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汽车毫米波雷达研发难题 让无人驾驶“心明眼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9月8日,记者获悉,由中山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毫米波雷达标定及综合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将使汽车毫米波雷达更为精准,并加速国产毫米波雷达研发生产的进程。中科院软件工程中心研究员张向阳表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六轴机器臂任意角度的校准参数精确提取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微波设备和毫米波雷达被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最重要的传感器和眼睛,它们的精度和指标间接影响下一代信息技术的质量和品质。目前汽车高端毫米波雷达的国产化受到国外核心技术制约,一个主要因素即国产毫米波雷达标定及测量科学仪器设备的缺乏。“测试系统采用双臂式工业高精度伺服机器人,实现了测试系统高精度、高灵敏度、高自由度以及高自动化主要功能呈现,使毫米波雷达设备国产化成为可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弘说。

  北京电信研究员周鸣介绍,测试系统科学有效地攻克了车辆毫米波雷达产品研发和生产中所需的机器人流程,集中了质量发现、分析、设计、自动化、测量和监控及评估等若干核心技术,合理协调了技术之间的关联,是一个协助建设未来5G高端测试和超自动化生产装备的平台。

  “我国汽车销售市场巨大,随着智能车网联产业的部署以及产业化步伐加快,我国毫米波雷达标定及测量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将有助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帮助我国汽车企业占据市场。”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秘书长周迎认为。据介绍,测试系统的系列化产品目前已在汽车毫米波雷达企业得到应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基建狂魔”上新! 一座桥拿下三项世界之最

图为正在进行主塔封顶作业的泉州湾高铁跨海大桥。受访者供图

  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是国内外首座高铁跨海大桥;设计行车时速达350公里,为世界最高;是全球首座采用免涂装耐候钢大型跨海工程。

  9月15日,世界桥梁领域又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泉州湾大桥主塔正式封顶。

  “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设计建设面临多项技术挑战。大桥主塔封顶,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开启了世界高速铁路跨海时代。”中国铁建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设计负责人曾甲华说。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国内外首座高速铁路跨海斜拉桥;设计行车时速超过300公里,为世界最高、世界第四长跨海铁路大桥,也是全球首座主塔采用免涂装耐候钢的大型跨海工程。

  高速抗风行驶,同样做到硬币不倒

  泉州湾大桥是福厦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跨越泉州湾中部海域,为世界首座高速铁路跨海大桥。

  “跨海高铁大桥,设计最关键是抗风以及保持高速行驶,否则桥梁会因风产生严重的横向晃动和上下震幅(涡震)现象。”曾甲华说。

  地理气象信息显示,泉州湾位于沿海高风速带,风速大,风况复杂,全年6级及以上风力天数达91天。

  为保证桥梁在大风中稳固,保持动车高速运行的连续性,铁四院技术团队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新结构和新技术,达到在不设风屏障等防风措施下,动车在8级大风下以时速350公里速度行驶不限速,11级暴风下不封闭交通。

  由于泉州湾航运繁忙,跨越主航道必须加大主跨。“通航孔主桥设计采用主跨400米双塔钢—混组合梁斜拉桥,两侧深水区引桥总长约4.3公里、采用3—70米无支座整体式刚构桥,为国内外铁路斜拉桥首次。”曾甲华说。

  为解决强风环境下长大跨海大桥通行高速铁路列车的技术难题,铁四院还对桥梁主塔造型进行了创新设计。

  “主梁采用流线箱形结构,并附加导流板、减振栏杆、拉索电涡流阻尼器等有效气动措施。”曾甲华说,这些结构设计,使桥体绕开风向,减少了复杂风环境下的风致振动,避免了虎门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等国内桥梁曾经发生过的异常涡振现象。

  根据系列风洞试验和风—车—线—桥耦合振动等专题研究成果,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可抵抗12级强台风,涡激振动幅度控制在惊人的5毫米以内。

  “这个涡振数字,使高速列车即使在8级大风中通过跨海大桥桥面,也能达到与陆地引桥相同的行车条件,同样做到硬币不倒。”曾甲华说。

  新结构、新技术的采用,使福厦高铁正线达到时速350公里运营目标,消除了以往沿海高铁跨海时降速的难题。

  以锈制锈,适应高盐高湿腐蚀环境

  除了抗风,在海洋气候高盐高湿腐蚀环境下,如何保证高速铁路跨海大桥长效防腐耐久?这是设计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为解决海洋环境桥梁锈蚀问题,以往的防护需要定期除绣涂漆。”曾甲华说,针对海洋环境下桥梁重要结构的锈蚀问题,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索塔钢锚梁和支座创新采用新材料,在国内首次采用耐海洋大气腐蚀钢,免涂装(不涂油漆)、不设除湿系统,为全球首座采用免涂装耐候钢的大型跨海工程,适应了高盐高湿的海洋腐蚀大气环境。

  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由普碳钢添加少量铜、镍等耐腐蚀元素而成,在融入现代冶金新机制、新技术和新工艺后,不断发展创新,属世界超级钢技术前沿水平的系列钢种之一。

  为填补我国耐海洋大气腐蚀钢的钢种空白,铁四院设计团队联合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集团)立项攻关。

  “通过反复对钢材化学成分进行设计比选、力学及工艺验证试验、海洋环境现场挂片曝晒试验等,成功研制了镍系耐海洋大气腐蚀钢、配套高强螺栓及焊接材料,基于钢材自身生成致密稳定的钝化锈层,阻止氯离子渗透。”曾甲华说,项目课题成果体现“以锈制锈”理念,达到海洋环境下桥梁全寿命期的长效防腐效果。

  鞍钢集团和铁四院技术人员表示,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打破了免涂装耐候钢只能应用在普通大气环境和滨海环境(离海岸线1公里以上)的世界技术格局,推动了世界耐候钢桥的发展,实现“免涂装、绿色耐久、锈色之美”的绿色全寿命设计。

  耐候钢成本高,仅能用在最重要的承力结构部件上,大面积的钢梁如何实现耐久防腐?

  为给大桥寻找超长耐久防腐涂料,铁四院联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发并应用了钢梁超长耐久防腐涂装体系。“该体系采用石墨烯纳米材料改性鳞片型醇溶无机富锌底漆和超耐候氟碳面漆,耐盐雾性和耐人工加速老化性为现有技术的2倍以上,可实现钢结构在海洋腐蚀大气环境下30年以上的超长寿命耐久目标。”曾甲华说,这个时间高于目前跨海桥最长25年的设计防腐寿命,将实现我国钢梁防腐涂装体系30年超长防腐寿命的技术突破。

  长联大跨,毫米级精度建造抗强震

  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设计全联长采用钢—混结合梁,为国内外铁路斜拉桥中首次采用。构件全部实现工厂化制造,深水区引桥采用标准化的无支座整体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通过设计采用上述桥梁结构形式和体系的选择,实现了高速铁路桥梁毫米级建造精度要求。”曾甲华说。

  福厦高铁设计位于福建沿海地区和台湾海峡西岸,北起福州市,途径莆田、泉州、厦门,南至漳州,正线全长277公里,设计时速度350公里,是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环境下服役的高速铁路工程、国内外行车速度最高的沿海/跨海铁路。

  “泉州湾高铁跨海大桥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属地震高烈度区,从概率上具备发生8级强震的可能性。”曾甲华说。

  如何解决长联高墩跨海大桥的抗震设计难题?“设计团队研制采用了纵向粘滞阻尼器、可剪断的耐候双曲面球型钢支座、金属阻尼器的综合减隔震体系及技术;采用无支座整体刚构桥,实现长联高墩桥梁的柔性高墩、梁部体系协同受力,解决了地震高烈度区长联高墩大跨桥梁的抗震设计难题。”曾甲华说。

  除结构设计技术材料不断创新,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在设计上也充分践行了“精品工程、智能工程和环境友好型工程”现代理念,即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融入当地自然环境。

  “项目联合美术院校开展了景观专题设计,充分融入海洋元素。桥塔采用了贝壳形曲线桥塔,兼顾结构合理和建筑美学。”曾甲华解释说,这个造型设计寓意为“泉州作为福建经济第一强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及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海洋孕育了泉州这座沿海城市,赋予了她无尽的生机活力和发展动力,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契机下,扬帆起航,重现海上贸易和世界大港的辉煌。

  专家认为,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将推动我国大跨度高速铁路、跨海桥梁的技术发展,成为中国高速铁路2.0版的代表性工程之一,也将是世界桥梁领域的里程碑式工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铭记九一八!致敬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又到9月18日,

  不停《松花江上》,

  能勾起太多沉重的过往。

  铭记九一八,

  就是牢记饱受凌辱的伸辱历史,

  敲响降伍挨打的历史警钟。

  铭记九一八,

  就是致敬永不平服的民族时令,

  激励吾辈自强的报国斗志。

资料图: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新社记者 于陆地 摄

  ——铭记,近代中国历史最黑暗的一页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

  日军的炮火冲破了沈阳城的宁静,

  日本关东军悍然炸毁南谦铁路铁轨,

  炮轰北大营,

  震惊中中的“九一八”事情发做。

不用打针!鼻喷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有何不同之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张尼)近日,由厦门大学、香港大学、北京万泰生物共同研制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正式启动临床试验。相比于传统的肌肉注射疫苗,这款鼻喷疫苗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图为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 北京万泰生物供图

  鼻喷疫苗有何不同?

  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制成活病毒载体疫苗,从而刺激人体产生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

  从技术路线上划分,这类疫苗属于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研发团队负责人、香港大学教授陈鸿霖此前书面回复中新社时透露,研发团队自2012年开始研发流感病毒载体体系,首先制成MERS冠状病毒疫苗进行动物测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研发团队马上利用疫苗体系制备新冠疫苗,并在2020年2月初制成疫苗种子。

  “简单来说是将流感病毒进行改造,把流感病毒的基因敲除一部分,然后换上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并且这段基因目前是没有发生变异的。”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子欣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解释称。

  另外,从接种方式来看,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区别于传统的肌肉注射,鼻喷疫苗是通过鼻腔接种。

  “人体在鼻腔中有粘膜细胞,疫苗中经过减毒的病毒通过鼻腔进入肺部,刺激粘膜细胞产生细胞免疫,从而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

  邱子欣分析称,和肌肉注射疫苗不同,鼻喷疫苗诱导人体产生免疫的机制不同。鼻喷疫苗是模拟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径,主要诱导保护性T细胞应答,肌肉注射疫苗主要是诱导身体免疫系统产生在血液中的抗体。

  “鼻喷疫苗通过细胞免疫提供了另外一个渠道的保护。这条技术路线在国际上一直有探索,之前也有鼻喷的流感疫苗问世。科研人员希望能够探索通过呼吸道形成免疫保护,这就建立了第一道防线。”他强调。

  针对该疫苗的安全性,陈鸿霖表示,港大的疫苗体系是基于流感病毒,其性质跟喷鼻流感疫苗一样,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应该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图为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储存冰箱 中新网 记者 张尼

  上市时间暂未定,年产量或达上亿剂

  新冠疫苗的上市时间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陈鸿霖此前透露,目前该疫苗进入首阶段的临床实验,由厦门大学和北京万泰生物主持,在江苏进行,预计需时一个月。其后还将进行第二及第三期的临床实验,团队计划今年年底前进行在港的临床实验。若一切顺利,获得批准后才会进行大批量生产。

  记者从北京万泰生物也了解到,由于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刚刚启动临床试验,因此具体的上市时间暂未确定。但企业方面表示,将努力推进后续进程。

  在产能方面,北京万泰生物也在考虑规划兴建新车间专门生产新冠疫苗,以满足今后公众的接种需求。

  邱子欣告诉记者,目前,万泰生物在北京的生产车间主要用于做水痘疫苗,企业的新冠疫苗投产后,可直接用该生产线进行生产,若需求量更大,企业则将考虑新建专门车间。

  “要按照达到年产量上亿剂产能来做新的车间布局,当然这些都要根据政府需求来配合。”邱子欣强调,企业后期的产业化规模,会参照政府要求。

图为北京万泰生物中试车间内,技术人员在工作。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新冠疫苗已越来越近!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此前介绍,从2月开始,中国共布局了5条新冠疫苗技术路线,确定了12个研发单位,全力推进疫苗攻关。

  具体来看,5条主要技术路线分别为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

  如今,这5条技术路线上已经实现“进入临床试验全覆盖”,这也标志着普通民众已经离疫苗越来越近。

  此外,中国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北京也成为第一个启动紧急使用疫苗计划的城市。

  中国之外,多国的科研团队也在加紧研发本国的疫苗。

  例如,据报道,英国方面近日表示,将试验吸入式新冠疫苗,以向呼吸道喷射的方式对两种在研新冠疫苗作临床试验。这两种疫苗分别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研发,现阶段正在做肌肉注射临床试验。

  帝国理工学院日前在声明中称,向呼吸道喷射新冠疫苗可能引发局部和更特别的免疫反应。另外,依据先前的研究,就引发免疫反应所需疫苗剂量而言,吸入式比肌肉注射式更小。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疫苗研发数据报告,截至9月3日,全世界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产品共计176个,其中34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8个疫苗进入临床Ⅲ期试验,而中国企业研发的产品就占4个。(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考古学家在沙特发现距今12万多年前的人类脚印

  新华社利雅得9月16日电(记者涂一帆)沙特阿拉伯文化部遗产委员会16日宣布,考古学家在沙特北部泰布克地区发现12万多年前的古代人类和动物足迹,是迄今在阿拉伯半岛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生命证据。

  遗产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贾西尔·赫尔比什当天在利雅得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包括沙特研究人员在内的一支国际考古学家团队在泰布克地区共发现了7个属于古代人类的脚印,另外还有107匹骆驼、43头大象和一些其他动物的足迹;同时还发现数百块化石,其中包括233具大象和羚羊的骨骼遗骸。通过鉴定遗骸上发现的牙印,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食肉动物存在的迹象。

  赫尔比什说,这是在阿拉伯半岛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生命证据,也为研究这片区域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情况提供了线索。

  赫尔比什说,沙特拥有许多跨越数千年的丰富遗产,这一考古发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先辈们从古代文明走到今天的旅程,了解早期人类在阿拉伯半岛和沙漠地区迁徙和定居的历史。

  据介绍,遗产委员会目前正在监督许多考古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些遗址最终将向游客开放。另外,沙特在国内外举办考古展览的计划也在进行当中。

  这项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30年升温10℃ “新北极”正在形成 全新气候系统将重塑地球生态

  挪威的朗伊尔城,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上、朗伊尔河谷的下游,这里地处北纬78度,距离北极点只有13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北极最近的城市。

  曾经,这里的冰川覆盖率高达约60%,岛上有白雪皑皑的山脉和绵延不绝的峡湾。如今,全球变暖正在对斯瓦尔巴群岛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挪威的气象数据,过去30年来,该岛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0摄氏度,这对当地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气温正在飙升,海冰正在减少。许多专家认为,北极正在变得“面目全非”。科学家们甚至用“新北极”来形容该地区迅速变化的自然景观。据《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本周,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一个新的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形成。

  北极气候与以往大相径庭

  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北极气候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海冰面积已经缩小了31%。如今,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呈现减少趋势,不断突破过去几十年的纪录。

  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不受控制地上升,北极气候的其他关键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也可能与20世纪时期的“正常”情况大相径庭。

  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劳拉·兰德勒姆和玛丽卡·霍兰德近日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联合研究成果。研究显示,长期冻结的北极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全新的气候系统,其特征是冰层融化、温度上升和降雨天数的增加,这三个数值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观测范围。

  兰德勒姆对美国能源与环境行业新闻网站记者说:“全球变暖之下,北极的变化如此迅速、如此显著,以至于其年复一年的气候波动正在超出过去的范围,这标志着北极向新气候状态的过渡。”

  兰德勒姆和霍兰德将未来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一种十分严峻的假想气候情形上。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类社会不采取措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这种糟糕的假象将变为现实。

  海冰减少,“新北极”初现

  据丹麦和格陵兰岛地质调查局14日报道,格陵兰岛上辽阔而古老的冰架上,一块面积达113平方公里的巨型冰盖上月终于滑落海中。随着气候变化,北极温度升高,曾经坚如磐石的北极海冰已经渐渐消融,覆盖面积不断创新低。

  兰德勒姆和霍兰德等研究人员专门考察了北冰洋海冰面积、气温和降水模式的变化。他们发现,海冰减少的变化程度远超过去几十年。换句话说,在气候变化的推动下,至少有一个信号意味着“新北极”已经出现,即海冰的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冰减少的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糕。在极端气候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最晚将在本世纪70年代降至100万平方公里以下。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意味着北极“无冰”状态出现的时间将会提前。

  据了解,海冰会对北极的温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冰有一个明亮的反射性表面,有助于将太阳光从地球上散射出去。厚厚的海冰还有助于使海洋隔热,在冬天将热量“锁”在地下,并防止热量“逃逸”到北极寒冷的空气中。随着海冰变薄和消失,海洋在夏天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在冬天,热量将会轻易穿过变薄的冰层散逸到空中,从而使大气变暖。

  而海冰减少的研究结果证实,一个新的北极已经出现。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本世纪末之前,全球气候系统将会变得“面目全非”。

  海冰的变化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这表明气候变化不是未来的问题,它已经极大程度上重塑了今天的地球。同时,这也为北极生态系统和依赖它生存的人类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担忧。

  气候变化正在“进行时”

  “新北极”将变得更温暖、更多雨、冰层面积更少。过去常见的动物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迁入的物种。人类利用海冰狩猎和捕鱼的机会也可能会减少。

  此外,人类应对灾难的规划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前,规划者经常通过查看过去的天气数据来设计应灾基础设施,以保证其可以使用数年或在灾害下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但随着北极气候的转变,过去的数据已不再利于人们预测未来。

  尽管这项研究为全球气候的未来提供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景,但这并非不可避免。其他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如若在未来几十年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可能会放缓或阻止某些气候变化。

  人类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对那些生活在北极的人们来说,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气候变化都不是未来的事。”兰德勒姆说,“这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地评线】秦平:“5G+工业互联网”正在书写中国经济“新故事”

  作为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一项重要活动,9月14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多位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助推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与会嘉宾们认为,伴随我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为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激活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2.1万亿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4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18年的6.7%提升至9.9%”……近年来,伴随着5G和工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工业互联网搭上5G+的快车,正在书写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故事”。

  加速应用,“5G+工业互联网”孵化新模式新业态。我国网民人数已超9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5%,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深入落实,孵化催生了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等新的产业形态,这些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力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占GDP的比重达34.8%。我们要继续强化政策扶持,让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撬动投资,“5G+工业互联网”激发新投资新活力。上海大力推动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300多家企业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未来3年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深圳成立5G+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构筑全球5G产业高地……各地纷纷布局“5G+工业互联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600余个,不仅持续拉动投资,也正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活力。

  促进融合,“5G+工业互联网”开辟新前景新空间。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5亿,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工业设施达到4000多万台,平均工业APP数量超过3500个……伴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增强。比如,前不久结束的第127届广交会是举办63年来首次整体搬上“云端”,为全球采购商呈现一场中国制造“盛宴”。“5G+工业互联网”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大纵深、更广前景。

  助推转型,“5G+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升级新发展。中央网信办等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互联网平台等145家单位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在一系列好政策助力下,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持续改善,也实现了互联网企业的迅猛发展。上半年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实现业务收入1728亿元,同比增长13.6%。我们要继续运用好5G+工业互联网重大机遇,积极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机遇意识,强化政策支撑,提供宽松环境,持续拓展“5G+工业互联网”一系列开发、融合、应用,就一定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书写更多可能。(秦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把握两个辩证关系 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屏障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2019年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渐强的跨越式发展步伐。但于此同时,高覆盖、高频率的数字生活也给网络安全带来较大挑战,无论政府机构还是企业、个人,都须着力提升安全意识,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14日至20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切实维护人民利益为主旨,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稳定、繁荣、开放、包容同时又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这在宣传周一系列主题活动的举办中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以网络安全法为核心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网络安全“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同时,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净网”“剑网”“清源”“护苗”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乱象得到有效整治。但是,诸如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淫秽物品传播、网络诈骗和非法营销等行为仍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和损害。

  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加强依法治理,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屏障,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既是人民利益安全之盼,也是网信事业发展之需。做好这项工作,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把握好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需要以建设性的理念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支持和推动其不断发展、日益完善、走向繁荣。但同时,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网信事业发展和网络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只有两者兼顾,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才能保证网信事业行稳致远,所以一定要将两者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不可顾此失彼。

  二是共享与共治的关系。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建设一个正气、清气、雅气、和气盎然、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既是信息化成果的受益者,同时也应是网络生态安全的维护者、自律者、“啄木鸟”。营造一种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政府部门依法管网,加强治理;相关企业依法办网,履行好企业主体责任、社会责任;广大网民依法上网,树立底线思维、法治意识——才能还网络空间以天朗气清,推动网络空间走向安全、稳定和繁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移居金星”为啥不可能?它的环境恶劣到超乎想象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从古至今,每当人们仰望星空,往往会忍不住幻想:在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人类有没有可能实现“星际旅行”?

  日前一则热搜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据报道,天文学家在金星的大气中,检测到了磷化氢。这一气体在金星大气层中被检测到,这意味着金星上可能有生命体存在。

  事实真是如此吗?人类幻想的“移居金星”,可能性有多大?

  “磷化氢”带来的可能性

  首先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这次在金星大气层中检测到磷化氢意味着啥?

  “其实在此之前,人类已经在木星和土星大气层中发现磷化氢了。不过在木星和土星大气层中,磷化氢这种气体可以长期稳定的存在。所以木星和土星上有磷化氢,并没有什么奇怪。”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知名科普作家王爽说。

  他同时表示,但是金星不同。金星大气层是强酸性的,会与磷化氢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在金星大气层中检测到磷化氢,就说明在金星上有某种机制,能够持续不断产生磷化氢。

  “正常情况下,有两种产生磷化氢的两种途径。一种是自然现象,比如闪电和火山活动;另一种是生物机制,即一些厌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够产生磷化氢。王爽介绍,“但问题在于,自然现象产生的磷化氢的量是很有限的。换句话说,用自然现象,很难解释金星大气层中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磷化氢。”

  所以,就有人猜测,在金星大气层中会不会有一些厌氧微生物?王爽认为,这仅仅只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跟真的在金星上确认有生命存在,还相距甚远。即使真的存在生命,也只是一些外星微生物,外星人根本无从谈起。

  但这项研究发现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王爽说,“为什么磷化氢能在金星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产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在科学上很值得探究。”

  移居金星,可能性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人在听到金星大气中检测到磷化氢的消息时如此兴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存在着一个浪漫的想象:金星会不会有外星人?未来能否去金星旅行?

  资料图:3月28日,北京,天气晴好,太阳落山之后,天宇“金星合月”天文景观清晰可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这个想象并非完全虚无缥缈。科普作品《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中提到,有很长一段时间金星一直被视为地球的姐妹行星,因为它们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说,金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85.5%,而金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81.5%;换言之,两者的大小和质量都相差无几。因此,很多人都幻想过,说不定有朝一日人类能移民金星。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真实的金星,其环境更像是一个很恐怖的“地狱”。

  恐怖的金星环境

  古代,金星有好几个名字,当黎明时分出现在东边天空时,被唤作“启明星”,傍晚出现在天空西边,被称作“长庚星”。

  然而,看上去如此明亮、美丽的金星,其环境却极端糟糕。

  资料图:此前,在广西南宁拍摄到的“金星凌日”天文现象,橘红的太阳像是被点了一颗“美人痣”。中新社发 洪坚鹏 摄

  王爽介绍,人类曾多次向金星发射探测器,进而了解金星那如同地狱一般的恶劣环境。金星环境最恶劣的有三点。

  第一就是高温。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460℃,比水星还高。登陆金星,就相当于进了一个燃烧的油锅。

  第二则是高压,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大概是地球大气压的92倍,简单打个比方,这相当于在一个人身上压了一辆坦克。

  再有就是可怕的酸雨。金星上时不时就会下一场规模浩大的硫酸雨,那是真真正正的浓硫酸,能让人毁容。

  王爽说,把金星变成这副地狱模样的罪魁祸首,就是“温室效应”。在金星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达96%。这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如此之高,让“温室效应”在金星彻底失控,进而造就了现在这个高温、高压、强腐蚀的恐怖环境。

  其实说起来,移居其他星球也好,可以进行星际旅行也罢,当下,这终归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更应该关注的,是保护地球,保护人们现在的家园。(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金丝猴祖先或被找到 640万年前中猴化石现身云南

  云南昭通出土的中猴化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猴及当时生态环境复原图尼娜·贾布朗斯基供图

  新解

  记者9月2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云南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了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并揭示其与欧洲中猴同种。为此,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连续在线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

  中猴化石是最早被学术界记录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160多年前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佩克米地区。随后,在欧洲、西亚等距今820万—710万年的地层中都有发现,是地理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化石代表之一。

  沿森林走廊从欧洲迁徙至东亚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这一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与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避免因食物竞争而灭绝。”

  “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发现的为同一个种。”论文作者之一、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教授迪奥尼西奥斯·尤拉托斯(Dionisios Youlatos)认为,灵长类动物跟骨功能分析可反映它的运动方式,从而折射其生存环境。700万年以来,欧洲东南部持续干旱,而东亚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影响较为缓慢,直到距今400万—300万年前环境才开始朝干冷方向快速恶化,由此保存了适宜新近纪动植物古老物种幸存和新物种形成的环境。

  综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塘坝650万—600万年前森林茂密,有开阔林地和补丁状草地相间的湖沼边缘静水环境,夏季相对暖湿,冬季相对干冷,但季节变化程度相对较弱。

  “欧洲的中猴由于其运动功能的多变性,能适应各种纬度、温度和降雨量的环境以及采食水果、树叶及坚果、种子等颗粒状的多样性食物,使其得以沿着南边的森林走廊长途迁徙,来到东亚南部森林广布的昭通‘避难所’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论文作者之一、国际著名灵长类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尼娜·贾布朗斯基(Nina G. Jablongski)教授称。

  将找到更多生物演化的“缺环”

  20世纪末,多项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万—730万年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

  《人类进化》杂志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发表了这一成果。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的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现象。

  2009年,科学家在昭通水塘坝发现6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随后,中美科研人员在此地相继发掘、发现古象骨架、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植物化石5000多件,并确认、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皱皮花椒、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新种突破性研究成果,对史前动物进化和环境演变研究意义重大,从而奠定了昭通水塘坝作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