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过得飞快?大脑的这种感知失真让科学家挠头

  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可能是一切经验和行为的基础,但这种感觉却是一种不稳定的主观感受,甚至会像海绵一样膨胀或收缩。情绪、音乐、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注意力的转移,都会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觉,让我们觉得时间加快或变慢了。例如,比起面对没有表情的脸,我们在看到愤怒的脸时会觉得时间变慢了;越着急锅里的水就越烧不开,而愉快的时光却总是转瞬即逝。

  针对“是什么延长和压缩了我们对时间的感受”这一问题,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艾多·托伦、克里斯托弗·阿伯和罗恩·帕兹在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见解。长期以来便有观点认为,我们会通过奖赏和惩罚进行学习,而其背后的机制与时间感知存在联系。如今,这三位研究者发现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研究还发现,大脑会不断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期望,正是这种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时间感知。

  支配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

  对大脑而言,不同的脑区会依靠不同的神经机制来追踪时间,而支配时间感的神经机制会随着不同情形发生变化。

  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在我们感知时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巴胺会对时间感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能会互相矛盾,引起混淆。一些研究发现,多巴胺的增加会加速动物的生物钟,使得动物高估时间的流逝速度;也有研究发现,多巴胺会让大脑压缩事件经过,使时间看起来过得更快;还有研究发现这两种效应都存在,具体要取决于事件背景。

  多巴胺与时间感知的联系让研究人员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多巴胺在奖赏和强化学习中具有功能。举例来说,当我们收到意外的奖赏(即我们产生了预测误差)时,多巴胺便会涌入,这一奖赏信号会让我们继续保持此前的行为。

  多巴胺对学习过程同样重要,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与结果的关联过程,它需要及时将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学习和时间感知在大脑中的整合方式,以及哪些区域参与了这一过程。

  预测误差越大时间感知失真越大

  以色列科学家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受试者会看到两个数字依次在屏幕上闪烁,通常会在一个零之后再出现一个零。不过,屏幕偶尔也会随机出现一个正整数或负整数作为第二个数:如果为正,参与者会得到奖金,但如果为负,奖金就会被扣除。实验中,第二个数字显示的时长会产生变化,受试者必须报告哪个数字持续时间更长。

  实验结果显示,当出乎预料的好事发生时(研究者称之为“正预测误差”),这种刺激会让受试者觉得持续了更久。而不愉快的结果(负预测误差),则会使大脑觉得这些经历变得更短暂。这表明,由于对结果的惊讶程度不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会系统性地产生偏差。研究团队发现,预测误差越大,对时间的感知失真越大。如果我们在应对外部信号时会延长或缩短时间感知,那我们也可能会改变自己距离某些行为和结果的感觉,而这反过来可能会影响学习这些事物联系的速度。

  但是,预测误差并不是塑造我们时间感的唯一因素。今年9月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反复受到短暂刺激的参与者往往会高估稍长间隔的持续时间。这可能是因为这一背景下,对较短暂刺激敏感的神经元变得疲倦,从而使对较持久刺激敏感的神经元主导了对后续刺激的感知方式。类似的,在反复受到长间隔刺激后,参与者会低估稍短时间间隔的持续时间。

  他们建立了一个强化学习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测每个受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此外,他们还对受试者进行了大脑扫描,以此追踪核壳(与运动学习等功能有关的脑区)中的这种效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理查德·伊夫里与日本科学家合作,曾对大脑活动进行扫描研究,结果表明,右侧顶叶的一个区域负责这种主观的时间体验。伊夫里与魏兹曼的三位科学家聚焦了完全不同的大脑区域和机制,但两项研究均观察到了大脑对时间感知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这说明了大脑中的计时过程呈多样化。但另一方面,右侧顶叶确实与核壳有功能和解剖上的联系,所以或许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对时间的综合感知。

  任何使这种(或其他)相互作用成为可能的规律和计算方式,都可能构成我们感受时间的基础。但在这些规则和计算方式被确定之前,科学家们只能依靠时钟来确定时间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育能智慧操场”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日前,“育能智慧操场”成功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育能智慧操场应用于运动健康管理与智慧体育教育,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供实时运动安全监护与主动预警、运动动作姿态识别分析、身体功能评测筛查、运动与教学效果分析、质量评估与教学方案优化、营养膳食建议以及个性化运动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在本届科博会中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10月13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在今年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组织地震专家科普解读可有效服务减灾的地震预警技术时透露,历经从研究到应用的发展,中国在技术研发和系统试验上已形成并打通了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全面开展建设。

  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

  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金星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马强研究员介绍说,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依托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依靠现代地震学与信息技术,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并跑在它的前面将警报信息传至用户的技术。

  当前,用于尽早捕捉地震信号实现地震预警的一张实时地震监测大网正在全国加紧铺开,位于北京的国家台网处理中心和各省级处理中心正有序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迅速增多,通过手机、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发布机制正积极推进。

  两位专家表示,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正逐步投入使用,可以预期,它将在减轻地震灾害、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形成并打通地震预警全链条

  金星和马强指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2009年12月立项,标志着中国的地震预警应用进入系统化研究和示范性应用阶段。

  目前已相继在首都圈、福建沿海、甘肃兰州、粤东、川滇交界等地区开展一系列试验和示范,并进一步试验测震仪、强震动仪和地震烈度仪等多观测资源融合预警方案,研发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接收终端,形成并打通了监测站点、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急处置的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

  此外,地震预警信息对重大工程的服务也在有序开展,例如,高速铁路已建设覆盖铁路线路总长度约1.3万千米的地震监测站点,整体覆盖率已近40%。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开建

  两位专家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实施,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建设由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构成,台站间距在10-15千米左右,总台站数超过1.5万台的高密度综合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及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根据破坏性大震发生的不同情况,在重点区震后5-10秒,具备原地报警、灾害性地震预警、警戒性地震预警和远震大震预警能力。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完成后,由地震部门经政府授权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专用接收终端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等提供不同类型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四川、云南等先行先试省份,部分地区已具备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2019年至2020年7月,四川省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地震预警系统均实现有效处理。

  地震预警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金星和马强认为,在地震预警技术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其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减灾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地震预警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信息,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和极短的应急时效性。地震预警信息一旦发布,留给人们的反应和应对时间只有几秒到几十秒,这将使民众和社会自行转入应急状态,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他们强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统筹利用广电媒体、互联网、应急广播和专用终端等各种手段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并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积极引导社会和民众正确应用地震预警信息,建立地震紧急处置体制,掌握科学避险技能,以最大限度发挥减灾效益。(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科普:热带雨林树木生长也有周期变化

  新华社东京10月12日电(记者华义)在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树木会有年轮等周期性明显的特征,那么在没有明显季节变化的赤道附近地区,热带雨林树木的生长也会有周期性变化吗?日本研究人员在追踪观察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后给出了肯定结果。

  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生态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马来西亚基纳巴卢山的热带雨林进行了长达10年的持续观测,发现当地树木生长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为12个月。

  研究小组使用独特方法分析了长期观测数据,发现随着热带辐合带的移动,当地日平均气温微妙的年间变动引起了树木生长的周期变化。热带辐合带是南北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强弱、移动和变化会对热带地区天气产生影响。

  这项研究表明,热带地区树木可以感受微小的气温变化,周期性地实现叶子的生长和凋落。这会进一步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如影响依赖于新叶的植食性昆虫和分解落叶的土壤微生物。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别错过!天宇将上演“金星合月”和“火星冲日”两大天象

  新华社天津10月12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10月14日天宇将上演“金星合月”和“火星冲日”两大天象,如果天气晴好,我国公众当日晨将先赏“星月童话”,夜晚再赏“超亮”火星。

  在行星合月中,“金星合月”是最具观赏性的。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14日晨,如果天气晴好,早起出行的人们可以在东方低空,用肉眼清晰地看到一弯细小的月牙出现在亮如明珠的金星旁边,这两个非常明亮的天体近距离相依相伴,交相辉映,成为天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4日这天,火星将迎来“冲日”。当火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太阳视黄经相差180度时,即为“冲日”。此时,火星与地球、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地球正好处在火星与太阳之间。“冲日”前后是观测火星的较佳时机。

  赵之珩表示,本次“冲日”接近“大冲(当地球在远日点附近而火星在近日点前后发生‘冲日’时)”,观赏效果非常好。“当天,日落后火星就会升起,几乎整夜可见,亮度可达到-2.6等,比当晚的木星(-2.3等)还要明亮,可谓光彩夺目。如果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还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许多细节。”赵之珩说。

  观赏“超亮”的火星不限于14日当晚,整个10月都是观测它的好时机。“只要天气晴好,天黑后,我国感兴趣的公众面向东方天空就会看到,火星就像一块红色宝石镶嵌在天幕之上,熠熠生辉,美艳无比。”赵之珩提示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北斗三号首次用于高铁建设

  本报讯 记者齐慧报道:近日,在京沈高铁朝阳枢纽至顺义段施工现场,来自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用一台北斗惯性组合导航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俗称“北斗惯导小车”)对该路段双线合计49.6公里的有砟轨道进行了多回合精测任务。

  北斗惯导小车在京沈高铁建设上的成功应用,标志着自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首次工程化应用于高铁建设领域。该小车全部核心传感器实现国产化,对北斗应用和高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铁五院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饶雄介绍,北斗惯导小车集成了支持北斗三号的国产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快速精准获取轨道的三维位置坐标、姿态和轨距,实现轨道中线里程、轨向等各项几何参数的高效测量,与采用传统轨道精测手段相比,测量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感受?眼泪流不出,味觉不敏感

  中新网10月12日电 人们都知道太空零重力,但失重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在地面上习以为常的一些小事,到了太空中又会发生哪些改变?英国广播公司(BBC)邀请欧洲航天局的抛物线飞行协调官尼尔·麦尔维尔,介绍一些零重力下的小常识。

  麦尔维尔虽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但他承认,要想对没经历过失重的人描述这种体验,就好比是跟因色盲无法看到红色的人描述红色一样难。

  资料图:作为闻名遐迩的太空主题公园,比利时欧洲太空中心疫后重启,于10月3日重新对公众开放。图为9月25日拍摄的太空中心模拟宇航员训练的“三维滚环”。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摄

  眼泪汪汪

  如果在太空中突然想哭会是怎样?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哭的时候,眼泪会夺眶而出,顺着面颊流下。但到了太空中,由于零重力,眼泪不会流出眼眶向下淌,而是会在眼眶里聚集,眼泪汪汪的状态下,人们的双眼模糊。

  这时,需要用纸巾擦干眼泪才能恢复视线。

  划火柴

  那在太空中划根火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尼尔首先警告说,不要在太空站中这样做。他解释,由于失去引力,许多人们平时在地面上习以为常的小事到了太空中都变了样。

  比如,当平时点燃火柴时,火苗会升起,火苗周围的空气会被加热,并随着冷空气被吸入火焰底部,为其补充氧气燃烧,火焰会持续燃烧并保持其形状。

  但在零重力情况下,由于没有上下运动,火苗不会上升,而且还会很暗淡,也不会有随时补充的新鲜氧气。火苗燃烧的速度也较慢,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会呈现出球形的火焰。

  尼尔还解释说,火苗不是向上,而是向周围各个方向蔓延,同时火苗的温度也没有在地球上热。

  资料图:美国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左)和罗伯特·本肯将于6月26日和7月1日从国际空间站出发进行两次太空行走,以便更换电池。图为二人在准备太空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开碳酸饮料

  如果在太空中开一罐碳酸饮料会是什么效果?

  尼尔警告称,如果人们有机会体验零重力,不要做此尝试。在太空中,罐里的泡沫会波涛汹涌般地倾泻而出,弄得到处都是。尼尔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波义尔定律来解释。

  如何影响人的味蕾?

  科学家至今仍不清楚在太空低压失重情况下人的味蕾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但人的味觉似乎不太敏感了。尼尔解释,这可能与口腔中液体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有关。

  一些太空旅行者还提到了头脑发胀的感觉。尼尔说,这是因为在太空中人的体液不会像在地面上时那样向下流动。尼尔形容这就像是人们得了重感冒时那种头胀发晕的感觉,但其实并没有生病。

  尼尔表示,这会大大影响人们的嗅觉,嗅觉降低了味觉也会受影响。

  一种办法是在食物中多加点盐来调味,但当然不适合长期使用,因为盐多对健康有害。

  尼尔说,为让宇航员们的食品更有味道,他们通常使用一些味重的调味品,现在宇航员们总体来说对食品感到满意。

  失重飞行

  尼尔所在的欧洲航空局除了负责训练宇航员之外,还为普通人提供失重飞行的体验。

  参加这种所谓抛物线飞行的人一定要首先通过医学检查、合格后才可以,必须是18岁以上的成人,而且费用不菲,要缴纳大约6000欧元。

  飞机起飞,然后沿着抛物线飞行,抵达抛物线顶点时,机舱内的人体验两倍引力、体重翻番,之后一、两秒过度到失重状态。

  这时,人们会感觉体重消失了。尼尔介绍说,这种失重状态大约每次持续20秒,让人感到放松。但很快,他们就会重返地面,一切恢复正常。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嫦娥四号已在月背度过647个地球日 玉兔二号将对岩块进行光谱探测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 (郭超凯)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11日消息,随着太阳光再次铺洒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自主唤醒,迎来第23月昼工作期。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顺利度过647个地球日。

  紫色圆圈区域为距离最近、反射率较亮的撞击坑,红圈为岩块位置,白线条为计划行驶路径。图片来源: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微博

  嫦娥四号着陆器于10月11日11时56分唤醒,“玉兔二号”月球车于10月10日18时57分唤醒。基于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数据,在本月昼期间“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向玄武岩分布区域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行驶,这两个位置均位于当前探测点西北方向。在此行进路线中,存在一枚直径约为30厘米的岩块,“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利用红外成像光谱仪择机对该石块进行光谱探测。

  拟探测岩块位置。图片来源: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微博

  此外,在接近月午时,“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开展全景相机环拍,红外成像光谱仪与中性原子探测仪将开展相关科学探测工作,行驶过程中测月雷达开展同步探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及时发布最新科学成果。(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天问一号”这一动作意义重大!4个月后火星见

  2020年10月9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此次轨道机动在距离地球大约2940万千米的深空实施。

探测器调姿示意图

探测器深空机动轨道示意图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了解到,对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此次变轨意义重大。至此,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变为能够准确被火星捕获的与火星精确相交的轨道。探测器将在当前轨道飞行约4个月后与火星交会,期间将实施两到三次轨道中途修正。

探测器深空机动轨道示意图

  深空机动是什么?与轨道修正区别在哪?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介绍,深空机动是指在地火转移段实施的一次变轨机动。通过深空机动可以改变探测器原有的飞行速度和方向,使其能够沿着变轨后的轨道顺利飞行至火星。

  执行深空机动是运载入轨弹道和地火转移轨道联合优化的结果,能够提升运载的发射能力、增加探测器的发射质量,使探测器可以携带更多的推进剂,更好地完成探测任务。与速度增量较小,发动机工作较短的常规中途修正不同,深空机动过程中,探测器由发射入轨的逃逸转移轨道变轨为精确到达火星的轨道,速度增量大,发动机工作时间长,对探测器控制和推进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

  深空机动的3大好处

  通过使用深空机动进行轨道设计和轨道控制,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不但成功增加了探测器的推进剂携带量,还实现了3方面目标。

  首先,深空机动将一个大的捕获速度增量分解为两次相对较小的速度增量,有利于减小发动机单次工作时间,保证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

  同时,深空机动的实施有利于3000N发动机的标定,过程中可对3000N大发动机进行推力和比冲标定,而精确的发动机标定参数可以更好地确保火星捕获的精度。

  通过深空机动,八院火星环绕器研制团队实现了对探测器到达时间的优化,能够得到更加有利的捕获点处的光照条件和通信条件,也使捕获时探测器经历的火影时间(探测器进入太阳光被火星遮挡的阴影区)和通信盲区时间更短。

  如何实现深空机动?

  执行深空机动任务需要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根据预定到达火星时间、轨道参数与即时测控定轨参数制定深空机动变轨策略,完成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在深空机动后处于与火星精确相交的轨道上。

  为了完成地面测控精密定轨和器上精确自主轨道控制,本次深空机动中,地面对探测器的定轨任务由我国深空测控站和天文台共同完成,准确保证了探测器变轨的精密定轨需求。为了能够精确自主控制轨道,火星环绕器装备了高精度陀螺、加速度计以及具备故障识别与自主处理能力的器上计算机,充分保证了轨控的精度和可靠性。

  瞄准3亿公里之外

  本次深空机动中,环绕器瞄准的制动捕获时火星的位置距离环绕器约3亿公里远,误差控制约2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约1200公里距离中瞄准一个直径约0.8米的目标。

  在八院火星环绕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此次深空机动控制的实际精度优于设计指标。

  后续,团队将根据探测器实际飞行状态,迭代优化中途修正策略,利用中途修正持续对到达火星的轨道再进行精确修正,保证探测器能够按计划准确进入火星捕获走廊,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开展着陆火星的准备和后续科学探测等工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高铁轨道精测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丁静 王舒)近日,在京沈高铁朝阳枢纽至顺义段施工现场,来自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五院)和武汉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用一台北斗惯性组合导航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俗称北斗惯导小车),对上述路段双线合计49.6公里的有砟轨道进行了多回合精测任务。这是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首次工程化应用于高铁建设领域。

  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工务段介绍,京沈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京哈-京港澳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参建单位在朝阳枢纽至顺义段施工中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捣固手段。

  捣固是使用捣固车对轨道进行调整、对道砟进行捣固,以便增加轨道平顺性和稳定性的作业。捣固车的作业方案需要提前通过测量和计算确定,早期建设和维修铁路时,技术人员使用轨距尺测量轨道,作业效率低;后期使用全站仪配合轨道测量仪,但一个小时只能测量200米。使用北斗惯导小车后,每个小时可以测量3至5公里,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精度。

  “北斗惯导小车可以快速精准获取轨道的三维位置坐标、姿态和轨距,实现轨道多项几何参数的高效测量。”铁五院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饶雄说,与全站仪精测手段相比,北斗惯导小车的测量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

  据介绍,北斗惯导小车可实现铁路轨道平顺性指标毫米级、里程厘米级测量精度,能够满足铁路有砟轨道数字化捣固要求。同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可见卫星数量更多,在复杂场景下的系统抗干扰性能和可靠性更具优势。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