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上有生命?科学家在其大气层中发现微量磷化氢

  中新网9月15日电 综合报道,天文学家在地球的邻居——金星的大气中,检测到了微量磷化氢。在地球上,磷化氢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但这一气体在金星大气层中被检测到,这意味着金星上可能有生命体存在。

  据报道,由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简·格里夫斯与其同事们撰写的这项研究,于14日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金星上发生了完全出乎意料并令人感兴趣的事情,少量的磷化氢气体出乎意料地出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研究合著者萨拉·西格尔说。

  图片来源: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社交网站官方账号截图

  2017年,研究人员曾在夏威夷使用了James Clerk Maxwell望远镜,并在2019年使用了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来研究金星。他们的数据揭示在金星大气中,存在磷化氢痕迹所特有的光谱特征。

  研究小组认为,诸如火山、闪电、通过微陨石的传送或云中发生的化学过程等地表来源,是气体出现的潜在原因。但是科学家们无法确定,磷化氢的产生方式。西格尔说,留给研究人员的可能性非常多。

  “其中之一是,金星的大气、表面或地下存在一些未知的化学物质。”她说,“我们发现,这种解释很难被接受,因为(金星的)温度和压力范围以及金星的氢含量几乎为零的事实,意味着磷化氢不是磷元素的天然形式。相反,磷应该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此前,由西格尔撰写的2019年研究暗示,如果能在岩质系外行星上“大量”被检测到,磷化氢可能会成为生命的生物特征。这样庞大的数量,可能需要诸如美国宇航局的James Webb太空望远镜之类的未来望远镜的累积水平,才能够检测到。

  但是,研究太阳系中岩质行星的大气层,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测试平台,可以用来了解系外行星或太阳系以外行星的大气层,以及它们是否可以支撑生命存在。

  研究小组将继续寻找,在金星上检测到的磷化氢气体的来源,并寻找其大气中其他可能意外出现的气体。西格尔说,在金星上发现的磷化氢,使它成为我们太阳系中值得探索的领域,与火星和土卫二等一样。

  “我们希望在行星科学界产生的影响,会激发对金星本身的更多研究,对金星大气中生命可能性的研究,甚至是旨在寻找金星大气中生命甚至生命本身迹象的太空任务,“西格尔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霍威尔”彗星17日将达最亮 天文爱好者可尝试观测

  新华社天津9月15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一颗名叫“霍威尔”的彗星(编号为88P/Howell)将在9月17日达到最亮,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可尝试寻找这位“天外来客”。

  彗星是一种环绕太阳或行经太阳附近的云雾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水冰。彗星大部分都比较暗弱,明亮到能用肉眼看到的比较稀少。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霍威尔”彗星是一颗短周期彗星,回归周期在5.5年左右,它于1981年8月29日被发现。

  9月17日,“霍威尔”彗星将达到最亮,亮度约为8.6等。这之后,这颗彗星将继续向太阳飞去,直到9月26日到达近日点。这之后,它将逐渐远离地球,亮度也开始变暗。

  “眼下一直到年末,都非常适合在南半球观测,届时,该彗星将出现在西南方低空,其中,靠近赤道的地方,是观赏的最佳地点。这段时间内,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在每天20时左右,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观看,有望找到该彗星的‘身影’。有条件的还可使用配置长焦镜头的相机,连接自动跟踪的赤道仪,在光污染较小的地方对它拍照。”史志成说。

  据了解,“霍威尔”彗星今后回归且便于观测的时间,预计在2031年9月14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一箭九星”!长征十一号成功完成海上发射

△ 摄影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王伟童 

  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其中包括“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央视频号’卫星”在内的3颗视频成像模式卫星和6颗推扫成像模式卫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可见光推扫影像和视频影像,将为我国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提供遥感服务。

△ 摄影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王伟童

  此次发射任务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体组织实施,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46次发射。

  (总台央视记者 李厦 陶嘉树 史啸 樊博 王伟童 我们的太空 路俊)

  相关链接

  ●一箭九星!海上发射成功!长十一火箭迈入“10+”时代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织梦-数据表和字段说明手册

dede_addonarticle 附加文章表
aid int(11) 文章编号
typeid int(11) 分类栏目编号
body mediumtext 文章内容

dede_addonflash 附加Flash表
aid int(11) FLASH编号
typeid int(11) 分类栏目编号
filesize varchar(10) 文件大小
playtime varchar(10) 播放时长
flashtype varchar(10) 作品类型
flashrank smallint(6) 作品等级
width smallint(6) 影片宽度
height smallint(6) 影片高度
flashurl varchar(80) FLASH地址

dede_addonimages 附加图集表
aid int(11) 图集编号
typeid int(11) 分类栏目编号
pagestyle smallint(6) 表现方式(1单页显示 2分多页显示 3多行多列展示)
maxwidth smallint(6) 大图限制宽度
imgurls text 图片集内容(标签存放)
row smallint(6) 多列式参数(行)
col smallint(6) 多列式参数(列)
isrm smallint(6) 是否下载远程图片
ddmaxwidth smallint(6) 小图片宽度限制

dede_addonsoft 附加软件表
aid int(11) 软件编号
typeid int(11) 分类栏目编号
filetype varchar(10) 文件类型
language varchar(10) 界面语言
softtype varchar(10) 软件类型
accredit varchar(10) 授权方式
os varchar(30) 运行环境
softrank int(11) 软件等级
officialUrl varchar(30) 官方网址
officialDemo varchar(50) 程序演示地址
softsize varchar(10) 软件大小
softlinks text 软件下载链接列表
introduce text 软件介绍

dede_addonspec 附加专题表
aid int(11) 专题编号
typeid int(11) 分类栏目编号
note text 专题内容(仅存放标签代码)

dede_admin 管理员信息表
ID int(10) 自动编号
usertype int(10) 用户类型
userid varchar(30) 用户登录ID
pwd varchar(50) 用户密码
uname varchar(20) 用户笔名
tname varchar(30) 真实姓名
email varchar(30) 电子邮箱
typeid int(11) 负责频道(0表示全部)
logintime datetime 登录时间
loginip varchar(20) 登录IP

dede_admintype 系统用户组管理表
rank smallint(6) 组级别编号
typename varchar(30) 组名称
system smallint(6) 是否为系统默认组
purviews text 权限列表

dede_arcatt 文档自定义属性表
att smallint(6) 编号
attname varchar(30) 属性名称

dede_archives 文章表
ID int(11) 自动编号
typeid int(11) 所属主栏目编号
typeid2 int(11) 所属副栏目编号
sortrank int(11) 文章排序(置顶方法)
iscommend smallint(6) 是否推荐
ismake smallint(6) 是否生成静态
channel int(11) 文章所属模型
arcrank smallint(6) 阅读权限
click int(11) 点击次数
money smallint(6) 消费点数
title varchar(80) 标题
shorttitle varchar(36) 简略标题
color varchar(10) 标题颜色
writer varchar(30) 作者
source varchar(50) 来源
litpic varchar(100) 缩略图
pubdate int(11) 录入时间
senddate int(11) 发布时间
arcatt smallint(6) 自定属性(att)
adminID int(11) 发布管理员ID
mid uint(8) 发布会员ID
description varchar(250) 摘要
keywords varchar(60) 关键词
templet varchar(60) 文档模板
lastpost int(11) 最近评论时间
postnum int(11) 评论数目
redirecturl varchar(150) 跳转网址
mtype int(11) 用户自定义分类
userip varchar(20) 用户IP
locklikeid smallint(6) 是否锁定相关文章
likeid varchar(240) 相关文章ID
dede_arcrank 阅读权限表
ID int(10) 自动编号
rank smallint(10) 权限等级
membername varchar(20) 等级名称
adminrank smallint(10) 管理等级
money int(11) 消费点数

dede_arctype 栏目管理表
ID int(10) 栏目编号(自动编号)
reID int(10) 父栏目编号
topID int(10)
sortrank smallint(6) 排序编号
typename varchar(30) 栏目名称
typedir varchar(100) 栏目目录
isdefault smallint(6) 栏目列表选项(1链接到默认页 0链接到列表第一页 -1使用动态页)
defaultname varchar(20) 默认页的名称
issend smallint(6) 是否支持投稿
channeltype smallint(6) 频道类型
maxpage int(11) 保留
ispart smallint(6) 栏目属性
corank smallint(6) 浏览权限
tempindex varchar(60) 封面模板
templist varchar(60) 列表模板
temparticle varchar(60) 文章模板
tempone varchar(60) 单独页面模板
namerule varchar(50) 文章命名规则
namerule2 varchar(50) 列表命名规则
modname varchar(30) 模板名称
description varchar(200) 栏目介绍
keywords varchar(100) 关键词
moresite smallint(6) 多站点支持
siterefer smallint(6) 多站点站点根目录属性
sitepath varchar(60) 多站点站点根目录
siteurl varchar(60) 多站点绑定域名
ishidden smallint(6) 是否隐藏栏目

没大脑的细菌和癌细胞 凭什么走出曲折复杂的迷宫

  科学家对细菌和癌细胞进行的迷宫实验,对于生物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为了解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以及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许你只听说过科学家训练小鼠走迷宫,但是你知道细胞和细菌也会走迷宫吗?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国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制作了一个汉普敦宫迷宫的模拟版,将细菌和癌症细胞放入其中,看它们能否走出迷宫,没想到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生命的基本单元都完成了这个任务。

  科学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两种生命单元进行迷宫试验?它们是怎么走出迷宫的?这个研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有何意义?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讲讲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选择它们走迷宫? 两位“选手”都非等闲之辈且都会移动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这个“你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你”的名字被翻译成盘基网柄菌。

  微生物那么多,英国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认为这种细菌能走迷宫,并给了它这个机会呢?

  “盘基网柄菌可以形成‘体’,即把自己‘摞’起来,从而抱团成为多细胞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宝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成为多细胞体之后,它们的单细胞之间还有协作能力。能抱团还能组团做事,盘基网柄菌这样的特性给科学家们出了一个难题:它究竟是多细胞还是单细胞呢?

  由于这种典型特性,在2000年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把盘基网柄菌列为一种介于单细胞和多细胞之间的模式生物。生物学家专门用它们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因此很多科学家用它做过研究,朱宝利也研究过它。

  “它能够长期、长距离地迁徙,但移动得不太明显,没有那么大活力。”朱宝利说,它得依靠一个表面才能动。如果制作一个平培养基,可以直观观察到它们是有“位移”的。而普通细菌形成的菌落是固定的。

  真正让它成为“明星”的是基因组研究计划。朱宝利介绍,当时的基因组计划中纳入了50种生物,盘基网柄菌由于介于单细胞和多细胞之间,被认为对于研究生物的进化非常有意义。研究生物如何进化到人类是基因组研究的一项目标,而盘基网柄菌被列为进化的起点。

  相较于盘基网柄菌的鲜为人知,癌症细胞的“神出鬼没”有目共睹,它会潜伏、还会转移。《新英格兰》杂志曾报道过一例临床案例:一个肾移植受者的移植肾里长出一个黑色素瘤,排除自身的各种因素,持续追查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供者在20年前得过黑色素瘤,但后来治好了。这个堪比刑侦大剧的案例,充分说明癌症细胞会潜伏、能转移。

  在论文中,研究人员也描述了两个生命单元的特殊性:前者能在相距很远的地方找到它的同类,后者则能让癌症迅速遍布全身。

  它们怎样走出迷宫? 营养物的浓度梯度是最好的“记号”

  既然转移是它们的日常,它们又是如何走出迷宫的?

  如同植物总是爱追逐阳光一样,这两种生命单元总是爱追逐营养物质。

  营养的驱动力如何转化成细菌和细胞的移动动力呢?论文中给出解释,自生梯度形成了细菌和细胞“长途迁移”的驱动力,并成为路线决策的驱动力。

  所谓自生梯度就是由细胞降解局部营养物质,给自己制造一个营养浓度差。

  以癌症细胞为例,它被公认为是最需要养分的细胞,一旦生成就会与机体争抢能量,可见它对培养基中的养分有着强大的分解能力。这里的养分被“吃”光了,其他地方的养分浓度就会比这里的养分浓度高,进而形成浓度梯度,推动癌细胞前进。

  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判断选哪条路或者哪里是死胡同呢?

  研究迷宫的走法或许会有所启发。据记载,迷宫的走法规则有3条:进入迷宫后,可以任选一条道路往前走;如果遇到走不通的死胡同,就马上返回,并在该路口做个记号;如果遇到了叉路口,观察一下是否还有没有走过的通道,有就任选一条通道往前走,没有就顺着原路返回上一个叉路口,并做个记号。然后就重复第二条和第三条所说的走法,直到找到出口为止。

  很显然,根据这样的法则,走迷宫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记号。而营养物的浓度梯度是细菌和癌细胞最好的“记号”。

  “死胡同意味着营养物质会消耗殆尽,其他细胞也就不会再来,而岔路如果最终导向死胡同,也会造成细胞的往返,最终比顺畅的路消耗更多的营养。”朱宝利解释。

  从创新性而言,整个研究发明了能够观测和计算整个过程的方法,利用自生梯度的计算和数学模型来预测迷宫中细胞的寻路能力,并用迷宫中的实际细胞来测试结果。

  走出迷宫意义何在? 为了解癌细胞转移等问题提供了新窗口

  在发育和转移过程中,细胞迁移通常由趋化性引导,即细胞会根据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区域迁移。但人们往往关注环境中的趋化作用,事实上很多时候环境梯度不能引导细胞越过复杂的环境迁移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项研究证实,自生梯度可以为细菌和细胞在长而曲折的路径上导航,并在活路和死胡同之间做出准确的选择,这使得细胞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的迷宫问题。

  研究者们还用数学的方式做了精确描述,找到了细胞寻找活路的准确性与引诱剂扩散率、细胞速度、路径复杂度的关系,并能预测其成功率。

  这项结果对于生物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比如它为了解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以及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许你还在为细菌和癌细胞会走迷宫的技能感到惊奇。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微生物还是癌细胞,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许久,年轻的人类现在可能仅仅只是在这些古老生物创造的“迷宫”门口徘徊。

  相关链接

  发现“癌细胞与原始细胞很像”的证据

  一直以来,癌症细胞一直是人类棘手的对头,也是医学研究最多的对象。

  过去的一些研究给出了“癌细胞与原始细胞很像”的一些证据。比如,病毒、有害菌、有害化学物侵入之后,“潜入”细胞生命活动打击细胞,而原始细胞会用休眠应对危害,当这些危害自然衰退后,再启动生命活动。这种“卧薪尝胆、伺机再战”的特性也被发现在一些癌症细胞中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研究给“癌细胞与原始细胞很像”找到了更确凿的证据。该研究证实,癌细胞与原始细胞都能远距离移动,并且移动原理也一样。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于君团队近期在胃癌组织中发现了细菌,并且观测到了坏细菌的增多。

  “国外科学家最近也在癌症组织中发现了细菌,但现在说不清楚细菌是怎么来的,是细菌引起的癌症还是免疫系统出现漏洞后,它们乘虚而入的。”朱宝利说,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恢复期血浆疗法是否有效?业界提出了最新观点

  最新有观点提出,“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疗法基本无效”。

  9月12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朱凤才在“第一届大湾区疫苗峰会”上演讲时作出上述表述。

  这也是业内专家首次有观点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疗法”进行评判。

  就“恢复期血浆疗法”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扮演的角色,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波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抗体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有重要性,但同时也提醒,机体产生的抗体并非都能发挥抗病毒的作用。无法抗病毒的抗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甚至有可能帮助病毒刺激免疫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助长细胞因子风暴。

  “恢复期血浆治疗”被纳入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的诊疗方案,最早出现在国家卫健委2月8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随后,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随机开展了相关的临床治疗,且显示出了一些初步效果。

  临床反应显示,患者接受治疗12至24小时后,实验室检测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血氧饱和度、病毒载量等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好转。

  不过,朱凤才透露,根据他最终的研究结果发现, “血浆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内临床改善无显著差异。在严重或危及生命的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标准治疗合并恢复期血浆疗法并未显著缩短28天内的临床改善时间。”

  对“血浆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内临床改善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朱凤才在演讲时引述了几组临床数据分析,在分为血浆合并标准治疗组(严重者23人,危及生命29人)和标准治疗对照组(严重者22人,危及生命29人)的研究中,血浆治疗组有51.9%的受试者发生临床改善,对照组有43.1%发生临床改善;在严重新冠肺炎患者组中,血浆治疗组有91.3%的受试者发生临床改善,对照组这一数据为68.2%;在威胁到生命的患者组中,血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改善数据为20.7%、24.1%。

  朱凤才引述的论文,为今年6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Effect of Convalescent Plasma Therapy on Time to Clinic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Life-threatening COVID-19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忠团队发表,研究核心为探讨恢复期血浆疗效治疗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论文显示,为了评估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2020年2月14日至4月1日,研究组在武汉的7个医疗中心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招募了103名实验室确诊的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52例患者接受恢复期血浆+标准治疗,51例患者仅接受标准治疗(对照组)。主要结局是在28天之内达到临床改善的时间,定义为患者活着出院或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减少2分。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发现,该论文的实验数据表明,恢复期血浆组的28天死亡率为15.7%,对照组为24.0%,差异不显著;第28天的出院率为51.0%,对照组为36.0%,差异不显著。恢复期血浆组中有87.2%的患者在72小时内病毒PCR转阴,显著高于对照组(37.5%)。恢复期血浆组中有两名患者在输血后数小时内经历了不良事件,并在支持治疗下得到改善。

  由此,该论文得出结论,在重度或危及生命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在标准治疗中添加恢复性血浆疗法,在28天内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改善率。

  该论文同时建议,尽管医学界仍在等待当前康复血浆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但在当前极具挑战的大流行情况下,医院可以考虑使用康复血浆来紧急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文章《Evaluation of Convalescent Plasma for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探讨“恢复期血浆真的能有效对抗埃博拉病毒”。研究者主要分析了84名接受恢复期血浆治疗的患者,该研究发现84名EVD患者接受500毫升的恢复期血浆治疗及其体内未确定的中和抗体的水平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此前,对于恢复期血浆疗法,专家曾提示过后续风险。一位病毒学专家提醒到,“恢复期血浆临床实验的条件非常严格,每一对入组的病人身高、体重、病毒载量、感染日期都要相同,否则结果就不成立。”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高!袁隆平超级稻云南基地连续4年亩产超1100千克

  新华社昆明9月14日电(记者杨静)近日,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的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里,专家组对第二代“超优千号”进行测产,最终测产结果为亩产1134.6千克,实现连续4年平均亩产超过1100千克。

  专家组选取了3个地块,同时进行收割、脱粒,汇总后按照高产创建产量公式计算,最终测产结果为亩产1134.6千克。

  专家组成员、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杨从党认为,蒙自市“超优千号”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攻关样板连续4年平均亩产突破1100千克,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高产典型。这些高产样板是科技人员合理应用栽培技术,利用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品种高产特性创造出来的,是可以重演的。通过高产样板的创建,可以培训科技人员,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当地水稻生产水平。

  近年来,蒙自市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合作,引进了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进行高产攻关试验示范项目。过去的三年,水稻产量不断增加,去年取得了亩产1138.2千克的好成绩。

  项目技术负责人、蒙自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杨柳梅认为,要实现丰产,需要良种配良法,必须注重育秧、移栽等环节的技术管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一个不到0.1秒的信号 或能帮人类厘清黑洞成长历史

图片来源:futurism.com

  “科学家发现了不可能存在的黑洞!”这几天,相关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热议。

  9月3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位于意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携手探测到了一个约为142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这也是科学家首次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据悉,该黑洞由两个质量约为85倍太阳质量和6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并合而来,其损失的等同8倍太阳质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在宇宙中扩散开来,引领着我们发现了这一“不可能存在的黑洞”。

  “近几年,科学家已不止一次通过引力波探测发现双黑洞系统。此次中等质量黑洞被发现,有助于天文学家破译超大质量黑洞成因,使黑洞研究更具系统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曾有多次发现均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1916年,德国科学家卡尔·史瓦西求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个精确解,为黑洞的存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任何物体只要被压缩到某个临界半径,就会坍缩成奇点,极端扭曲周围时空,形成强大引力场,在一定范围内,连光也无法逃脱。

  时至今日,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不少黑洞,根据质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质量为数倍到100倍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级黑洞,质量为一百万至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

  学界的一种看法是,超大质量黑洞由质量更小的黑洞逐渐并合演化而成。若这个演化过程是个连续的过程,那么理论上中等质量黑洞就应该是其中的中间状态。

  “2012年,曾有天文学家利用位于澳大利亚的射电望远镜观测到了超级炽热气体的爆发,认为该爆发由一颗中等质量黑洞发出;2015年,有天文学家宣称对NGC 2276星系进行观测时发现了一个中等质量黑洞……很遗憾,不少这类发现均未得到进一步证实。”苟利军介绍道,黑洞的探测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比如要在它产生比较明亮的电磁辐射或有较大喷流的时候才能探测到。

  “目前人类探测到的黑洞只是宇宙中众多黑洞的冰山一角。理论上,仅在银河系中就有上亿个恒星级黑洞,但直到现在真正得到确认的只有数十个。”苟利军说。

  苟利军解释说,黑洞自身不产生电磁波,因而无法直接被探测到。目前探测黑洞只能通过黑洞周围的一些辐射现象,比如距离黑洞较远的气体在靠近黑洞的过程中与黑洞相互摩擦,会产生较强的辐射,我们就可以利用电磁探测方式来间接地探测到黑洞。

  破译70多亿年前的引力波信号

  引力波又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是因为时空受引力扰动后,这种扰动会像水波一样向外以光速传播。引力波带来的效果之一就是使两点间的距离有规律地振荡。

  “通过精确测量地球上两点间距离的变化,LIGO就能探测到引力波。”苟利军解释道,因为双黑洞系统通常不会产生引力波之外的其他任何信号,所以引力波是目前探测双黑洞系统的唯一利器。

  宇宙中的引力波分别可以通过地基的引力波天文台、空间的引力波激光干涉天线、脉冲星计时阵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极化等探测到。精准探测引力波可帮助揭示黑洞、中子星等引力波源的形成演化。

  “本次发现中等质量黑洞的LIGO与VIRGO均是地基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器。”苟利军说,激光从探测器中间发出后会一分为二,沿着两条几公里长的等长干涉臂,被反射多次后又会重新聚到一起相互干涉,干涉后信号的强弱可以被光子探测器观测到。当来自宇宙深处某一波源的引力波信号跨过时空抵达地球,经过干涉仪时两条干涉臂的臂长会发生微弱但并不相同的变化,导致干涉后的信号强弱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这个变化就能够捕捉到引力波信号的波形和大致的方向。

  “中等质量黑洞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引力波的追踪破译。引力波辐射分为高频、中频、低频、甚低频和极低频5个不同的波段,波长范围可从数千公里直至宇宙尺度。研究人员需要根据探测结果中破译的少量信息来建立假设。”苟利军说。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19年5月21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GW190521,信号持续时间不到0.1秒。他们通过拟合引力波形,推算出它是70多亿年前两个黑洞并合产生。

  苟利军表示,相信在未来,地基引力波天文台会探测到成百上千的双黑洞、双中子星等并合引力波事件,帮助我们对这些天体和系统形成演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能是由更小黑洞并合而来

  长期以来,中等质量黑洞被科学界视作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其存在一直缺乏天文观测的确切证据,但又具备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9年11月,我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7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个恒星级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现的中等质量黑洞也因“质量过重”受到部分科学家怀疑,他们认为其中一个或两个黑洞并非像大多数恒星质量黑洞那样由恒星坍缩形成。

  “根据现有理论,坍缩恒星应该不能形成质量约为65倍—1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个范围被称为‘对不稳定质量空缺’。”苟利军表示。对此,国外研究人员提出了分级并合的可能性,即发生并合的两个黑洞之前均由更小的黑洞并合而成。

  根据LIGO团队的研究,中等质量黑洞可能是由质量较小的黑洞并合形成,如果能发现更多正在并合的中等质量黑洞,或许可以解决关于超大质量黑洞的一个谜团,即它们的起源。

  大多存在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起源对科学家来说依然迷雾重重。学界已有的理论认为仅含氢、氦两种元素的气体云迅速收缩形成了超大质量黑洞。然而该理论仅能解释部分在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起源,却很难解释目前观测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数量为何多于预期这一问题。

  据了解,尽管天文学家对引力波信号引力波信号GW190521的发现和中等质量黑洞存在的可能性感到兴奋,但天体物理学家也并不排除此次发现有其他可能性来源。

  “毋庸置疑的是,就研究意义而言,本次发现至少提供了中等质量黑洞通过并合形成的一个证据。越了解中等质量黑洞,对于探析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乃至衍生出更多相关学说就越有裨益。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更多观测数据来逐步实现。”苟利军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太阳或曾有“孪生兄弟” 第九大行星与它有关

  天闻频道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中,太阳是唯一的主角,绝大部分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转。但如果说太阳其实不是“独生子”,在其诞生之时很可能有一个“孪生兄弟”,这个画面让人难以想象。

  8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太阳系外围物质的奇怪特征,让科学家推测,或许在很久以前,太阳有一个“孪生兄弟”,这个“兄弟”或许能帮助科学家寻找第九大行星。

  太阳系真的有个“兄弟”吗?科学家根据哪些线索提出这一可能性?如果地球真的拥有2个太阳,人类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双星不罕见,寻找失散的“孪生兄弟”却很难

  太阳诞生之初是一个双星系统?这并非是什么奇特的事情。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学院副教授张曾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不止太阳如此,其实大多数恒星都诞生于双星系统,而且质量越大的恒星诞生于双星系统的概率越高。“这是因为恒星的形成始于巨大的气体云,气体云的收缩会形成很多有着不同运动速度的恒星。经过数亿年,它们分别流浪到星系的不同角落。如果两颗恒星在诞生后运行距离较近,它们之间的引力足够强,彼此相互俘获,就形成了双星系统。”张曾华表示。

  假如太阳真的诞生于双星系统,为何如今看不到第二个太阳呢?张曾华解释道:“当双星系统中两个伴星相对距离越远,其引力结合能也就越弱,且在其长期运行中,也越容易受到星系潮汐力以及其他大质量天体的扰动而分离。”所以即便太阳真的在50亿年前曾经有一个远距离的伴星,也早已相忘于银河了。

  张曾华表示,想要寻找太阳“孪生兄弟”基本不可能,因为它很可能早已流浪到银河系的某一个角落,而从质量、年龄以及金属丰度等特征来看,银河系中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数不胜数,寻找太阳“孪生兄弟”无异于大海捞针。

  既然如此,为何科学家又能得出太阳有个“孪生兄弟”这一推测呢?

  在太阳系外围,科学家推测有着一个黑暗、冰冷的云团包裹着太阳,被称为奥尔特云(Oort Cloud),这里被称为彗星的故乡。目前的太阳系形成模型很难解释我们对奥尔特云内天体的观测结果,这一未解之谜长期困扰着天文学家。

  此次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如果太阳一直是颗单星,那么奥尔特云中的天体数目与观测结果有着显著的差距,但如果太阳有一个相距1500天文单位(AU,一个天文单位约为1.496亿千米)的等质量伴星,模拟后奥尔特云中的天体数目就与观测结果相匹配,这就给太阳曾经存在一个“孪生兄弟”提供了强有力的间接证据。

  距离产生“美”,双星“威力”取决于很多因素

  在小说《三体》中,三星系统下生存环境变得极为苛刻。双星系统也是如此吗?“两个太阳”下的地球会怎样?是否还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张曾华表示,即便太阳真的诞生于一个双星系统,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影响。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推测当时太阳伴星距离太阳1500AU,也就是说它与地球的距离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远1500多倍,光辐射比太阳辐射弱200多万倍,几乎不会对地球生物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穿越回到那个时代,在地球的我们抬头仰望,这颗太阳“孪生兄弟”的星视等接近-11等,几乎和每月初九的月亮相当,即使在白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到了夜晚它便是星空中最耀眼的“明星”。

  当然并非任何双星系统对生命都会如此温柔。张曾华表示,双星系统对于行星宜居性的影响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双星之间的距离、伴星的光度以及辐射活跃程度等。一般来讲,相对距离较远的双星系统对于它们周围的宜居行星及其行星上的生命形成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此次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行星系统的新样本,同时也为第九大行星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长期以来,围绕太阳系“老九”的研究与推测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太阳系是否拥有第九大行星仍然是个谜团。第九大行星从何而来?一个主流的推测便是被太阳系“捕获”的。假设太阳曾经有颗等质量伴星,双星系统捕获第九大行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因为太阳和它的“孪生兄弟”可以通过更加强大的引力“捕获”靠近这两颗恒星之一的天体,这也能够更好地解释奥尔特云的种种奇怪特征。(记者 张晔)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