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新华社福州9月19日电(记者张逸之、秦宏)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在此间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说,我国探月工程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之前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
于登云说,目前我国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五战五捷”,分别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高速再入返回试验、嫦娥四号,已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
于登云说,嫦娥五号有望实现我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展望未来,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月球南极资源详查,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进行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于登云说,我国正开展空间站研制和载人登月深化论证。按照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目前已完成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阶段工作。随着长征五号B火箭的首飞成功,我国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我国还计划建设无人月球科研站,开展载人登月工作。
近年来,全球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各国更加注重月球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构建长期月球基地。
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于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福州举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新华社伦敦9月18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开发的一种小型新冠病毒检测装置,可在无实验室设施的情况下90分钟内完成检测,且已在实际检测中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
公报介绍,这种检测装置体积不大,比普通手机还小一些,可在病床边直接使用。检测时,人们只需将采集到的鼻拭子样本放入装置中,装置便会分析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遗传物质,90分钟内即可得出结果。相比之下,传统实验室检测是24小时内出结果。
据介绍,英国已有386名医护人员和病患试用了这一装置。结果显示,该装置检测准确性很高,敏感性达到94%,特异性达100%。这意味着仅出现很少的假阴性结果,没有出现假阳性结果。
有关成果已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柳叶刀·微生物》上。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帝国理工学院教授格雷厄姆·库克说,试用结果显示,这种小型装置的检测结果与实验室中完成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相当。
公报说,该装置目前已在伦敦8家医院试用,并将在英国全国范围内推广。英国政府近期订购了580万套这种装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18日,中关村论坛进入第二天。在今天举行的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平行论坛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目前我国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款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在随后的发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介绍了国内外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并就大家关心的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的影响进行了交流。

陈薇表示:我们有团队一直进行全球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截至2020年9月,在公共数据库中已上传新冠病毒序列超过10万条,其中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约6万条,采样自6个大洲超过10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重组疫苗的靶基因是新冠病毒S基因,全长近1300个氨基酸,这段基因仅在S614氨基酸位置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单点突变,这个点突变与受体结合域(RBD)的距离相对较远,对抗原性影响有限。
另据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团队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未突变病毒的康复者血浆对突变病毒有相似的中和活性,也就是说,这个突变点对疫苗的影响很小。(总台央视记者 王丰 陈宝善)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员Yimengia magna sp. nov.上下颌(拍摄:高伟)。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与美国同行合作,通过对早期角形类化石新材料研究,认为拥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间的分异时间,不晚于约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犀牛和貘虽然在外形上差别巨大,但两者都属于奇蹄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都表明两者构成姐妹群,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统称为角形类。虽然现生的犀仅包括4属5种,貘仅有1属4种,但在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角形类是非常繁盛、多样的类群。

基于简约法的角形类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类群地理分布重建(头骨复原图:陈瑜)。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大约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北美和亚洲出现了最早的貘超科成员犀貘(Heptodon),之后出现的貘犀(Hyrachyus)被认为是从貘到犀的过渡类群,在经过约400万年演化之后,才出现没有争议的犀超科化石。但貘犀自身的分类和演化就十分复杂,该类群是否是所有犀超科化石的祖先类群也存有争议。
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滨、王元青、张驰、龚宴欣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研究员合作,通过对近年来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采集到的早期角形类化石新材料的深入研究,构建出包括65个类群、361个头骨和牙齿形态特征的矩阵,并对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全面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上发表。

研究团队基于贝叶斯法的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分歧时间估算。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合作团队介绍,通过对从早始新世到中始新世早期5属6个新种的角形类新材料的研究,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干成员、柯氏犀科和貘犀类的早期成员。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填补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现的犀超科成员之间在演化和时代上的空白。
基于形态矩阵,使用简约法和贝叶斯法两种不同的标准,研究者对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亚洲特有类群脊齿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貘超科成员,但基于简约法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前者是角形类的基干类群,在贝叶斯分析中,后者归入到犀超科中;一些类群之前被认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员,但在新的系统发育树中处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中,柯氏犀并不是后期巨犀科的祖先类群,而是处在犀超科中相对更基干的位置;巨犀科和真犀科构成姐妹群。
同时,合作团队研究还认为,貘和犀之间的分异时间不晚于早始新世早期,在早始新世晚期不同类群的犀超科成员就开始分异;而贝叶斯法估算出角形类不同类群的分歧时间可能早至中古新世。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始新世晚期出现大量不同类群的角形类化石,它们的生存环境被认为是相对封闭、湿润的林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在全球大流行半年多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多国家仍继续蔓延,部分国家甚至发生了疫情的反弹。
作为人类对抗大规模流行传染病的利器,新冠病毒疫苗无疑是影响全球疫情进展的重要变量,其研发现状与应用前景更是获得普遍关注。
一
9月15日,俄罗斯有关部门透露,俄17个科研机构正在研发26种新冠病毒疫苗,以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当天俄卫生部长表示,在“卫星—V”新冠病毒疫苗三期试验框架下,已有300名志愿者接种了该疫苗,其中14%的人出现了轻微不适。“卫星—V”第三阶段试验将于2022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
据外媒15日报道,哥伦比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近日开始招募志愿者,以准备该国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第三阶段临床试验。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15日则发布消息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将开展一项临床试验,以验证通过向呼吸道喷射的方式使用新冠疫苗的效果。据悉,如果将疫苗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或许能够在最佳位置诱导出免疫应答。
在疫情初期,世卫组织曾预计,疫苗研发可能需要12至18个月时间。而根据该机构最新数据,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提速明显。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4日表示,全球已有超过30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9种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世卫组织估计,部分疫苗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得到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然后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在明年年中之前恐怕尚难以实现大规模接种。
此外,世卫组织特别强调了需要严格检查以保证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
随着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不断推进,疫苗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2日,牛津大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与英国药企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已重新恢复临床试验。
9月8日,该疫苗在第三期人体测试中,因一位英国志愿者出现可能由疫苗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暂时停止接种测试。
牛津大学在日前发布的一份文件中表示,志愿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太可能与疫苗有关”。
而据美国多份民意调查显示,由于担心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政治利益置于安全之上,愿意接种新冠疫苗的美国人数量降至新低。
根据雅虎新闻网的调查,5月初,55%的美国人表示愿意接种新冠疫苗;9月民调发现,只有32%的美国人有此计划。
目前美国尚无新冠疫苗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但特朗普和美国疾控中心此前多次表示,要求各州做好11月1日前“大规模”分发新冠疫苗的准备。
不少公共卫生专家担心,疫苗的批准流程可能会受到政治、尤其是11月即将到来的大选的影响,药物监管部门可能迫于特朗普政府的压力,在疫苗完成测试之前审批通过。
为提振公众对疫苗的信心,全球9家大型制药公司8日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在新冠疫苗经过第三阶段临床试验、被证实安全有效之前,不会申请相关部门批准。
三
在联合国与世卫组织主导下,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呈现出国际合作的整体态势。
9月15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拉开帷幕。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博兹克尔指出:“疫情清楚地提醒我们有效的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尤其是联合国及其机构的关键作用。”
就在9月11日,联合国大会的一项决议获169个国家赞成通过,这项决议涵盖了如何抗击疫情的多个方面,敦促加强包括疫苗研发与公平使用的国际合作。
目前,全球有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加入世卫组织主导的新冠病毒疫苗全球渠道计划,但美国政府已表示不会加入这个计划。
此外,对于另一项仍面临巨大资金缺口的国际合作研发疫苗计划——“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ACT-A)项目,美国政府也明确表示不会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0日表示,世卫组织主导的ACT-A项目目前面临的资金缺口达350亿美元。若不大幅增加资金投入,这一倡议将无法实现其目标。
ACT-A项目是一个由世卫组织主导的全球合作机制,目的是加速研发、生产以及公平获得针对新冠病毒的诊断、疗法和疫苗等产品。该项目计划到2021年底实现20亿剂疫苗的快速研发、公平分发。
除了研发阶段面临的挑战外,未来如何实现新冠病毒疫苗的公平有效分配与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4日表示,未来新冠疫苗正式投入使用后,由于初期供应量有限,首要任务是为所有国家的特定人群接种,包括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世卫组织的计划是,先让3%的人口接种疫苗,然后按照人口比例进行分配,直到所有国家有20%的人口接种疫苗。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在video中有个autoplay的自动播放属性,一直以为添加了该属性视屏会自动播放,但测试后才发现只添加该属性是不会自动播放的,必须要添加一个muted属性才可以自动播放。
<video muted width="100%" height="auto" autoplay="autoplay" controls> <source src="https://yun.sevenit.cn/2020/09/18/5847745568e2f.mp4"></source> </video>
高精度土壤颜色地图,提供了我国第一个标准一致、详细的土壤颜色视图,是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与空间管理的关键参照。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肤色”各异的土壤蕴藏着地球生命的密码,有的带有远古气息,有的则暗藏人类活动的蛛丝马迹。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土壤景观复杂多样,如何绘制较为精细的全国土壤颜色空间分布图,颇具挑战。2009—2019年,从事土壤研究的学者们在全国各地选取了近6000个样点,进行典型土壤剖面调查。他们取回的一抔抔土,建成了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土系及土系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本月初,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甘霖团队绘制生成了我国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颜色地图——全国土壤颜色三维分布图,该研究成果于月初发表于国际著名土壤学期刊《国际土壤科学》上。
腐殖质、矿物质都是土壤的调色师
土壤的形成源自地壳表层岩石的风化。风化壳的表层就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暴露在地表的成土母质不仅仍然受风化作用的影响,而且还要与周围的环境(包括大气、水、植物)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形成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这就是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颜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可以直观地传达出土壤属性、土壤肥力等信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论文的通讯作者、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甘霖研究员说。
这些颜色各异的土壤,究竟是什么力量塑造的?
据了解,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成分的差异,会让土壤呈现不同的颜色。
土壤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会影响土壤颜色的深浅。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较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从灰到黑,颜色随腐殖质含量的升高呈梯度变化。
此外,矿物质也会影响土壤的颜色。比如,氧化铁就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会呈现为偏红色或棕红色。同时,氧化铁又是一种善变的物质,在土壤里它的性状经常发生变化。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氧化铁极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转变为偏黄色的水化氧化铁,因而这种地方的土壤常显黄色。当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氧化亚铁积累较多时,土壤就呈现出灰蓝色。又如,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等盐类,或氢氧化铝等物质在土壤中呈粉末状存在时,都可能让土壤呈现偏白的颜色。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对5、10、15、25、35、50、75、100、125厘米共9个深度的土壤颜色进行了推测制图,发现总体上土壤颜色随深度增加而变浅。“一个重要原因是植物凋亡融入土壤形成有机质,在土壤上部累积较多,所以颜色较深,越往下有机质含量往往急剧下降,因此颜色较浅。”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刘峰副研究员说,然而并不是所有土壤的颜色都随深度变化,比如黄土高原一些植被覆盖不佳的黄土剖面,上下就都是很均一的黄色。
各地自然环境造就不同“肤色”
2009—2019年,10年间采集的土壤大数据,终于在2020年迎来“出彩”的高光时刻。
此次发表的高精度土壤颜色地图,从10年间采集的土壤剖面的孟塞尔颜色(比较色法的标准,常用于泥土研究中颜色描述)数据中,选取了大约4600个土壤剖面,进行数字制图。“这些土壤剖面取土点最高在西藏海拔约5700米的高山上,最低在接近海平面的沿海地区,我们将土壤属性与气候、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土壤母质等40多个环境参数结合,进行了土壤颜色的预测分析。”刘峰说。
据刘峰介绍,在我国西北部的沙漠、荒漠和戈壁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游离碳酸盐或盐分含量高,土壤颜色以白色和灰色为主。
中部的黄土高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等地,土壤颜色主要是黄色;东北和青藏高原东部等较湿润的高寒地区,植被条件好,植物根系残体和凋落物日积月累,土壤有机质不易矿化且含量较高,土壤颜色较暗较黑。
南方土壤颜色偏红,尤其是江西、湖南和云南一些区域颜色最红。“这些地区土壤的母质经历较为快速的风化和淋溶后,土壤相对富含氧化铁、氧化铝,所以呈现红色。”刘峰说。
东部地区的长江、淮河和黄河的下游以及鄱阳湖周围土壤呈淡褐色,趋于灰青色,“因为这些区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刘峰说。
同时,土壤颜色地图也刻画出土壤颜色变异的空间细节,如西安和成都区域,就显示出土壤颜色随着地形地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在25厘米深度处,西安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中部的渭河谷地呈浅黄色,南部的秦岭地区则呈褐色。同样深度的成都地区,西北部的山区呈褐色,东南侧的四川盆地地区则呈红色。
“这幅高精度土壤颜色地图,提供了我国第一个标准一致、详细的土壤颜色视图,是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与空间管理的关键参照。”张甘霖说,土壤颜色地图还可为法庭土壤物证溯源提供支撑,例如根据鞋上粘的泥土颜色、泥土中的有机质,可以大致分析出泥土来自哪个区域,从而判断相关对象是否去过某个区域。不过,要想精准锁定泥土来源地,测定精度还需不断提高。
相关链接
6000个剖面破译土壤“密码”
土壤类型和属性的空间分布信息是生态水文模拟、全球变化研究、资源环境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
2009年,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启动。此后的10年,土壤研究者们在我国31个省市区共调查了近6000个典型土壤剖面,建立了4420个土系,最终建立了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土系及土系数据库,为我国数字土壤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该项目的主持单位,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至今保留着项目中收集到的土壤样本。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刘峰副研究员曾在2011年赴安徽采集土壤剖面样本。“我们在平原、丘陵、沿江、山地等地貌不同的景观部位选择了约180个代表典型景观条件的地点挖掘土壤剖面,每个土坑宽1.2米、深1.5—2米、长2米。”刘峰说,土壤剖面通常都是由人工挖掘,土坑的深度以露出母质层为宜。
据了解,自然土壤自上而下依次为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而一般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分为A层(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母岩层)。对B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A、C两层。在对土壤剖面进行采样时,研究人员要根据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温度、植物根系分布等指标标定区分出各土层,并进行仔细观察;将剖面形态、特征自上而下逐一记录。随后在各土层的中间位置自下而上逐层采样,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和取样量应一致。
刘峰介绍说,研究人员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要分析土壤的有机质、PH值、阳离子交换量、碳酸钙、氮磷钾含量等基本土壤属性,从而获得覆盖全国的第一手土壤样本资料。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本报上海9月1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感染新冠病毒后,抗体能否长期存在于人体?新冠疫苗到底有没有用?针对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中国医学界的一项研究给出答案——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半年后仍在人体内“稳定存在”。
做这项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赛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及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能产生应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但这些免疫力能维持多久尚不清楚,且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为明确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能否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合作,对新冠感染者进行了长期监测。
研究人员分析了感染2周至1个月、1-2个月及6-7个月后病人血浆样本中IgG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在感染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抗新冠病毒IgG抗体相较于病毒感染后2周至1个月及1-2个月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感染后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水平,发现所有样本中均存在高活性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且在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内的中和抗体水平没有差异。
这一结果说明,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后仍在人体内“稳定存在”。
引起今年新冠疫情的病毒是614D型新冠病毒,但最近出现了614G突变株,使新冠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性。由于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是基于614D型病毒设计的,这些疫苗能否对614G病毒产生保护作用,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及疑虑。
为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从血浆样本中采集的抗体对614G模拟病毒(或称假病毒)的中和能力。他们发现,尽管大部分病人6个月前感染的是614D型新冠病毒,他们的血浆样本对614D和614G两型新冠假病毒具有同样的中和能力,提示感染了614D病毒的感染者同时获得了应对614G病毒的免疫力,因此推测基于614D的新冠疫苗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科技日报北京9月17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16日,美国《细胞》杂志发表了拉荷亚免疫学研究所的最新论文,称在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对于病毒的控制以及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65岁以上的患者如免疫反应虚弱或不协调,将面临更差的预后。
这一发现表明,新冠候选疫苗应该致力于有效激发免疫反应,包括抗体、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从而确保机体有保护性免疫。
研究中,科学家们收集了50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样本,分析了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三大构成分支——抗体、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在患者体内发挥怎样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所有完全康复的患者中,都能检测到抗体、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而急性新冠肺炎患者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差异较大,中和性抗体、辅助性T细胞或杀伤性T细胞会缺乏一种或多种。
研究表明,抗体似乎在控制急性新冠肺炎方面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相反,T细胞与保护性免疫反应尤为相关。
“当综合研究这111个测量参数时,我们发现,一般说来,一名患者的适应性反应越广泛、越协调,恢复得越好。尤其是新冠病毒特异性的强效T细胞反应是疾病程度较轻的前兆,”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罗琳·莫德巴赫博士说,“免疫反应协调较弱的个体,往往预后也较差。”
“我们的观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65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更容易感染这种疾病,”论文作者之一谢恩·克罗蒂博士说。这类人群T细胞反应更差,免疫反应也更不协调,这会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情更严重或更致命。研究人员认为,老年人对新冠肺炎的高度易感性可能是因为其T细胞较少。这类细胞是尚未达到“对抗”病毒条件的T细胞。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中可部署的T细胞会逐渐减少,能被激活以应对新病毒的细胞也越来越少。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也会延迟或减弱。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