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动向/印度拟购350辆轻型坦克 部署山地

  印媒报道,印度陆军计劃分阶段採购大约350辆轻型坦克,目前正在选择供应商。印方要求新型坦克重量大约25吨,将装备6个团,能够部署於高寒、高海拔地区地区,提高印度陆军在山地战争中的优势。此举被认为是为了抗衡中国部署在青藏高原的15式轻型坦克。

  中国的15式“新轻坦”全重约33吨,具有优良的高原通过性能、机动性能和综合作战性能,可很好地适应山区、寒区等恶劣环境。而印度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坦克目前主要包括45吨的俄製T-90坦克和41吨T-72T坦克,以及重达68.5吨的印度国产“阿琼”坦克。在氧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发动机功率不足,且机动性能差,行进速度慢。

  去年,印度从俄罗斯引进了18吨级的“章鱼”轻型坦克。“章鱼”是一款空降兵专用的武器装备,能够进行水陆两栖作战,但同样不适合高原作战。印度还计劃用K9自行火炮的底盘研发轻型坦克。

“在消博会 仅聊15分钟就决定签2000万大单!”

图:消博会让全球企业看到自贸港机遇,加速抢滩海南市场成为共识,很多参展商获得“超级订单”。图为消博会露天展区的ICON小型飞机受到参观者关注。\中新社

  “没有想到,在现场仅聊了15分钟就决定签下2000万(人民币,下同)大单,真是意外收获!”广东威王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梁文荣非常兴奋。在首届消博会现场,像梁文荣一样的获得大订单的参展商比比皆是。开展以来一张张“超级订单”不断涌现,其中,深圳买家1亿元购买洋酒,湖北交易团采购意向成交约4.3亿元,折射出的是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为疫情背景下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综合央视新闻、中新社、深圳商报报道:消博会上,境内外免税经营企业、高端零售商贸企业、大型实体商超纷纷组团参会,积极开展採购对接活动,一批批采购交易、合作达成。

  洽谈15分钟 粤企签千万大单

  5月7日,海南金海酒店用品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奕在8号馆广东展区,被广东威王集团有限公司丰富的产品品类和高性价比所吸引。8日上午,黄文奕来到了“粤贸全国”供採对接洽谈会的现场,与梁文荣洽谈15分钟后便签下了2000万的订单。

  另一边,麦卡伦,一款来自苏格兰国际奢侈威士忌品牌的洋酒,一经消博会亮相,便引来不少关注。在消博会现场,爱丁顿集团成功与深圳市鸿之佳商贸有限公司签下第一笔订单,年度合作意向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爱丁顿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宋后篪认为,中国市场潜力之大,全球找不出第二个。而消博会,正为这种潜力的释放提供了机会。通过消博会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直接获得消费者反馈,是外资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前提。希望借助消博会平台,让进口品牌、优质产品,更精准地满足中国消费者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际品牌长远发展创造良机。

  此外,在本届消博会上,湖北交易团採购意向成交约4.3亿元。而中粮进口食品公司与美国、德国以及塞浦路斯等国企业签约了1.4亿元合同订单,产品涉及美国和牛、纯牛奶、果汁等。

  国际巨头抢滩中国消费市场

  除了超级订单频出,不少国际品牌巨头加速在海南市场布局。展会期间世界免税行业巨头DUFRY与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全面对接会员系统,发布两家企业的联名会员卡。DFS集团也与深圳免税集团签署协议加强在海南合作。

  DFS集团战略与业务发展副总裁谭天奇在接受媒体採访时透露该集团计划在海南设立中国总部,将海南打造为企业全球零售布局中最大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外企业抢滩自贸港已不满足于仅仅把商品带上展会,更把工作搬入海南。天猫国际联合海口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首个“新世界工厂”,成为消博会首个进口产业链落地的创新项目。

  首批入驻企业马来西亚正典燕窝董事长谭承哲说,他的产品可享受减免关税等自贸港政策优惠,“对海南寄予厚望,下一步可能会将全部产能的30%-40%转移到海南。”

米兰直飞海口即将开通 奢侈品36小时抵海南

  据中新社报道:5月9日,中欧时尚快线平台(CEFEP)框架协议签署仪式暨意大利米兰至海口洲际货运航线推介会在海口消博会主会场举行,“中欧时尚快线”──意大利米兰直飞中国海口货运包机航线预计5月中下旬开通,来自欧洲的奢侈品可36小时抵达海南。

  米兰至海口洲际货运航线的开通,将结束欧洲最主要的时尚消费品产地──意大利、瑞士产业聚集区与海南没有直飞航班的历史。

  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的高端精品厂家的产品,从厂家集货到国际直飞到海南免税品销售柜枱,全程耗时可低至36小时,相比以往40-60天的海运,7-8天的国际中转空运,大大节约在途时间和资金占用,让中国消费者在海南同步享受欧洲时尚最前沿的产品。

  据悉,“中欧时尚快线”──意大利米兰直飞中国海口货运包机航线计划于5月中下旬首发,由南方航空旗下波音787-9机型执飞,每周固定执飞两班,每周一、周四从米兰起飞。

多国驻华大使点讚消博会

  规模震撼

  阿联酋驻华大使

  阿里.扎希里

  消博会虽然是首次举办,但规模和出席率令人印象深刻,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我在消博会目睹很多创新技术和绿色生活理念的消费品,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市场的活力和潜力。

  未来可期

  爱尔兰驻华大使 安黛文

  在疫情仍在蔓延的情况下,消博会创造一个难得的机遇,希望可以通这个平台让更多爱尔兰企业进入中国。海南自贸港对爱尔兰来说亦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希望能够通过自贸港和中国开展更多经贸合作。

  机会无限

  瑞士驻华大使 罗志谊

  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过去中国70%的奢侈品购买是在海外完成的,瑞士在国际奢侈品行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未来将有更多瑞士企业在中国开放中获益。

  中新社

港企收穫丰:明年会再来

  图:香港康虹藥业携近百款营养保健品及医藥产品亮相首届消博会,获大量买家谘询。\中新社

  【大公报讯】据中新社报道:“已经有一些商家洽谈对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9日下午,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的香港康虹藥业市场部高级总监吴曦表示,企业收穫颇丰,明年一定会再来。

  本届消博会共有77家香港企业参展,主要集中在珠宝钻石、综合服务、食品等领域,包括周生生、华润集团、利丰物流等知名企业。

  记者在现场看到,香港企业展位前人头攒动,商务洽谈者众多。在香港康虹藥业展位,上百种境外藥品和保健品展示。吴曦介绍,企业正通过与电商合作的方式在内地市场销售,消博会让企业直接採集到一线市场的反馈信息,“未来不仅有跨境藥品销售,还要建立起人性化、场景化的藥品服务体系。”

  香港嘉泓旗下思颜宝品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欢说,本届消博会参展企业多、人气旺,说明海南自贸港政策深入人心,获得企业认可。

内地餐饮业 首季收入破万亿

  图:在山西太原,民众在餐厅外排队就餐。\中新社

  【大公报讯】记者唐瑜、李阳波西安报道:“中国餐饮产业在经历疫情考验后,今年第一季度实现10596亿元人民币收入。”2021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峰会9日在西安召开,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杨柳在峰会上发言时透露,中国餐饮产业快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今年一季度收入与2019年第一季度已经基本持平,产业活力和潜力可见一斑。

  2021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峰会由陕西省商务厅和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共同主办。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餐饮行业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地方菜系聚集区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等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杨柳在会上指出,中国餐饮产业在经历疫情考验后,第一季度实现10596亿元人民币餐饮收入,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1%。“2021年第一季度与2019年第一季度已经基本持平,餐饮产业快速实现恢复性增长,产业的活力和潜力可见一斑。”

高科技应急救灾利器亮相

  图:参观者在一款消防救援机器人展品旁驻足观看。\新华社

  5月7日,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博览会集中内地应急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展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领先技术和产品。 新华社

空间站:“中国制造”新骄傲

  核心舱精准入轨 十连发箭在弦上

  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近日成功发射入轨,国际媒体掀起了报道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热潮。今日俄罗斯网站刊文称,搭载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的天和核心舱被送入轨道,这是中国空间站三个主要组件中的第一个;中国的电视台直播了发射过程,任务取得成功,没有出现任何故障。英国广播公司的相关报道由天和核心舱的发射,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并展望了中国即将于2022年建成的天宫空间站,指出随着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24年退役,天宫空间站将是人类近地轨道上唯一运行的空间站。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将天和核心舱发射、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与嫦娥探月工程月背软着陆及月球取样返回联系起来,将这些视为中国空间技术实现重大跨越的标志性事件。法新社的报道将中国空间站首个模块的发射视为中国将人类永久送入太空雄心勃勃计划的一个里程碑,文章进一步提到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实施载人飞行和正在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赞叹中国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图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最近两年,中国每年累计执行的轨道发射达数十次。对中国的航天发射活动,国际媒体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而,近日实施的天和核心舱发射为什么还是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中国空间站的奠基礼,以此为标志,一座由中国人独立建造的、长期有人照料的重大航天基础设施将在茫茫宇宙空间逐步建成并投入运营。建设并运营空间站与建设并运营全球导航系统一样,都反映了航天科技能力和综合国力,被看作是航天强国的标配。国际媒体密集报道本次发射,见证并记录中国航天科技奋进跃升的历史足迹。

  多优势成就“天和”

  对天和核心舱发射和中国空间站,国际媒体的报道和评价十分丰富,其中不乏有把它们与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的性能参数做比较。对此,中国航天人并不会过多在意,他们的态度一如既往:踏实奋进、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的确,中国空间站建设着眼于科研实战,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战略需求、科技能力和具体国情,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空间站的设计研制,秉持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作为空间站的“中枢”,天和核心舱是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具有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天和核心舱先行发射,之后其他舱段和飞船将飞天与其实现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的建设任务并进入运营阶段。“天和”有哪些技术特点呢?对此,媒体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梳理总结。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3个方面。

  “天和”是高效的能源中心。人们注意到,“天和”发射成功后,其太阳能帆板历时约40分钟才展开,这与一般飞行器仅需数十秒就可展开太阳能帆板完全不同。这就在于“天和”的太阳能翅翼特别大,之前压缩得足够小。据了解,这是一副迄今为止最大最复杂的柔性太阳翼,双翼展开面积超过130平方米。太阳翼由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成,具有重量轻、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系数高等特点,可有效减轻机构重量,增加刚性、耐磨性,满足了“天和”对轻质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特殊材料使太阳翼的能源转换效率大幅提升,再加上超大受光面积,使“天和”成为当之无愧的空间站能源生产中心。据了解,单翼即可为空间站提供9千瓦的电能,在满足舱内所有设备正常运转的同时,完全可以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生活。

  “天和”具有便捷、高效的自我维持轨道的能力。由于空间站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上,仍有稀薄空气,空间站因大气摩擦而逐渐减速,需要提升高度来维持运行轨道。天和核心舱除了配备轨控发动机、姿控发动机等常规动力以外,还额外配置了数台霍尔电推进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具有精确调整、工作时间长的特性,辅助空间站抵抗轨道衰减,维持在原定轨道上正常运转,可有效节省核心舱自带推进剂的消耗,保证推进剂的合理充分利用。

  “天和”是心灵手巧的操作员。作为核心舱,“天和”在空间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进行大量对接、安装、变轨、分离等操作,为了使这些操作更便捷高效,“天和”在舱外配备了大型机械臂。其工作时最长长度可达10多米,具有7个自由度,不仅可以在太空抓取物体,而且可实现舱体爬行功能,以一种类似蠕虫的运动方式移动到空间站的许多部分,进而在更大范围触达空间站各舱体外表面。可以想见,有了灵巧的机械臂,“天和”就可化身操作员,直接动“手”在太空“搭积木”,便捷“组装”空间站了。

  “天宫”呼之欲出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公布的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天和核心舱之后,今明两年接续实施10次飞行任务,其中包括2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将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也就是说,未来两年内,中国轨道发射任务实施频次有望再创新高,仅空间站建设就将贡献10多次,其他常规发射次数也将居高不下。难怪有媒体在报道时,不无幽默地写道,中国航天即将开启太空“下饺子”模式。

  对于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结构,很多人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除了已经发射的天和核心舱之外,还包括名为“问天”和“梦天”的两个实验舱,其主要功能是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同时也作为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是“天宫”的基本型,还可以根据需要,发射更多舱与它们对接,进一步拓展。

  执行空间站建设任务的当然是享誉世界的中国“长征”。据了解,长征火箭家族中共有3型火箭参与其中,它们分别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其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主要完成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及两个实验舱的发射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天舟”,为空间站和宇航员运送物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主要负责将宇航员送入空间站。此前,长征七号、天舟飞船、长征二号F、神舟飞船都已抵达发射场,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准备工作,静待飞天时刻来临。

  在接下来密集实施的飞天任务中,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执行的载人飞行任务更受瞩目,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目前一共有多个飞行乘组同步开展训练,其中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到4月底已完成绝大部分任务训练,转入任务强化训练阶段。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将于今年6月发射,届时将有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预计在轨驻留3个月。根据计划,今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将实施,飞行乘组也将有3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将在轨驻留6个月。这在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是空前的。

  空间站核心舱、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先后飞天,将进一步验证空间站交会对接、核心舱在轨管理、航天员长期驻留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能力,中国空间站任务将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迎来“问天”“梦天”实验舱交会对接,进入“组装建造”阶段,之后再经过数月努力,拥有“三室两厅外加储藏间”的中国“太空之家”就在九天之上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营。

  国际合作更上层楼

  对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国际同行纷纷表示祝贺。欧洲航天局很快便转发了中国媒体发布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的新闻,并向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了祝贺。意大利空间局前局长、特伦托大学普通物理系主任罗贝托·巴蒂斯通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空间站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重要飞行任务,将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为后续建设任务奠定基础;中国在和平、合理利用太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天体生物学家基思·考因指出,中国正在加速建设的空间站拥有多个太空舱,具备国际空间站所有的各项能力;中国的成功将对其他国家探索太空有促进作用。

  约旦巴尔卡应用大学的天文与空间物理学博士阿里·塔阿尼表示,中国从1992年确定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为此努力奋斗近30年后,终于开始实现拥有自己的太空“前哨”的梦想。中国向国际社会打开空间技术合作的大门,开放的态度让全世界受益。包括他在内的众多国际科研人员期待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国际科学界提供更多经验。正在主持为南非建造三颗海事卫星的非洲航天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亚麦克·洛依认为,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迈向宇宙的重要一步,也将成为发展中国家迈向宇宙的一次重大胜利,南非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航天合作。

  对于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来说,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热烈祝贺无疑是莫大鼓励,他们的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期待是对中方奉行开放交流政策的积极回应。多年来,中国在大力推进自身航天科技进步的同时,敞开门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航天领域合作与交流,涉及航天各领域,包括卫星搭载发射、卫星联合研制、航天员训练培训、太空实验。

  正在建设的空间站为中外科技合作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早在2016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与联合国签署了《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2018年5月,中方就与联合国外空司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中方表示,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世界,中国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其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让其成为增进互信、互利互惠的典范,让外空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疆域。此举受到各方热烈欢迎,踊跃提交合作项目申请。经过有关方面筛选确定,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肯尼亚、日本等17个国家的9个项目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涉及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苍茫天宇中,天和核心舱正在轨遨游,它的飞天宣告由中国倾力打造服务国际科学界的“天宫”成功奠基,一个集现代科技之大成的崭新的“太空之家”正呼之欲出。它立志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华经典,承载着国人探秘宇宙、探索新知的梦想,书写人类新的飞天传奇。

房产开发无序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揭开滇池污染冰山一角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揭开滇池污染冰山一角

  房地产项目环湖贴线开发建设每年至少1亿吨污水直排内湖

  位于云南昆明的滇池是我国污染防治史上最早启动的治理工程之一,距今跨越了至少5个5年规划,但监测显示滇池水质仍属轻度污染。

  滇池污染为何历经25年仍然治不好?今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保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昆明下沉督察时,揭开了冰山一角。

  督察组调查了滇池周边多个房地产项目后发现,除了当地截污不力以外,滇池正被房地产项目全面围堵,“与湖争土地,与湖争空间,与湖争生态”,甚至到了“寸土不让”的地步。滇池南岸的长腰山竟然变成“水泥山”。

  因“贴线开发”,打擦边球问题突出,《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滇池的保护作用被大打折扣。大量违法违规上马的房地产项目不仅严重破坏了滇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还使得滇池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被人为割断。

  督察组指出,昆明市迟迟不按《条例》要求编制出台滇池保护规划,导致滇池保护长期无“规”可循,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愈演愈烈。

  《法治日报》记者随督察组在昆明下沉督察时发现,滇池房地产项目无序开发暴露出的只是滇池污染治理“久治不愈”的冰山一角。雨污分流不彻底,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长期欠账,每年逾亿吨污水直排滇池,为保持滇池水质仍需每年数亿吨的“生态”补水……滇池污染25年治不好确有其因。

  居住人数成倍增长

  污染负荷大幅增加

  督察组进驻云南一定会看滇池的水质改善情况。没有例外,督察组副组长翟青一行一到昆明,便将关注重点首先定位在滇池的水质改善上。

  4月14日一早,督察组一行来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的滇池草海5号地块(以下简称5号地块)。5号地块是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地块内有7家房地产公司同时在开工建设。“5号地块项目是经过规划批准的,严格依照《条例》要求在开发。”在5号地块售楼处旁的一块展板前,西山区副区长向督察组一行介绍项目开发情况时一再强调,5号地块是依法开发建设的。

  边听边问,督察组一行通过隔网进入与项目几十米远的草海一级保护区。站在草海一级保护区内,可以清晰地看到5号地块上多栋建筑正拔地而起。

  “这块地是干什么用的,到底要盖个什么,是商场还是什么?”对于翟青提出的问题,昆明市西山区副区长的回答前后矛盾。后督察组被告知,5号地块总共建设面积90万平方米,其中40万平方米是解决5号地块5000多名原住民的居住问题。

  5号地块售楼处距离草海一级保护区50米。在售楼处内,西山区所称“40万平方米留给原住民”的谎言被督察组当场拆穿。在督察组的层层追问下,昆明市西山区副区长不得不承认,规划的90万平方米全是商品楼,不包括有原住民的40万平方米,9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5万人居住。售楼处内摆放的5号地块宣传画册更是直言,5号地块打造的是“昆明鼎级富人区”。

  “督察组盯住项目规模以及容纳人数,是要看项目给草海增加多少污染负荷。”在督察组看来,原本只容纳5000人的5号地块在人口呈10倍增长后,这一区域的水污染负荷或许会成倍增长,势必对滇池水质改善带来严重影响。

  滇池草海是滇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草海水质仍是劣V类。《法治日报》记者在草海一级保护区的湿地中看到,20厘米左右的死鱼就“躺”在湖水边。

  房产项目无序开发

  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从5号地块到滇池南岸,从“昆明鼎级富人区”到长腰山“滇池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滇池周边房地产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开发建设。

  4月14日下午,督察组一行来到建在滇池南岸的由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仕达集团)开发的长腰山“滇池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呈现在督察组眼前的长腰山,或大量裸露的黄土被稀疏的绿网覆盖,或一幢幢住宅楼正在盘山而建。而长腰山下就是一池滇池水。

  在现场,昆明市晋宁区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及诺仕达集团相关负责人均告诉督察组,长腰山项目是符合规划要求的。而督察组调查发现,诺仕达集团开发建设的“滇池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大量项目就建在滇池二级保护区内,这些项目约占长腰山总面积的92%,规划建设别墅813栋、多层和中高层楼房294栋,建筑面积225.2万平方米。其中,面向滇池区域规划建设别墅390栋、多层和中高层楼房25栋。

  督察组在现场对比之前的遥感图像后发现,原本郁郁葱葱的长腰山如今已经变成了“水泥山”——“滇池的腰没了”。

  2013年版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滇池一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二级保护区限制建设区只能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文化等建设项目,禁止开发建设其他房地产项目。”

  2016年7月,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曾指出,诺仕达集团建设的有关项目侵占滇池一级保护区。“但晋宁区及诺仕达集团不仅没有认真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滇池一级保护区毁坏生态林建设了一条沥青道路,并陆续在滇池二级保护区限制建设区违规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督察组指出,至2018年7月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时,诺仕达集团已在二级保护区内建成167栋别墅,占地29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据督察组介绍,2017年至2020年间,诺仕达集团陆续在长腰山三级保护区建设209栋别墅、294栋多层和中高层房地产项目,共计占地1891亩,建筑面积174.4万平方米。

  督察组指出,整个长腰山被开发殆尽,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借坡下驴贴线开发

  保护条例收效甚微

  督察组在昆明下沉督察期间,所到项目,开发商及当地政府均表示,项目经过正规审批,没有违反《条例》。但督察组现场调查却发现,有些项目虽然没有违反《条例》,但“贴线开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2018年11月,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在滇池二级保护区限制建设区可以建设健康养老、健身休闲等生态旅游、文化项目。

  督察组透露,该条例增加这一内容后,“诺仕达集团‘借坡下驴’,更加肆无忌惮,打着健康养老产业的幌子,在滇池二级保护限制建设区内继续开工建设437栋别墅,共计占地1242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这些别墅的房屋不动产权证‘权利性质’一栏为‘市场化商品房’,单套网签备案价在218万元至2992万元之间,并非对外宣称的健康养老项目。”督察组调查查实,诺仕达集团实际上是以健康养老产业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在5号地块,项目开发商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项目距离草海一级保护区最近处不过50米左右。在昆明市西山区副区长看来,虽然是“贴线开发”,但是没有违反《条例》规定。

  对于5号地块披着合法外衣大搞“贴线开发”的做法,督察组给予严厉批评。督察组指出,滇池草海片区“贴线开发”问题突出,大量房地产项目与湖争地,“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环草海25公里湖滨带被房地产等项目侵占。2015年至今,草海片区共开发建设地块42个,占地2463亩,建筑面积475.9万平方米。

  “‘贴线开发’实际上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条例》规定50米不能开发,那么我就在50.01米处开发。”督察组成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抠法律条文,这种“寸土不让”的行为确实没有违反《条例》,但如果所有项目都搞“贴线开发”,势必会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位督察人员指出,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项目利用《条例》大作“合法”文章,《条例》有被开发商绑架的危险,长此下去,无法发挥保护滇池的作用了。

  4月15日,昆明市市长刘佳晨在昆明市与督察组共同召开的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将推动《条例》修订,对滇池实行“顶格立法、顶格编制规划、顶格保护、顶格监管、顶格执法”。

  修订《条例》能不能最终遏制“贴线开发”问题,值得关注。

  人为割断生态系统

  滇池污染久治不愈

  早在“九五”时期,我国就启动了“三湖”“三河”“两区”的污染防治,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对重点湖泊、河流以及地区进行污染治理。其中,“三湖”就包括滇池。如今25年过去了,滇池的水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滇池仍属轻度污染、中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与“三湖”中的太湖和巢湖相比,滇池虽然同属轻度污染,但富营养程度在“三湖”中最高。

  不得不提的是,为了缓解滇池的水污染程度,昆明市持续多年对滇池进行生态补水。据地方有关人员介绍,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2013年开始运行,截至去年底,通过牛栏江累计向滇池补水37.26亿立方米,其中2015年至2019年每年补水量在5.3亿至6亿立方米之间。《法治日报》记者随督察组在昆明下沉督察期间,地方有关负责人透露,“前几年每年补水的钱都要花上10多亿元”。

  更严峻的是,近年来,牛栏江可补的水越来越少,特别是干旱年份。不久,昆明市或将从更远的金沙江调水补充滇池。据了解,2020年,从牛栏江引水2.51亿立方米,因干旱原因相较前几年大幅减少约60%,导致当年水质明显下降。显然,“滇池治污部分要靠调水补水”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边要靠生态补水来缓解滇池的水污染,一边又在无序大量上马房地产项目。据督察组调查,目前,滇池外海125公里已开发36公里;草海区域如果剩余的两个项目也全部建成,25公里的草海岸线房地产开发就将实现沿湖“全覆盖”。

  督察人员指出,在滇池周边上马的这些房地产项目,将使滇池周边的居住人群成倍增加,“5千人搬迁了,又新来了5万人”。“表面上看,排进滇池的这些生活污水是经过处理的水,但终究是被污染过的水,与原本的生态水完全不同。”这位督察人员说,大量房地产项目会加大滇池的污染负荷。

  以长腰山项目为例,督察组透露,大量挡土墙严重破坏了长腰山地形地貌,原有沟渠、小溪全部被水泥硬化,林地、草地、耕地全部变成水泥地。长腰山90%以上区域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楼房,整个山体被钢筋水泥包裹得严严实实,基本丧失了生态涵养功能。

  前述督察人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被开发房地产之前,长腰山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雨水经过林草茂密的生态系统进入滇池,与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滇池完全不是一回事。

  翟青指出,滇池污染治理是个系统工程,环湖大量开发房地产把滇池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割断,滇池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也难以完整保留。

  除了大量上马房地产项目外,督察组在昆明下沉督察期间还发现,昆明市的污水收集与处理“数据”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昆明市住建局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文件资料显示,2020年,昆明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92.78%,处理率为97.37%。而督察组实际核实的数据表明,昆明市的污水收集与处理率远没有这么高,昆明市每年至少有1亿多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滇池。

  房地产项目无序开发导致滇池生态完整性被破坏,滇池生态空间被挤占,昆明城区污水收集管网严重短缺,雨污混流大量存在,导致每年上亿吨污水直排滇池。这些问题无疑都是滇池污染治了25年还治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督察组指出,滇池所在当地党委、政府政治站位不高,在滇池保护治理上态度不坚决、行动打折扣,标准不高、要求不严,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云南省相关职能部门也被督察组批“履职不到位,未及时指出并制止滇池长腰山等区域的违规开发建设问题”。

  督察组透露,近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进行现场督办,对长腰山过度开发提出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