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胡喆)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0年9月20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4台120N发动机同时点火工作20秒,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并在轨验证了120N发动机的实际性能。

  截至目前,“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60天,距离地球约1900万千米,飞行路程约1.6亿公里,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跟踪正常。

  中途修正一般是指在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轨道偏离进行修正,使探测器更贴近理论轨道飞行。“天问一号”发射入轨和第一次中途修正的精度很高,本次修正量很小。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中国航天大会:2033年 我国3颗卫星探测引力波

  在近日举办的2020中国航天大会上,中科院院士吴岳良公布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最新进展:我国计划在2033年完成3颗卫星的发射,形成等边三角形的布局来进行引力波探测。

  我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叫做“太极计划”,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颗卫星的发射任务,主要进行关键技术的验证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 吴岳良:我们通过一颗卫星,来测试我们的技术。比如这次的太极一号,就测试了激光干涉,小范围之内的,还有无拖曳的惯性自由运动等等这些关键技术。

  吴岳良表示,“太极计划”共分为三步完成,我国计划在2033年完成3颗卫星的全部发射任务,届时,3颗卫星将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 吴岳良:测量的技术都是人类目前达到的极限,所以我们不可能一步就能做到。争取在2024年左右,是太极二号双星卫星来进行验证。在之后的话,我们希望在2033年之间,能够三颗卫星太极三号,三星探测引力波,来研究宇宙。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中国人的故事|构筑网络安全屏障,有我守护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43.6%的网民过去半年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向构筑网络安全屏障的守护者们致敬!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我国心肌再生临床研究获重大突破

  本报记者 佘惠敏

  你知道吗?在我国科学家努力下,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脏,还有重新恢复的希望!这一成果已于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

  这是全球首个可注射胶原支架材料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团队合作完成。他们自2016年3月份招募了44例陈旧性心梗患者,对其1年期的随访结果表明,细胞及材料移植安全性良好,移植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对于术前病情较重患者效果尤为明显。

  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每年,我国新发心肌梗死至少250万人,超过100万人死于相关并发症。现有治疗方法可以挽救部分心梗患者生命,但对于严重的陈旧性心肌损伤,仍缺乏有效办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分化潜能,以及强大的营养与分泌功能,干细胞移植是心肌再生领域研究热点。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促进干细胞在心肌损伤部位的定植?长期以来,戴建武研究团队专注从事再生医学功能生物材料研究。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胶原支架,可用于心肌内注射,并能为细胞提供稳定胞外基质支持;注射到损伤心肌组织后,可有效限制细胞从损伤部位扩散,帮助重塑心肌再生修复微环境。该材料已完成产品标准化研究,达到了临床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标准。

  10多年来,戴建武团队与王东进团队合作,开展临床前大动物实验,验证了该材料及干细胞移植安全性良好。与对照组相比,材料联合干细胞移植能促进心梗组织血管新生,抑制猪心脏梗死体积扩大,促进心脏功能恢复。该研究成果此前已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完成了伦理审查及国际临床研究注册,开展了可注射胶原材料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临床研究基本入组标准为,心功能小于45%,需要搭桥手术的陈旧性心梗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搭桥手术组、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组以及搭桥手术同时注射间充质干细胞与胶原材料组。

  经过3年多努力,该研究共完成了44例病人术后1年随访。结果表明,安全性良好,在恶性事件(死亡、肿瘤、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衰再入院、心律不齐等)发生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一年后可显著减小患者心脏梗死体积,且病人生活质量及心脏评级改善。其中,对于术前心脏射血分数小于40%的重症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在搭桥及干细胞和胶原材料联合注射一年后,心脏射血分数平均提升9.35%,对照组分别提升6.59%(搭桥手术联合干细胞移植组)与3.62%(单独搭桥手术组)。该研究显示出了良好应用前景,也是我国科研团队探索心肌再生取得的重要原创成果。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抗癌“利器”又有新突破

  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景。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图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 (资料图片)

  探寻抗癌新“利器”,我国科学家又有新突破。前不久,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简称BNCT)研制成功,有望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日召开发布会宣布,该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BNCT),并启动了首轮细胞实验与小动物实验,为开展临床试验做前期技术准备。

  “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望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骄表示。

  当中子遇到硼

  癌症已成为当前威胁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患者占全球患者总数比例超过20%,2015年新增癌症患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近10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增幅达3.9%,死亡率每年增幅达2.5%,恶性肿瘤死亡占国民全部死因的23.9%。

  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放疗设备与放疗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每百万中国人仅拥有放疗设备1.4台,远低于发达国家7台至8台的平均水平;在美国,每百万人已接近12台。

  “约70%癌症患者在不同阶段需接受放疗,BNCT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BNCT是一种将放射与药物相结合的靶向、细胞级精准放疗。

  在梁天骄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抗癌高科技更接近一种“靶向治疗+放疗”,它之所以能够精准打击人体内癌细胞,是因为“左膀右臂”的存在——中子与含硼药物。

  梁天骄介绍,采用BNCT治疗时,会先给病人注射一种含硼药物。这种药物对癌细胞具有很强亲和力,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聚集于癌细胞内,但在其他组织内分布则很少。随后,医生会给病人实施中子照射,时长在1小时内。当照射的中子遇到了聚集于癌细胞内的硼,由于硼的同位素硼10具有很大的中子吸收截面,两者很容易发生强烈核反应产生高杀伤力α粒子与锂离子,即可精准“杀死”癌细胞。

  “α粒子与锂离子杀伤力很强,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一般仅需照射一次。而且,这两个粒子射程很短,能运动范围大约仅为一个细胞的长度——10微米,因而它们只定向‘杀死’癌细胞,并不会损伤周围细胞组织。”梁天骄解释。

  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与化疗等常规癌症治疗手段相比,硼中子俘获治疗法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这是因为肿瘤中有一种脑胶质瘤多为原位复发,并具有浸润性生长特性,常规癌症治疗手段对它“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们尝试将硼中子俘获疗法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意外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于是,硼中子俘获治疗法渐渐引起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关注。

  “对于脑胶质瘤这种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硼中子俘获疗法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新一代含硼药物发展,如今适用于硼中子俘获疗法的病症范围进一步扩大,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其试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脏器肿瘤。”梁天骄表示。

  促技术产业化

  今年3月份,世界上第一台加速器BNCT设备与硼药物正式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开始对患者治疗。这是硼中子俘获疗法在世界上首次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21世纪前,用于BNCT治疗的强中子束流主要通过核反应堆产生。与基于核反应堆的BNCT装置有所不同,加速器BNCT装置作为射线装置,可以在位于人员密集区域的医院使用,未来可向市、县一级拓展,在较广范围内实现个性化与例行性BNCT治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与深远发展潜力。

  “过去强中子源一般仅在大型科研实验室才能找到,因而,几十年来BNCT发展缓慢。目前,全世界基于反应堆的BNCT临床试验只有1400多例。然而,如果可以使用加速器来产生中子,就易于推广到医院使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经理傅世年介绍。

  2018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东莞建成了我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与中子技术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BNCT装置正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散裂中子源是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质子轰击重金属靶,产生中子。而BNCT加速器加速的质子能量要低得多,使用的靶材料也与散裂中子源有所区别。”傅世年介绍,经过不断努力,去年12月份,BNCT实验装置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证明了设备加工制造与安装调试的高质量。随后,他们又逐步实现了设备稳定运行与功率不断提升。

  8月13日,8位来自放射医学、粒子加速器、中子物理与技术、硼药等领域的院士及专家对加速器BNCT实验装置开展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装置的成功研制,是我国在癌症治疗高端医疗设备整机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整台装置均自主设计建造,掌握了全部核心技术,为下一步建设临床BNCT治疗装置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显著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这也充分证明,大科学装置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外,其设计和建造将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与技术革新。”梁天骄表示。

  开展临床试验

  这一国产抗癌“利器”,何时有望照进现实?

  梁天骄介绍,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利用这台实验装置开展BNCT相关核心技术实验研究,优化装置的综合性能;计划通过开展细胞与动物实验,更大规模地开展BNCT适应症研究,为新一代硼药研发与动物实验提供相应实验环境;同时,通过动物安全性验证,为后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在成功研制这台BNCT实验装置基础上,目前高能所与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第二台BNCT临床设备设计与研制,有望较快依规逐步开展临床试验,希望早日获批开展临床治疗。

  “与目前倍受追捧的质子治疗手段相比,BNCT具有低成本、治疗高效的特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且治疗疗程短而灵活,治疗费用较低,患者经济负担小。”梁天骄称。不过,他同时强调,硼中子俘获疗法与其他癌症治疗手段并非替代关系,这些不同治疗手段均具有更适合自身的病症,它们相互补充,可以一起造福癌症患者。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说,日本、美国等众多发达国家均在积极推动BNCT技术发展。“推进加速器BNCT研发,不仅能使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可以造福社会,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开启癌症治疗的新时代。”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北京年内将建成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王晓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于今年底之前建成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19日召开的2020中关村论坛主题活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发布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孔磊发布了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方案。按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技术标准,自动驾驶分为L1至L5等多个级别。根据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将支持L4级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同时向下兼容支持低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运营和车联网应用场景实现。

  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将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60平方公里)为核心开展建设,到2022年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的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实现一系列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和一批中间产品推广应用。

  据悉,未来示范区建设将采取“小步快走、迭代完善”的方式,以3至6个月为一个迭代周期,不断修正完善后续建设方式和内容,按照试验环境搭建、小规模部署、规模部署和场景拓展、推广和场景优化的步骤层层推进,形成成熟模式后将逐步向北京市其他区域复制推广。

  孔磊介绍,网联云控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更高阶段,即车辆不仅能感知信息,还能利用云上数据做出决策、判断和控制。未来,网联云控自动驾驶系统将逐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体系之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袁隆平、屠呦呦等13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寄语青少年

  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拉开帷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墙”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向公众开放。项目成功采集了袁隆平、孙家栋、屠呦呦、黄旭华等19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 在手模墙对外开放之际,袁隆平、金怡濂、王永志、王振义、吴良镛、王小谟、赵忠贤、屠呦呦、王泽山、侯云德、刘永坦、钱七虎、曾庆存等13位科学家录制了青少年寄语视频,勉励青少年热爱科学、刻苦学习、茁壮成长、报效祖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视频来源:中国科技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壮大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14日至20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办。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网络安全高峰论坛等重要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

  网络安全同网络应用相伴而生、相随而行。网络应用越深入、越广泛,网络安全越迫切、越必要。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推广、智能化终端的广泛普及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已经是人们现实空间的无形延伸,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桃花源”,而且是人们物质生产的“动力源”。在此基础上,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巨大。

  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要注重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网络安全从本质上说,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迭代对抗,是一种安全技术对另一种侵入性、破坏性技术的清除和防御。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没有高素质技术人才,就很难研发出高质量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的推广需要强有力的资本持续支撑。没有资本的持续支撑,网络安全技术就可能折戟于推广过程中。无论资本还是人才,都是市场化配置的要素。这决定了网络安全产业有天然的市场基因。没有对资本和人才的市场化激励,就不能对资本利润和人才经济租值进行市场化确认,无法高效配置资本和人力资源,从而难以增强市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不利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快速迭代。

  网络安全企业的核心产品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是一系列程序代码,看不见摸不着,对需求方而言近似于“信息黑箱”,适用性及安全效果如何,要靠市场来检验。此外,网络安全技术要更好地发挥安全效果,还需要迅速迭代,以避免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而网络技术迅速迭代的基础就是市场需求方的及时反馈。没有市场的需求互动,供给就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这个角度说,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市场主导。

  网络安全不仅涉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而具有很强的公共品特征。当下,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网络安全的公共品特征愈发明显。因而,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同时,也要注重政府引导和政府监管。只有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机结合、有效互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嫦娥五号计划2020年年底前发射 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电 (郭超凯)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举行,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在会上透露,中国预计2020年年底之前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

  于登云表示,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经费投入少但科技产出多,发射次数少但成功率高,中国探月正从“跟跑、并跑”走向部分“领跑”。

  此前,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实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高速再入返回试验、嫦娥四号任务“五战五捷”。

  于登云指出,嫦娥五号任务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后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月球南极资源详查,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进行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展望未来,于登云表示,中国正开展空间站研制和载人登月深化论证。此外中国还计划建设无人月球科研站,开展载人登月工作。(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我国科学家正进行“更柔软”航天飞行器相关研究

  新华社福州9月20日电(记者 秦宏)如果航天飞行器具备随时变形或适应环境连续改变能力等特殊性能,那么就可以在复杂飞行环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记者从正在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了解到,在全球航天这一前沿领域,我国科学家正进行相关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小平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前沿探索》的演讲。据介绍,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飞行,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具颠覆性和变革性的战略发展方向。运用特殊材料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具备变高度、变厚度、变长度、机翼扭转等能力,以及智能飞行等其他性能特性的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器,是人类实现跨域飞行,自由进出和充分利用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小平说,我国科学家已在相关飞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还将在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领域进行更多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