家一直试图解开这些“少数派”神秘面纱,弄清大量的锂元素究竟从何而来,特别是考虑到锂元素的起源与演化还与宇宙中各类尺度的天体息息相关。

  国际团队研究使用巡天数据的中国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在星空下的资料图片。(陈颖为/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心电图”揭开富锂巨星真实身份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介绍,为解开锂元素在这些晚年的小质量恒星中的起源之谜,就必须要知道大量的锂究竟是在何时出现。恒星逐渐变老的过程在天文上叫做演化,如果能够知道富锂巨星所处的演化阶段,就等于知道了锂元素的形成时间,进而反推它们的起源。

  科学界对富锂巨星的演化阶段一直存在多种说法,传统上一般认为小质量富锂巨星多数为“红巨星”。造成这种认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从恒星的外表来看,它们的温度和亮度的确符合“红巨星”的特征;二是在朝着红巨星演化的过程中,恒星内部可能产生十倍于普通对流速度的特殊对流,这种环境反而有利于锂元素的形成,符合产生富锂巨星的预期。

  但是,这里面一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隐患——随着恒星的继续演化,红巨星中心的氦会积攒得越来越多,压力和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在某个瞬间,氦核被点燃了,一个稳定燃烧的新心脏出现,恒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红团簇星”。和刚刚进入“红巨星”的恒星相比,这两个年龄相差可达百万年的恒星从表面上看长得几乎完全相同。

  日本昴星团望远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因此,一直被认为多数是“红巨星”的富锂巨星,其真实身份值得怀疑,它们可能只是看起来年轻而已。

  问题是如何鉴别?尽管长相相似,但这两类恒星的“心脏”却完全不同。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就是通过监听一大群由LAMOST光谱中所发现的富锂巨星的心跳来实现的。在研究中,天文学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星震学”的技术,测量了富锂巨星心脏的跳动规律,如同给每颗恒星做了“心电图”。不检查不要紧,一检查却发现原来超过80%的富锂巨星根本不是学界之前所认为的“红巨星”,它们的真实身份是更加晚年的“红团簇星”。天文学家就这样被富锂巨星“蒙骗”了数十年。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富锂巨星在锂含量、恒星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与传统认知存在显著不同。这些发现很难用目前的理论进行解释。因为数十年来,绝大多数相关的理论都是基于“红巨星”这一前提所提出的,甚至直到今年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还在讨论红巨星内的种种机制。但是,由于内部的物理环境全然不同,原有的理论显然并不适用于“红团簇星”。

  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测量星震-心跳示意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恒星“心电图”是怎样测量的?

  在鉴别“红巨星”和“红团簇星”的过程中,恒星的“心跳”起到决定性作用。恒星的“心跳”其实来自于恒星的震动——星震。那么,恒星到底是怎么“心跳”的呢?星震学又是如何通过恒星的“心跳”了解真相呢?

  以太阳为例,它每时每刻都在成千上万个频率上“低声细语”。虽然科学家并不能够真的“听到”太阳的声音,但是这些噪音使得太阳的亮度发生微小的变化。所以只要记录其亮度的变化,就可以知道太阳是如何振动的了。就像人们的心跳一样,恒星的振动代表着它身体内部的信息,这些内部信息用其他常规方法无法获取,而星震的方法就如同医生的听诊器一样倾听着恒星的“心跳”。

  浩瀚星空的惊艳画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在振动频率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红巨星”和“红团簇星”由于不同的燃料和能量传输形式,它们的心脏跳动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一般来说,“红巨星”的心率更快一些,而年纪更大的“红团簇星”则心率更慢。

  肩负测量“心电图”功能的是Kepler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9年发射的一颗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其长达4年不间断的测光观测使星震学技术成功应用到富锂巨星的研究当中。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表示,多年来,富锂巨星的身份一直迷惑着人们,由中国天文学家主导国际科研团队最新完成的这一研究工作,通过“星震学”听诊恒星“心跳”,解开了富锂巨星的真实身份之谜,该研究成果促进了恒星演化理论的完善,将加深人们对宇宙物质形成的认识。(完)

  恒星心跳-星震示意图。(图源NASA,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恒星心跳-星震示意图。(图源ESO,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火星10月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火星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今年的10月6日22时18分,火星将运行至最接近地球的地点。天文专家表示,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我国公众可以欣赏到超级明亮的火星,其亮度甚至超过了当晚的木星,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光彩夺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20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盘点近10年得主及成就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米歇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瑞斯(Charles M. Rice)因“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共同获得该奖项。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截图

  【“数”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了110次,累计219人获奖。

  该奖项的得主中,12人为女性。其中,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获奖。

  最年轻的得主是加拿大医生弗雷德·班廷,他因发现胰岛素于1923年获奖,当时才32岁。

  最年长的得主是美国病毒学家弗朗西斯·佩顿·劳斯,他于1966年获奖时已87岁高龄。

  两对“夫妻档”同时获奖:美国科学家卡尔·科里、格蒂·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共同获得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的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也是夫妻。

  【回顾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2019年

  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获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18年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发现抑制负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

  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因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随地球自转而来的昼夜变换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时,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发现对一种由蛔虫寄生病引发的感染采取了新的疗法”同获该奖。

  2014年

  英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挪威两位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和梅·布莱特 莫索尔,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和兰迪-W·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三人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12年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爵士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因“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

  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和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尔曼因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也因“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共同获得该奖项。

  2010年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

  澳大利亚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国科学家卡罗尔·格雷德和英国科学家杰克·绍斯塔克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

  当地时间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贡献,三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

  哈维·阿尔特 (Harvey J. Alter),美国病毒学家,出生在纽约市,1956年在罗彻斯特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0年在该校得到医学学位。1964年与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后来被认为是乙肝病毒的一部分。他还以动物模型来研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并确定了丙型肝炎病毒。2000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3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英国生物化学家,参与开发丙型肝炎测试。霍顿1972年获东英吉利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7年获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在白金汉郡塞尔研究实验室工作,在1982年成为希龙公司的非甲非乙型肝炎部主管。

  查尔斯·M·赖斯(Charles M. Rice),美国病毒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丙型肝炎病毒。他是洛克菲勒大学的病毒学教授。他与Ralf F. W. 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 Sofia共同获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动诺贝尔委员会对人数也是进行了严格控制,会场不超过30人。(总台记者 郝晓丽)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除了手机导航,北斗还有哪些创新应用

  从打开地图导航,到外卖点餐,再到车库里停车,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目前,全球应用北斗系统导航的手机已经超过3.72亿部。少有人知的是,助力疫情防控是今年北斗应用的新亮点。北斗系统在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中发挥了极其特殊的作用: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应用到方舱医院的改造,从医疗物资的调配到生活用品的保障供给,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到武汉健康码的应用都有北斗的身影。国庆前夕,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李德仁、刘经南、谭述森三位院士分享了北斗的诸多创新应用。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北斗系统精准助力疫情防控 

  PTN的概念,包括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一般指基于统一时空基准网络和不同通信网络,能独立或与移动终端结合,为各类用户提供实时动态及空间位置和授时的综合信息服务,又称导航位置服务。北斗三代系统就是提供全球PTN应用服务,特点是信息已经从120个汉字扩展到1000个汉字,实现厘米级以上的高精度定位。

  今年,北斗系统精准助力湖北的疫情防控,比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选址,医院的物资、生活物品的调配,包括无人机送东西,还有医院送药的机器人,都用到了北斗系统。老百姓停车也都用到北斗导航定位,通过设备的卫星定位、室内的传感器和信号的定位在手机上实现融合的综合定位。

  疫情期间,武汉还应用北斗系统和交通大数据,建立了武汉的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实现对350万到450万辆汽车,6万多条道路的有效管理。今年还利用北斗技术做了一个疫情跟踪软件,在手机上自动生成健康码。可以说,北斗支持湖北人民成功抗击了新冠病毒疫情。

  PNT的服务现在还有不足,比如服务的内容是一个点定位,一条线是导航,授时也是一个时间点,没有覆盖地表的各种要素,没有办法提供图像视频代表的目标信息和面信息,未来要做实时的导航增强,做精密授时、快速遥感、天地一体移动宽带通信服务。未来我们要解决八个方面的核心技术问题,比如智能对地观测技术,对地导航定位新方法,地球时空基准建立与维持,空天环境,卫星资源组织与调度,网络通信与安全,智能卫星平台与载荷等。

  现在正在研发一个北斗应用的软件,把12种定位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在手机App上提供服务。可以把这个系统应用到医院去,实现对病人的设备跟踪、处理、自动化,这样的系统应用在手机上,手机就成了智能助理,有老人在外面摔倒了,手机能告诉医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摔倒,也可以应用到物联网上去定位充电桩位置,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安全。

  还可以做高精度导航定位地图实现智能驾驶。北斗可以解决测路系统的智能化问题。汽车开在路上,路上的标牌是给人看的,所以利用北斗建立测路系统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关键。

  从当前需求来看,从PNT发展到PNTRC,建设我国自主的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中国不能等,要抓紧时间搞好基础研究和应用。

  未来,PNT的需求从事后走向实时和瞬间,从静态走向动态和高速,从粗略走向精准和完备,从室外走向室内,从陆地走向海洋和天空,从区域走向广域和全球。北斗应用还会把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融合于一体,将深入到经济的各个领域,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中国工程院刘经南院士:北斗可实现全球双向通信

  定位和授时分别是空间和时间与起始原点相关的绝对位置概念,导航是空间和时间两个位置上的相对时空度量概念。北斗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实现了通导遥一体化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性能优势是功能多,全球短报文通信可以用于搜救。导航定位+全球双向通信可以向呼救者快速通告救援安排。还有遥感应用,有主动式遥感,配备星载太空环境遥感和电离层异常遥感载荷;被动式遥感,电磁波通过大气、海洋、陆地反射或漫反射遥感大气水汽、海洋河湖水位。

  北斗是全球唯一宣布标准位置服务精度优于5米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3三类异轨卫星之间都实现了星间自组织测距和数传,采用Ka频段链路,测距精度高,通信频带宽,远优于UHF链路,下一代将用激光链路,测距更准。

  目前,北斗3星间链路已全面启动,效果显著,在GNSS中精度最高,确保了标准PNT服务精度高。北斗系统中轨卫星三个轨道面各有2颗确保全球域内能收到求救者上传UHF频段求救信号,然后下传给国际搜救中心,24颗中轨卫星都能接收国际搜救中心的搜救信号并通知求救者,同时可向求救者发送相关施救短报文。

  在创新设计方面,因为北斗的频段是丰富的,现在北斗2和北斗3有五个频段。再就是设计了兼容互操作信号,创新调制技术,信号质量国际领先,它接收的时候能够和GPS的功能一样。总的来说,这些研发都有利于提高北斗3的PNT精度。

  根据北斗的优势特点,怎么利用它开展应用呢?要通导遥一体化,充分利用北斗的多频段导航信号优势开展多用或专用高性能低成本PNT研发,提升PNT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星间链路测距,研究或分离不同轨道和不同型号的卫星系统,充分利用全球和中国周边短报文双向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内涵,研发传图像、传语音、传视频等方法形成专利,发挥双向通信与PNT集成服务功能,利用通导遥一体化,开发多任务多目标的协同智慧调度应急应用,充分利用北斗GNSS卫星的L波段和S波段载波作为遥感辐射源开发新型遥感,特别是目标遥感。

  北斗RDSS双向链路定位授时,可大幅提升北斗定位授时抗干扰、抗欺骗性能,RDSS二维定位精度已到10米左右,时间比对精度相对于单向被动接收方式,授时精度可提高一倍,到10纳秒左右,对于一些时间比对频度不求太高而绝对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用户,如金融、通信、区块链平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运控平台等最有需求,可拓展这类防干扰要求甚高的绝对授时服务。

  利用RDSS双向通信功能,可开发共享的多部门协同调度系统,比如综合智慧运营控制平台。

  北斗3的创新设计、服务能力、精度优势、运行稳健构成了强劲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接受,无愧“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美誉,体现了“北斗导航,世界共享”的理念。

  北斗系统作为时空技术,既是对地球资源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感知认知,也是实现对所感知对象精准时空、调配管理的核心基础。北斗开拓应用的第一个重点是给其他技术,如信息、网络、能源、资源、环境、交通等技术,赋予精准时空位置的感知认知,使他们提升到智能化管理控制阶段,同时实现管理控制过程的时空智能化。

  北斗应用的另一个重点,是综合开发其通导遥一体化的优势,发挥其跨技术跨领域甚至跨时间跨空间的空间智能作用,未来的目标,是研究PNT自然智能,开发出智能PNT技术,以开发新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谭述森院士:中国的5G会成功,6G也一定能够成功  

  什么叫空间基准?空间基准它用来确定轨道参数,连通坐标原点、地球自转参数共同构建起GNSS系统空间基准,中国北斗空间基准与中国大地坐标系为同一个坐标框架。全球实用的基准我认为只有两个,一个是GPS时空基准,另一个就是北斗时空基准。时空基准是互联网升级为物联网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统一的时空基准,很难想象物与物如何联结。

  北斗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创新、开拓进取的历程。北斗一号主要成就是两颗卫星实现大范围高精度定位授时服务,它覆盖了中国及周边地区,按GPS定位原理需12颗卫星,双向授时精度10ns,国际领先。一秒内完成定位及报文通信,成为国际航行跟踪、生命救援的亮点定位与报告在同一信道同时完成,用户知道我在哪里,指挥部门知道我们在哪里,定位报告是北斗区别于GPS的最大特色。

  北斗是全球第一个拥有三频完整服务能力的导航系统,在2012年实现B1、B2、B3三个频率的导航定位全星座播发,GPS什么时候完成三频导航,现在还不好预测。原来是说2020年完成,现在还看不到它哪一年可以完成。北斗是世界上第一个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双模融合的系统,双模用户机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北斗三号主要成就是独立构建全球时空基准,这里为什么说只有北斗三号可以称得上中国向全球提供了卫星导航的时空基准?因为只有全球系统才具有对全球系统的代表性描述,那些区域系统不具备构建时空基准的能力,所以说北斗三号系统实际上是完成了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导航,所以说北斗的成就是跨代的。

  北斗三号有六大功能,包括基本导航为根基,将SBAS、PPP、MSS等融为一体,精度增强、完好性增强、信息增强将更好地服务于各类用户。北斗MMS就是短报文通信,采用了RDSS的方式。北斗的星间链路实际上就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在中国的共享,它既是全球移动通信的双向数据链,也是中国时空星间钟差的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时空基准的维持系统。

  中国的北斗建成了,基本上处于L频率米级导航精度水平。在2030年或2035年间,一个导航、通信、遥感深度融合的航天系统将出自中国,中国高速空间网络加5G地面网,实现全球天空地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即第6代移动通信,6G中国走的路跟西方国家走的路不一样,中国是先建地面系统,然后再建空间系统,中国的空间系统是建在北斗时空基准之上的,所以中国的5G会成功,中国的6G也一定能成功。

  在未来北斗新的导航系统上,在LEO轨道上,实行导航通信深度融合,并服务遥感的方针,达到全球物联网和数字地球的目标。

  将来还会有北斗全球物联网。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人是非常囊括的,要实现全球动态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必须在时空基准的维持下才能实现全球的物联网。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在北斗三号系统里面已经实现了,提供统一时空基准的天基物联网,获得对地球认知的天基无线电全球系统,未来北斗天基物联网模块将实现太空物与太空物的互联、太空物与地球物的联网,任务超越对地球导航手段的研究。它的意义就是要充分发挥北斗时空基准的基础性价值,打破世界导航、通信、遥感独立建设行业固化的这种状态,要为大部分行业包括遥感提供公共数据链。

  总之,北斗多业务卫星无线电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三号在基本导航、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业务的融合创新是未来发展的良好开端。北斗时空基准链路与高速数链路构建完善,将成为我国航天体系的“智能高速公路”。

  ■相关链接

生活中的北斗应用

  现在,地图查询、手机导航、叫车服务、共享单车、快递外卖等往往都要应用手机中的北斗卫星定位功能。未来结合5G、人工智能和穿戴式设备的发展还将极大扩展北斗的大众化应用,实现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包括实现远程医疗监护、智能出行服务、智慧旅游服务、个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等。

  2019年以北斗应用发展为核心的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与2012年北斗刚刚提供服务时相比,总体产值增长了4倍,其中随着北斗+和+北斗的发展不断深化,由疫情衍生带动的关联产值就高达2284亿元,显示了我国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融合的生态已经初步形成。

  此外,近年来北斗创新应用已经深入融合到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之中,在汽车、高铁、能源、矿产、邮政、移动通信、交通物流、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正在主动“+北斗”发展,成为产业新生力量,从而极大促进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行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显著提高。北斗海外应用合作及贸易交往也更加频繁,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得到成功应用。

  未来新基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和推进,北斗技术应用和时空服务将更加普及,并将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相融合,将更加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科普:特朗普接受治疗的“抗体鸡尾酒疗法”是何原理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总统特朗普2日凌晨在社交媒体上说,他和夫人梅拉尼娅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当天晚些时候,白宫医生肖恩·康利说,特朗普接受了“抗体鸡尾酒疗法”。

  康利在一份声明中说,在特朗普被确诊感染新冠后,作为预防措施,特朗普接受了美国再生元制药公司的多克隆抗体治疗,单剂量8克。此外,他还服用锌、维生素D、法莫替丁、褪黑素及阿司匹林。

  这种抗体鸡尾酒疗法是什么原理?效果如何?

  据再生元制药公司官网介绍,这种名为REGN-COV2的疗法是由两种单克隆抗体REGN10933和REGN10987构成,旨在阻断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这两种抗体以非竞争方式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关键受体相结合,二者组合使用,可降低变异病毒躲避单抗体治疗的能力。

  9月29日,再生元制药公司公布了该疗法临床试验的早期结果。结果显示,这种疗法降低了病毒载量,缩短了新冠非住院患者症状缓解的所用时长。对于自身对新冠病毒未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患者,该疗法的效果最为明显。

  再生元制药公司最初招募了275名新冠非住院患者参与试验。这些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了单次8克剂量(高剂量)的抗体鸡尾酒疗法静脉注射、单次2.4克剂量(低剂量)的该疗法静脉注射,以及安慰剂。治疗前,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关血清检测,以确定他们自身是否已产生抗体。

  试验结果显示,接受安慰剂的血清阴性患者症状减轻的中位时间为13天,接受高剂量疗法的患者为8天,接受低剂量疗法的患者为6天。两种剂量的抗体鸡尾酒疗法均耐受性较好。

  再生元制药公司表示,除了对新冠非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外,其科研人员正对住院患者使用抗体鸡尾酒疗法的效果进行研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最亮时相当于50亿个太阳!NASA发布深空超新星影像

  中新网10月2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个视频,用缩时摄影技术呈现一个超新星从光芒万丈转趋黯淡,最终成为宇宙之中不起眼存在的过程。

  超新星SN 2018gv从光芒万丈转趋黯淡的影像。截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

  报道称,这一个超新星代号SN 2018gv,距离地球约7000万光年,位于船尾座的NGC 2525棒旋星系,由日本业余天文学家板垣公一于2018年1月首度发现,哈伯望远镜同年2月开始观测。后来,天文学家将拍摄到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制成缩时视频。

  据报道,这颗超新星在爆炸时,其亮度最亮时相当于50亿个太阳。通过视频,可以看到SN 2018gv出现在银河边缘后,一开始的光芒极为明亮,远比附近的其他星星要耀眼,直到最后才从画面消失。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天文物理学家里斯说,“地球上所有的烟火表演,都无法和哈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超新星余晖相媲美。”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体验3D量体裁衣间:5秒钟完成”量体” 2小时取衣

  顾客在沧州市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进行3D扫描量体。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

  位于河北沧州市的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距离主城区20多公里,不少市民驾车专程前往,只为抢鲜体验“新业务”——服装生态新城智能生产车间的人体3D扫描服装定制。5秒钟完成“量体”,最快2小时后,市民就可以拿到心仪款式的衣服。

  来自沧州市区的“90后”姑娘庞悦来到这里,想为自己做件衬衣和裤子。说起定制缘由,庞悦说:“好裁缝不好找。年轻人乐于网购衣服,但尺寸很难把握,‘买家秀’和‘卖家秀’有时相差过大。所以来到这里,想做套最符合自己身材的衣服。”

  在服装城工作人员引领下,庞悦来到有四根滑柱搭建起来的圆柱形空间,滑柱分布有8组摄像头和激光发射装置,摄像头可以进行360度全方位扫描捕捉,再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综合,就组成了人体的3D数据清单。

  “请站好,双手伸开,与腰部间张开呈30度角。”工作人员用鼠标在计算机上点击“3D扫描”,测量开始。几组摄像头同时工作,红色的光线先以水平方向投射到体验者的头顶,再慢慢向下移动,最后停在脚部。此时,计算机屏幕上已经出现一个人体3D模型,身形与被测者庞悦完全一致。这就是“量体”的过程。

  在3D量体裁衣间,短短5秒,庞悦的前衣长、后衣长、领围、胸围、中腰围、膝围等36个数据被一一采集。随后,这些数据会立刻传送到制衣车间,通过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智能排料后,数控裁剪机就可以剪裁制衣了。

  “这些精准的身体数据可让衣服更加符合穿着者需求,更加舒适有型。和用尺子的传统测量方法相比,除身高、腰围等基本数据外,3D扫描可以显示更多的人体细节数据。比如,‘肩斜’数据在传统服饰定制过程中很难精确测量。”沧州明珠服装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衬衣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宁晓波说。

  “每个人的身材都是不一样的,有个性化特点。现在的服装都是标准化生产,挑选衣服很难保证处处合身。”宁晓波说,“利用3D扫描技术,360度立体采集数据,所得信息会更加全面,定制出的服装也更加合体,舒适度更高,版型更美。”

  定制西服套装的“70后”男士李成斌,是第二次到服装城定制衣服了。李成斌回忆:“上小学时,市场上成衣量少且贵,找裁缝量身做衣过程很复杂,一般要经历测量尺寸、缝制衣服、试穿、修改等过程,且不讲究面料、款式。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量体裁衣也变得时尚起来,现在的3D扫描服装定制,与过去的体验完全不同。”

  “3D扫描服装定制,改变了人寻找衣服的过程,让衣服适应人。互联网时代,定制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服装产业发展转型的方向之一。”宁晓波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高科技助力,良渚古城遗址推出“超时空体验”

  新华社杭州10月1日电(记者冯源)戴上虚拟现实(VR)头盔,游客就能和良渚先民们狩猎捕鱼;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游客就能与良渚祭司实时互动,参与祭祀的各个流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数智体验馆1日对外开放,它运用5G+VR、5G+AR等技术,为游客带来“超时空体验”。

  在数智体验馆,游客还可以观看3D宣传片《神王之国》,它介绍了良渚王城的整体格局,描绘了5000年前这个“神王之国”的面貌。而在50米长的数字长卷《人水家园》中,426个人物栩栩如生,展现了良渚古人的一天。长卷共分12个场景,展现了先民的生产生活。

  记者从杭州市良渚遗址管委会了解到,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将举行以“良渚文化五千年,AR让文明重现”为主题的AR智慧导览体验活动。戴上AR导览眼镜,游客就可以在遗址上看到模拟复原的“远古建筑”。而在良渚博物院,游客如果戴上AR眼镜观看文物,眼前还可以浮现出文物上的符号或图腾,耳中可以听到实时解说。像博物院中有一件刻着“鸟立高台”符的玉璧,在AR眼镜的视野中,小鸟会从玉璧中飞腾而出,环绕四周。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