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亮时相当于50亿个太阳!NASA发布深空超新星影像

  中新网10月2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个视频,用缩时摄影技术呈现一个超新星从光芒万丈转趋黯淡,最终成为宇宙之中不起眼存在的过程。

  超新星SN 2018gv从光芒万丈转趋黯淡的影像。截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

  报道称,这一个超新星代号SN 2018gv,距离地球约7000万光年,位于船尾座的NGC 2525棒旋星系,由日本业余天文学家板垣公一于2018年1月首度发现,哈伯望远镜同年2月开始观测。后来,天文学家将拍摄到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制成缩时视频。

  据报道,这颗超新星在爆炸时,其亮度最亮时相当于50亿个太阳。通过视频,可以看到SN 2018gv出现在银河边缘后,一开始的光芒极为明亮,远比附近的其他星星要耀眼,直到最后才从画面消失。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天文物理学家里斯说,“地球上所有的烟火表演,都无法和哈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超新星余晖相媲美。”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体验3D量体裁衣间:5秒钟完成”量体” 2小时取衣

  顾客在沧州市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进行3D扫描量体。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

  位于河北沧州市的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距离主城区20多公里,不少市民驾车专程前往,只为抢鲜体验“新业务”——服装生态新城智能生产车间的人体3D扫描服装定制。5秒钟完成“量体”,最快2小时后,市民就可以拿到心仪款式的衣服。

  来自沧州市区的“90后”姑娘庞悦来到这里,想为自己做件衬衣和裤子。说起定制缘由,庞悦说:“好裁缝不好找。年轻人乐于网购衣服,但尺寸很难把握,‘买家秀’和‘卖家秀’有时相差过大。所以来到这里,想做套最符合自己身材的衣服。”

  在服装城工作人员引领下,庞悦来到有四根滑柱搭建起来的圆柱形空间,滑柱分布有8组摄像头和激光发射装置,摄像头可以进行360度全方位扫描捕捉,再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综合,就组成了人体的3D数据清单。

  “请站好,双手伸开,与腰部间张开呈30度角。”工作人员用鼠标在计算机上点击“3D扫描”,测量开始。几组摄像头同时工作,红色的光线先以水平方向投射到体验者的头顶,再慢慢向下移动,最后停在脚部。此时,计算机屏幕上已经出现一个人体3D模型,身形与被测者庞悦完全一致。这就是“量体”的过程。

  在3D量体裁衣间,短短5秒,庞悦的前衣长、后衣长、领围、胸围、中腰围、膝围等36个数据被一一采集。随后,这些数据会立刻传送到制衣车间,通过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智能排料后,数控裁剪机就可以剪裁制衣了。

  “这些精准的身体数据可让衣服更加符合穿着者需求,更加舒适有型。和用尺子的传统测量方法相比,除身高、腰围等基本数据外,3D扫描可以显示更多的人体细节数据。比如,‘肩斜’数据在传统服饰定制过程中很难精确测量。”沧州明珠服装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衬衣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宁晓波说。

  “每个人的身材都是不一样的,有个性化特点。现在的服装都是标准化生产,挑选衣服很难保证处处合身。”宁晓波说,“利用3D扫描技术,360度立体采集数据,所得信息会更加全面,定制出的服装也更加合体,舒适度更高,版型更美。”

  定制西服套装的“70后”男士李成斌,是第二次到服装城定制衣服了。李成斌回忆:“上小学时,市场上成衣量少且贵,找裁缝量身做衣过程很复杂,一般要经历测量尺寸、缝制衣服、试穿、修改等过程,且不讲究面料、款式。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量体裁衣也变得时尚起来,现在的3D扫描服装定制,与过去的体验完全不同。”

  “3D扫描服装定制,改变了人寻找衣服的过程,让衣服适应人。互联网时代,定制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服装产业发展转型的方向之一。”宁晓波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高科技助力,良渚古城遗址推出“超时空体验”

  新华社杭州10月1日电(记者冯源)戴上虚拟现实(VR)头盔,游客就能和良渚先民们狩猎捕鱼;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游客就能与良渚祭司实时互动,参与祭祀的各个流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数智体验馆1日对外开放,它运用5G+VR、5G+AR等技术,为游客带来“超时空体验”。

  在数智体验馆,游客还可以观看3D宣传片《神王之国》,它介绍了良渚王城的整体格局,描绘了5000年前这个“神王之国”的面貌。而在50米长的数字长卷《人水家园》中,426个人物栩栩如生,展现了良渚古人的一天。长卷共分12个场景,展现了先民的生产生活。

  记者从杭州市良渚遗址管委会了解到,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将举行以“良渚文化五千年,AR让文明重现”为主题的AR智慧导览体验活动。戴上AR导览眼镜,游客就可以在遗址上看到模拟复原的“远古建筑”。而在良渚博物院,游客如果戴上AR眼镜观看文物,眼前还可以浮现出文物上的符号或图腾,耳中可以听到实时解说。像博物院中有一件刻着“鸟立高台”符的玉璧,在AR眼镜的视野中,小鸟会从玉璧中飞腾而出,环绕四周。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没有自拍杆的“天问一号”如何首次深空“自拍”?

  10月1日,在举国欢度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

  这是“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自拍”,茫茫宇宙中银色的着陆巡视器和金色的环绕器熠熠生辉,“天问一号”以此向祖国报告平安,表达生日祝福。

  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探测器上的五星红旗,尺寸约为39厘米×26厘米,略小于一张A3纸,重量144克,图案采用特殊材料经特殊套印工艺喷涂。

  据悉,飞行图像由探测器携带的分离测量传感器拍摄。传感器安装于探测器外侧壁,在地面控制下与探测器本体分离,利用自身两侧安装的两个广角镜头,每秒拍摄一张图像,通过WiFi通信方式将图像传送给探测器,再由探测器转发回地面。

  这张自拍照是如何完成的?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介绍,为了拍好这张照片,火星环绕器团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关注1

  没有自拍杆,如何完成深空“自拍”?

  自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立项以来,如何做好火星探测器在轨工作状态的可视化监测就成了研制团队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获取“天问一号”在奔火过程中的全貌状态,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团队专门设计了一套由多个“质量小、个头小、能耗小”的“小家伙”组成的监测系统。

  在地面自拍时,人们可以借助自拍杆等辅助工具,在选好角度、光影后进行拍摄,而“天问一号”的自拍却没有这么简单。

  专家告诉记者,由于本身个头较大,如果采用自拍杆策略,“天问一号”需要使用一个长达15米的自拍杆才能实现全貌自拍,不仅资源消耗大,而且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为此,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团队提出“分离式监测方案”,即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抛”出一个轻型相机对“天问一号”进行拍照,并实时把图像传回“天问一号”探测器上。

  关注2

  奔火全貌谁拍的?一次性双摄WiFi相机

  为了成功实现分离式监测方案,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团队需要一个能“分得出去、拍得清楚、传得回来、坚持得住”的“小家伙”:采用轻小型低冲击解锁分离装置使相机“分得出去”;采用彩色成像,配置800× 600、1600×1200两档分辨率的相机让图像能“拍得清楚”;采用可实现400米无线通信的超强WiFi通信让数据能“传得回来”;采用可提供长于1小时供电的一次性电池让相机能够“坚持得住”,让地面能够一览“天问一号”奔火的全貌状态。

  考虑到相机在逐渐远离探测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翻转,研制团队将相机设计为正反双摄像头,保证相机在翻转过程也可以尽可能多地拍摄到探测器图像。经过四年的攻关研制,这个总重约950克的“小家伙”历经重重考验顺利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太空,并将重约680克的摄像头成功分离出去,收获了清晰的图像,圆满完成“天问一号”全貌可视化监测任务。

  关注3

  历经多重考核

  上太空,这面国旗不一般

  作为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的国旗是为了任务专门设计与研制的。此次任务使用的国旗尺寸约为39厘米×26厘米,稍小于一张A3纸,重量仅为144克。

  专家介绍,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保证平整,国旗图案用特殊颜料经特殊套印工艺喷涂在一张铝板上。为了确保历经太空恶劣环境考验后仍然可以鲜艳完好,国旗在经历了辐照、高低温交变、低温存储等多重试验考核后,才最终安装在探测器侧面。

  关注4

  奔火2个多月了,

  “天问一号”到哪儿了?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期间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两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截至10月1日0时,探测器已飞行约1.88亿公里,距地球约2410万公里,飞行状态良好。

  目前,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已经圆满完成了包括太阳翼展开、定向天线展开、探测器自拍等在内的多项任务。在接下来的地火转移飞行中,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还将持续开展任务,定期对太阳翼、定向天线的运行情况进行可视化监测,继续为“天问一号”的探火之旅保驾护航。

  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今年最后一次水星东大距将在“中秋节”上演

  新华社天津9月30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今年水星的最后一次东大距将于10月1日上演。如果天气晴好,感兴趣的公众借助双筒望远镜有望在日落后的西方低空找寻到水星的神秘“身影”。

  水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由于距离太阳过近,水星经常被湮没在太阳的光辉中,每年只有数次短暂的可观测机会。只有等到水星和太阳的角距达最大即“大距”时,公众才最有希望目睹水星。

  水星在太阳东边称东大距,在太阳西边称西大距。东大距时,可以在黄昏时分的西方地平线上方找到水星;西大距时,水星则在黎明时的东方低空出现。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10月1日东大距时,水星与太阳的角距离为26度,不算小,亮度约0.1等。但略微遗憾的是,水星的赤纬要比太阳低13度左右。如果在北纬40度的地方观测的话,当天日落时水星的地平高度只有8度,因此观测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观测水星不局限于大距当天。赵之珩表示,10月正逢秋高气爽之时,大气条件通常优于夏季。在10月1日前后几天,如果天气晴好,感兴趣的公众可尝试用双筒望远镜,在西方低空寻找水星。在我国南方地区,日落时水星的地平高度会更高一些,观测条件稍微好一些。

  “如果确实因为天气、地理位置等原因无缘目睹水星,公众也不要遗憾,今年11月11日还将发生一次水星西大距,这是年内水星的最后一次大距,观测条件非常不错。”赵之珩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2020诺奖将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学成果将再成焦点?

  诺奖成果有什么特征?首先是具有原创性,即所谓“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广泛持续的影响力,深刻改变了学术体系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金秋10月,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将至。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近百年。

  新冠肺炎阴霾未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谁家?诺奖究竟在奖励什么,其奖励的颠覆性原创成果是否真的越来越少?如何评价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样提出诺奖级的科学问题?中国如何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至高点?

  奖励光环和热度之下,更需要冷静的思考。

  呼唤“开创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学成果将再成焦点?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离去,全球科研人员与新冠病毒赛跑,已经产出了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目标只有一个,了解、认识并终结新冠病毒肆虐人间。

  坊间有种声音,认为与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相关的免疫学成果可能会受青睐。

  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治疗白喉传染病的血清疗法;1951年,南非医学家蒂勒因率先研制出蚊媒病毒传染病黄热病疫苗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9月23日揭晓的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2020年“引文桂冠奖”中,有一项也与免疫学相关的研究成果。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工学院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Pamela J.Bjorkman与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系希金斯研究教授Jack L.Strominger获奖,理由是“确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分子免疫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式发现,有助于药物和疫苗开发”。“我认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对免疫学的宠爱会继续下去。”科睿唯安亚太区分析师王琳博士如是说。

  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认为:“哪个领域的成果能够入选诺贝尔奖,能否成为热点,不取决于哪个领域是否热门,而取决于诺奖的宗旨。”

  他介绍道,诺贝尔在遗嘱中说:“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诺奖成果有什么标志?首先就是原创性,是开创者,即所谓“Door Opener”;其次是广泛持续的影响力,深刻改变学术体系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而这两点,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验证。一般而言,从出成果到获诺奖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甚至更长。

  “因此,我觉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会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对诺奖提名人潜意识有影响,但毕竟时间太短,无法检验相关成果的开创性和影响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获奖的可能性不大。”郭铁成说。

  虽然人类在对抗传染病的进程中成果不断,现代医学体系也相对完备,但面对一个全新类型的致命病毒时,仍感能力不足,“这说明免疫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为重大成果的出现提供了机遇。”郭铁成说。

  他认为,张伯礼院士的成果第一次用中西医融合理论和方法,揭示了新冠病毒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开创性和实用性,临床效果很好,中国中医药成果未来可期。

  鼓励顶天立地!但为何感觉颠覆性理论成果越来越少?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认为,自然科学奖项鼓励的是“顶天立地”的重大原创成果。

  何谓“顶天立地”?“该成果或拓宽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或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向前迈进提供了动力,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生活带来福祉,最好兼而有之。”

  奖励顶天立地的诺奖科学成就,彰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诺奖精神?

  郭铁成认为,诺奖精神有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即逻辑理性、观察实验、质疑证伪、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奥秘。二是工程精神,即将科学发现和发明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诺奖成果大多具有鲜明的巴斯德象限属性,即基础研究属性很强,同时实用性也很强。三是服务精神,忠于理想,献身科学,造福人类,无私奉献,解除人类痛苦,增进人类福祉,这在生理学或医学奖项上体现尤为明显。”

  有观点认为,近年的诺奖,越来越多颁给颠覆性理论的验证、关键技术的迭代,乃至观察实验工具的升级,而如同爱因斯坦那样提出颠覆性理论的成果则越来越少了。

  在郭铁成看来,这可能是科学发展的正常周期。在目前这个阶段,工业时代形成的科学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学范式与诺奖设立之初已有很大不同。

  他解释道,一是大量新兴学科涌现,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学科体系,为科学研究提出了全新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学科汇聚普遍化,各学科融合的一般基础已经形成,“美第奇”叠加共振成为学科创新趋势;三是科研一体化,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不仅存在线性关系,而且融为一体,共同面向应用市场。近年来,很多诺奖的成果都位于多学科交叉点之上,反映了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

  王博认同郭铁成的理念。“从科研体量和科研方式来说,现代科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时候取得突破需要团队作战。现代重大科学成果需要的是群星璀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仍处在大师辈出的年代。”王博说。

  重视“冷美人”!论文高被引很重要,原创成果被生活“引用”同样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假设、猜想、新理论、新领域、新路径,最先呈现给科学社群的方式是什么?重大原创成果发表学术论文,是全球学术界公认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对重大原创论文进行影响力比较,以及参考每年专业学科大奖榜单,是“把脉”诺奖级成果的有效方法。

  近20年连续发布的“引文桂冠奖”,以研究论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频次和引文影响力为主要标准,结合一定定性指标与专家判断形成榜单。迄今为止,在300多位上榜科学家中,有54位获诺奖。

  郭铁成认为,引文频次评价,对衡量改进性创新或渐进性创新比较有效,但衡量原始创新的效果有限。“创新之始,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开创性成果是超前的,是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甚至超出了人类现有的知识框架,因此可能是低被引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时候,全世界没几个人能看懂。这些低被引的‘冷点论文’中,可能就存在惊为天人的‘冷美人’。如何发现和评价‘冷美人’,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真正的影响力,应该不仅仅是成果被学术论文高频引用,还应被专利高频引用,特别是还应被人类的生产生活高频引用,屠呦呦的论文并不长,但青蒿素研制出来后,救人无数。”郭铁成说。

  不同的专业学科顶级奖项,如拉斯克奖、沃尔夫奖等,关注点和侧重点也都不尽相同,但都从某个维度与诺奖呼应起来。

  王博说:“各专业学科大奖与诺奖重合率较高,说明同行评议的眼光和愿望是趋同的。因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要坐得住冷板凳,好饭不怕晚。”

  理性看待诺奖!把它看做对科研工作者的鼓掌与喝彩

  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诺奖?

  有评论认为,国人对于诺奖的整体心态,已经从可望不可及的怯畏仰视,转为“水到渠定成”的安然自持。王博的观点也很鲜明:“应该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重大科学奖项,看做是全人类社会对科研工作者的鼓掌和喝彩!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会,获金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看重诺奖不一定立刻获得诺奖,重要的是通过这场科学盛宴,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通过传播诺奖精神,鼓励下一代爱科学、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梦想,这才是诺奖精神的精髓。”

  如此一来,我们关注诺奖,最重要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如何定位?

  “诺奖的科普效应值得学习。”郭铁成解释说,诺奖运作的全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功能,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传递了出去。“而且,这种科普不是传统的‘扫盲式科普’,而是‘公民科学’,让各国公民了解科学,理解科学,鼓励公民参与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每年的诺奖,从提名到颁发,全世界都在激动中感受科学的力量。”

  郭铁成进一步说,诺奖的机制特别值得借鉴。比如,社会筹资设立奖励基金的制度、基金管理与奖励评价分开的机制、小数据提名机制、同行评价的评审制度、国际一流的质量标准等,都是最先进的。当然,诺奖也出现过失误,但其失误是偶然性的。

  可喜的是,中国目前大力提倡发展社会力量评价,支持社会资金设立奖励基金、研发基金。近年来,这类奖项中比较有名的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在科研群体中的影响力不错。

  设置了高额奖金不代表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科学奖项的评选机制,应切实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确保权威性和公正性,如果评选规则设置不合理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推动高质量社会评价是未来中国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相信慢慢摸索,会孕育出能够激发创新人才涌现的优质奖项。”

  把繁荣科学提上战略日程!厚植创新沃土,静待花开

  如何厚植创新频出的沃土?诺奖级的成果何时到来?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给出一组科技投入相关数据:一个经济体的全社会科研投入占GDP 0.7%左右,科学研究能够得以普遍发展;占到1.5%,政府和市场的投入将各占一半,政府投入会向基础研究倾斜;占到2.1%,政府投入将向更前沿的原创倾斜,而市场更青睐技术应用。现在中国的科研投入已经超过2.1%。他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沿基础科学重大成果大规模涌现的时代快来了”。

  郭铁成则从繁荣科学的战略目标和我国科研人员的体量来分析这个命题:“必须把繁荣科学的任务提上战略日程。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需要科学提供原始的动力,否则创新发展就没有后劲。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突出标志就是拥有强大的科学,届时,中国要能提出许多科学问题,发现许多科学规律,提出许多科学理论,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我认为,数学训练的是人类思维的底层逻辑,应将数学置于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郭铁成说,中国已经到了重大科学成果的孕育期,“当前我国具有全世界数量最多、最年轻的研发人员,具有全世界体量最大、门类最全的制造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旺盛,科学研究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这为重大成果的产生提供了良种和优质土壤”。

  比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就是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至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王博判断:“科技创新和重大科学发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上升的关系的,政策、人才、投入、环境等要素都具备后,中国科学家的群星璀璨时代必将来临。接下来,就是要给科研工作者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精心浇灌,做好当下,静待花开!”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国际最新研究:火星南极下方或散布着高浓度盐湖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发表一篇行星科学研究论文称,火星南极下探测到了多个大小不一的冰下水体。对其研究结果表明,火星南极下方可能散布着一片片因高盐浓度而保持液态的湿地区。

  该论文指,已知地球南极存在冰下湖。既往研究显示,火星快车号探测器上搭载的火星先进表面及电离层探测雷达(MARSIS)发现火星南极地区下方也存在着一个类似水体。冰下湖的存在对于天体生物学以及判断火星上存在宜居生态位或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对于这一水体的液体性质和组成一直存在争议。

  论文通讯作者、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埃琳娜·佩蒂内利(Elena Pettinelli)和同事借助地球卫星采用的探测南极冰下湖的技术,分析了该火星水体周围一块250×300平方千米的广袤面积的MARSIS数据。他们确定了此前发现的火星南极冰下湖的液体性质,还根据干物质条带从主要水体中区分出了另外一些较小的水体。

  论文作者认为,这些水体都是高盐溶液,即高浓度的盐溶解在水中,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这些水体能在火星南极底部的寒冷环境中依然保持液态。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火星冲日、年度最小满月等天象将现身10月天宇

  新华社天津9月29日电(记者周润健)金秋十月,天象精彩。天文专家介绍,水星东大距、金星合月、火星冲日、猎户座流星雨极大、土木合月、年度最小满月等天象将在10月天宇轮番登场。

  10月,行星依然是夜空中的主角,尤其是肉眼可见的金星、木星、土星和火星。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10月1日,水星迎来东大距,届时,公众有望在当天日落后的低空寻觅到它的神秘“身影”;10月14日,“金星合月”和“火星冲日”将同日现身天宇,其中,火星的这次“冲日”接近“大冲”,观测条件非常不错;10月23日,土星和木星将与一轮上弦月上演“合月”好戏;10月31日,不甘寂寞的天王星也将迎来“冲日”。

  10月,浪漫的流星雨也不少。除了猎户座流星雨外,还有一些流量较小的流星雨也是值得一看的,如十月天龙座流星雨、金牛座南流星雨、小狮座流星雨等。

  史志成说,猎户座流星雨的母体彗星是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今年该流星雨预计在10月21日迎来极大。极大期间,无月光干扰,利于观测。

  10月1日是中秋节,中秋月不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还是本年度第二小满月,巧合的是,本年度最小满月也出现在10月,是在10月31日这天。“如果天气晴好,我国公众可在10月的一头一尾,欣赏到一轮娇小玲珑的‘小月亮’。”史志成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天启星座”已有7颗星在轨组网运行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彭红)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正在建设运营的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计划于2021年年底前部署完成。目前已有7颗星在轨组网运行并提供卫星物联网数据服务,初步形成了天地一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为全球物联网用户提供卫星数据服务。

  这是记者从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日前在京主办的“卫星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获悉的。

  据悉,“天启星座”物联网系统由星座、卫星地面站、卫星测控中心、天启运营支撑平台、天启物联网应用平台、卫星终端等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卫星物联网应用体系。

  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在论坛上宣布,依托致力于商业航天和卫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卫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发布了“卫星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工信部颁发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通信频率许可和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许可。北京国电高科董事长、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卫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强说,北京国电高科还将联合“产学研用金”机构,集成卫星物联网、遥感、5G、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形成“卫星物联网+遥感+5G+”的万物互联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推动卫星物联网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以及与森林防火、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警应急领域的应用融合,并全面推广形成规模效应。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国家网信办等有关部门院士、专家对“天启星座”物联网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北斗的融合应用、守护全球网络安全、拓展大众应用、军民协同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从守护互联网安全和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首次提出利用物联网星座打造“卫星微信”的建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我国无人直升机创起降海拔新纪录

  新华社成都9月28日电(记者胡喆、谢佼)记者28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国产高原无人直升机AR-500C在四川稻城亚丁机场创造了海拔4411米的国产无人直升机起降高度新纪录,基本具备全疆域飞行能力。

  在四川稻城亚丁机场的首次高原科研试飞中,AR-500C先后完成了悬停回转、前后左右机动飞行等动作,数据显示其状态良好,具备良好的高原性能。该机型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AR-500C总设计师曾国贵介绍,本次高原科研首飞结果证实AR-500C具备在海拔4411米携带80公斤载荷飞行5小时以上的能力,意味着该型机在高原地区应急救援中,一次飞行可保障30人一天的食物量。

  AR-500C以高原地区为主要应用场景,同时可覆盖全疆域使用,其最大起飞重量500千克,使用升限7000米,最大平飞速度每小时170千米;具备自动起降、自动悬停、超视距航线飞行、预编程飞行、航线在线重规划和无线上传等高级功能,并具备安全飞行区域限制保护、主要部件故障自动诊断识别等功能,可应用于应急救援、物资投送、安保消防、森林防火、海事监管等领域。

  稻城亚丁机场位于我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AR-500C成功试飞,战胜了当地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象多变等挑战,验证了该型号的飞行性能。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