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探月计划披露更多细节 将在近地一侧“落月”

  近日阿联酋月球探索计划项目经理哈马德·阿尔·马尔佐奇(Hamad Al Marzooqi)在一次研讨会上介绍了阿联酋探月计划的细节,2024年,正式命名为拉希德的月球车将在月球近地一侧着陆,目前已经初步选定了5个可能的着陆点。着陆点的选择基于以下标准:周围不存在大于15度的坡度,石块等障碍物高度小于30cms,处于月球近地一侧的中纬度位置。“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有五个着陆点的候选清单。我们计划最终在其中选择一个地点,以及一个紧急情况下的备用地点。我们将在未来几个月或明年披露这些讨论的结论。”马尔佐奇说。

  此前,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宣布正式启动阿联酋的探月计划,在2024年之前将名为“拉希德”的月球车送上月球,执行探索任务。阿联酋月球探索计划项目经理马尔佐奇表示,四轮的“拉希德”月球车重10公斤,最大速度为10厘米/秒,可在20度的坡度上行驶。有两个通信系统,以及包括热成像仪和显微成像仪在内的探测仪器。“我们将进行岩石学研究,了解月球的地质情况,了解月球表面的等离子状况。”(总台记者 王威)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西安“一院一所”两翼齐飞引领科技成果转化

  新华社西安10月8日电(记者姚友明)位于陕西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近年来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让科研人员告别“冷板凳”,让技术成果拼出“热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转化重要科技成果的捷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作为我国首批242家转制的科研院所之一,西北院转制20年来,通过实行“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的创新发展模式,已从单一科研单位发展成为我国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稀有金属材料领域中的科技型“领头羊”企业。

  而光机所自2013年创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平台——中科创星以来,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专业孵化、创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让一批拥有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走上了成果转化之路。截至目前,已先后孵化培育了348家企业,基金规模53亿元,累计实现投资34亿元。

  在今年战“疫”斗争中,中科创星联合创始人米磊与其早期孵化企业中科微影联合研发出的“扎针神器”——血管成像仪就派上了用场。捐赠给多家湖北定点医院的56台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帮助医护人员解决了在身穿厚重防护设备情况下给患者打针输液的难题。

  科研院所办企业、闯市场也走过“弯路”。西北院2000年成立首家控股子公司——西部材料公司的时候,以整建制的方式划出6个研究所、300多名科技人员,一度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产生影响。随着孵化体系的成熟,此后再成立新的子公司时,西北院就只需派出少量团队,比如成立资产规模比西部材料公司还大的西部超导公司时,西北院只派了7名技术骨干,既避免了让“母体”伤筋动骨,又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

  为解决科研人员在创业过程中的“硬件”痛点,光机所于2015年成立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为初创硬科技企业提供价格昂贵、利用率不高但又必不可少的重资产设备。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平说:“得益于光机所搭建的这个平台,我基本上是拎包入驻、拎包‘创业’,节省了1000万元左右的购置设备资金。”

  去年年底,西安高新区与光机所拟定一体化发展方案,提出把西安光机所打造成为西安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的“发动机”,把西安高新区打造成为西安光机所创新模式推广复制的“试验田”,双方决定成立硬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年产值千亿元规模的硬科技产业集团,共同放大“西光模式”效应。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美德科学家称发现24颗比地球更宜居星球

  近日,美德两国研究人员宣布,在对行星年龄、质量、体积、表面温度、是否有水、与恒星距离等条件进行比对后,最终从4500颗已知地外行星中筛选出了24颗“超宜居”行星。这些行星距离地球均超过100光年,它们围绕旋转的恒星寿命比太阳长且变化更慢,因而生命体或许更容易在这些星球生长。

  人类真能为自己找到

  第二个、甚至更多家园吗?

  正是太多的未知

  不断撩拨着人类的好奇

  去探索浩瀚宇宙背后

  无尽的奥秘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功能全颜值高 智能手表反超机械腕表?

  从9月中旬的发布会开始,到iPhone12出场前,苹果还得靠新款Apple Watch苦苦撑住“门面”。不过,好消息是,据国外数据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基于行业报告和苹果财报的数据,苹果以一己之力“击败”了整个瑞士手表业:Apple Watch去年出货量为3070万只,而整个瑞士手表业同期出货量则为2110万只。

  尽管指针式传统手表在年长消费者中仍然很受欢迎,但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智能手表。报告中指出,传统机械腕表目前在年龄偏大的消费者群体中更受欢迎,而年轻消费者则倾向于Apple Watch这样的智能手表。不错的设计和时尚的外观加上好用的应用程序,使得其在北美、西欧和亚洲广受欢迎。

  而除了苹果之外,不仅传统的制表企业不甘落后,潮流、服饰品牌也纷纷登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各家手表针对不同人群,有的凸显科技感吸引电子产品爱好者,有的设计奢华大气,在外观上做文章吸引“颜控”,还有一些平价款依靠高性价比成为了实用主义的首选。

  瑞士奢华制表品牌TAG Heuer泰格豪雅是奢侈制表业中首批拥抱智能手表的大牌之一,于2015年推出了首款智能手表。秉承纯正制表传统,TAG Heuer 的Connected智能手表以独特方式融合了计时码表的精致优雅与以适应运动及日常场景为导向的个性化数字体验。在此之后,各个时装大牌纷纷加入智能设备穿戴的潮流。

  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于2017年推出了首款智能手表Tambour Horizon,目前已升级到了第二代。据国外媒体报道,推出首款智能手表时,LV首席执行官Michael Burke表示:“对我们来说,美观是不可妥协的。可穿戴设备领域有太多‘长得丑’的产品。”

  于是,Tambour Horizon智能手表将颜值作为一大“卖点”。其外观延续了LV Tambour系列手表的经典设计,配备了超过60款的表带,还有10多款有LV经典印花和辨识度的表盘(主题)以供搭配选择。同时,LV会根据时装系列推出同系列表面,使得手表能随时通过下载并更换新的表面“变身”,走在时尚前沿绝不“掉队”。今年7月,就推出了与日本潮流界标志人物Nigo联名系列的“LV Made”小鸭标志面盘,网罗一众“型男”欢心。当然,它的价格也很“奢华”,官方售价在20300元起。

  同为奢侈品牌的爱马仕则选择了与苹果合作。双方在2015 年首次合作推出第一代Apple Watch Hermes就大受欢迎。今年秋天该表款已迈向第六代:爱马仕经典的单圈表带,共推出鲜艳明亮的6种缤纷活泼的崭新色调,包括辣椒红、橘、琥珀黄等,搭配44毫米尺寸的腕表,定价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时登场的全新Hermes Attelage系列表带,名字以马具的鞍辔命名,于表壳上方延伸出全新的表带,以双圈极细或单圈的浅黄褐色Barenia小牛皮缝制。爱马仕对皮质的追求从这小小的表带上也可见一斑。

  国产智能手表则靠超高性价比占领了大众市场。今年9月底,继华为、小米、OPPO之后,vivo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款智能手表。这也标志着,目前全球前六大手机厂商,都已经完成了对智能手表产品线的布局。而从功能上来看,智能手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走的是运动健康的路线,产品聚焦体育运动、关注人体健康。与Apple Watch“可怜巴巴”的最长18小时续航时间相比,国产智能手表一大优势是电池续航能力,连续使用两周甚至一个月不在话下。因此,这类产品除了记录运动数据外,将注意力放在人体健康数据的呈现与分析上。例如华米最新发布的Amazfit GTR 2/Amazfit GTS 2中,不仅有24小时心率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测、睡眠呼吸质量监测等特性,还引入PAI健康评估系统,通过专业的打分,让用户更为直观地掌握每日健康状态,这是其他智能手表所不具备的。

  第二类更像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能装应用软件、能听音乐。例如2019年发布的小米手表预装MIUI For Watch,内置应用市场,可以下载QQ、支付宝等常用App,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追捧。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市场上还有不少产自广州、深圳的非知名品牌手表,甚至能看视频、玩游戏。不过从买家反馈来看,手表发烫、变卡似乎是“常态”,稳定性有待提高。并且,图一时新鲜的消费者更多,因为在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长时间用手表来看视频、玩游戏。

  文/本报记者 陈斯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火星10月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火星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今年的10月6日22时18分,火星将运行至最接近地球的地点。天文专家表示,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我国公众可以欣赏到超级明亮的火星,其亮度甚至超过了当晚的木星,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光彩夺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中国天文学家主导破获宇宙“大案”:锁定富锂巨星真身

  恒星演化示意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宇宙中富锂巨星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其锂元素含量超过恒星演化理论值的上千倍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备受学界关注的、事关宇宙起源与演化的“大案”,最新由中国天文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携手破解,他们通过监测恒星“心跳”形成的“心电图”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其实都是红团簇星,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巨星。

  恒星演化示意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七国天文学家合作“破案”

  北京时间10月6日凌晨,中国、日本、法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关于富锂巨星真实身份的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施建荣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闫宏亮副研究员与周渝涛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该国际科研团队借助中国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巡天数据和美国开普勒(Kepler)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以及日本昴星团望远镜、中国丽江观测站2.4米和1.8米望远镜等,通过采集大量富锂巨星的光谱及震动数据,研究得出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恒星演化理论,对最终解开锂元素起源之谜至关重要。

  天文学家通过恒星监测恒星的心跳和分析它们的光谱揭秘富锂巨星的真实身份。(喻京川/绘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为什么要聚焦锂元素?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普解读称,说到锂元素,现代人并不陌生,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无人机、电动汽车,都在使用锂电池供电。这个在近十年才陆续进入大众视野中的“新兴”元素,其实几乎和宇宙一样古老。

  事实上,锂是宇宙最早形成的元素之一。伴随着137亿年前的大爆炸,锂元素在宇宙诞生后的20分钟内就出现了,作为构成当今物质宇宙的基本元素之一,锂元素可以说连接了宇宙的过去与现在。不过,锂元素在宇宙中很多天体内的含量却与理论表现出较大差异,也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红团簇星和红巨星内部结构示意图。(青木和光/绘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富锂巨星“巨锂”来源不明

  富锂巨星就是这种矛盾的一个典型例子。“巨星”是恒星在演化到生命晚期阶段时的名字,因为它们经历了一个“发福”的过程,和处于青壮年的恒星相比身形巨大得多。顾名思义,“富锂巨星”的锂元素含量远超同类的“巨星”天体,它们在晚期的小质量恒星中只占1%,但其大气中所蕴含的锂元素却比其余的99%高出成百上千倍。

  例如,之前报道过由LAMOST所发现的富锂巨星王者——TYC429-2097-1,其锂含量超过太阳3000倍之多,是目前人类已知的锂丰度最高的恒星。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汽车(约14亿辆)全部换成电动汽车,并且用这颗恒星上的锂做成电池给它们供电,那么可以同时让这14亿辆电动汽车开到任何一个你在夜空中能看到的恒星处,“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星际穿越”。

  正是由于富锂巨星中巨额锂元素来源不明,这其中很可能涉及对恒星演化理论和标准恒星模型的挑战,因此,天文学家一直试图解开这些“少数派”神秘面纱,弄清大量的锂元素究竟从何而来,特别是考虑到锂元素的起源与演化还与宇宙中各类尺度的天体息息相关。

  国际团队研究使用巡天数据的中国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在星空下的资料图片。(陈颖为/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心电图”揭开富锂巨星真实身份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介绍,为解开锂元素在这些晚年的小质量恒星中的起源之谜,就必须要知道大量的锂究竟是在何时出现。恒星逐渐变老的过程在天文上叫做演化,如果能够知道富锂巨星所处的演化阶段,就等于知道了锂元素的形成时间,进而反推它们的起源。

  科学界对富锂巨星的演化阶段一直存在多种说法,传统上一般认为小质量富锂巨星多数为“红巨星”。造成这种认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从恒星的外表来看,它们的温度和亮度的确符合“红巨星”的特征;二是在朝着红巨星演化的过程中,恒星内部可能产生十倍于普通对流速度的特殊对流,这种环境反而有利于锂元素的形成,符合产生富锂巨星的预期。

  但是,这里面一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隐患——随着恒星的继续演化,红巨星中心的氦会积攒得越来越多,压力和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在某个瞬间,氦核被点燃了,一个稳定燃烧的新心脏出现,恒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红团簇星”。和刚刚进入“红巨星”的恒星相比,这两个年龄相差可达百万年的恒星从表面上看长得几乎完全相同。

  日本昴星团望远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因此,一直被认为多数是“红巨星”的富锂巨星,其真实身份值得怀疑,它们可能只是看起来年轻而已。

  问题是如何鉴别?尽管长相相似,但这两类恒星的“心脏”却完全不同。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就是通过监听一大群由LAMOST光谱中所发现的富锂巨星的心跳来实现的。在研究中,天文学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星震学”的技术,测量了富锂巨星心脏的跳动规律,如同给每颗恒星做了“心电图”。不检查不要紧,一检查却发现原来超过80%的富锂巨星根本不是学界之前所认为的“红巨星”,它们的真实身份是更加晚年的“红团簇星”。天文学家就这样被富锂巨星“蒙骗”了数十年。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富锂巨星在锂含量、恒星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与传统认知存在显著不同。这些发现很难用目前的理论进行解释。因为数十年来,绝大多数相关的理论都是基于“红巨星”这一前提所提出的,甚至直到今年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还在讨论红巨星内的种种机制。但是,由于内部的物理环境全然不同,原有的理论显然并不适用于“红团簇星”。

  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测量星震-心跳示意图。(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恒星“心电图”是怎样测量的?

  在鉴别“红巨星”和“红团簇星”的过程中,恒星的“心跳”起到决定性作用。恒星的“心跳”其实来自于恒星的震动——星震。那么,恒星到底是怎么“心跳”的呢?星震学又是如何通过恒星的“心跳”了解真相呢?

  以太阳为例,它每时每刻都在成千上万个频率上“低声细语”。虽然科学家并不能够真的“听到”太阳的声音,但是这些噪音使得太阳的亮度发生微小的变化。所以只要记录其亮度的变化,就可以知道太阳是如何振动的了。就像人们的心跳一样,恒星的振动代表着它身体内部的信息,这些内部信息用其他常规方法无法获取,而星震的方法就如同医生的听诊器一样倾听着恒星的“心跳”。

  浩瀚星空的惊艳画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际科研团队 供图)

  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在振动频率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红巨星”和“红团簇星”由于不同的燃料和能量传输形式,它们的心脏跳动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一般来说,“红巨星”的心率更快一些,而年纪更大的“红团簇星”则心率更慢。

  肩负测量“心电图”功能的是Kepler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9年发射的一颗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其长达4年不间断的测光观测使星震学技术成功应用到富锂巨星的研究当中。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表示,多年来,富锂巨星的身份一直迷惑着人们,由中国天文学家主导国际科研团队最新完成的这一研究工作,通过“星震学”听诊恒星“心跳”,解开了富锂巨星的真实身份之谜,该研究成果促进了恒星演化理论的完善,将加深人们对宇宙物质形成的认识。(完)

  恒星心跳-星震示意图。(图源NASA,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恒星心跳-星震示意图。(图源ESO,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火星10月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火星6日距离地球最近 当晚可赏“超亮”火星

  今年的10月6日22时18分,火星将运行至最接近地球的地点。天文专家表示,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我国公众可以欣赏到超级明亮的火星,其亮度甚至超过了当晚的木星,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光彩夺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20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盘点近10年得主及成就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米歇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瑞斯(Charles M. Rice)因“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共同获得该奖项。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截图

  【“数”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了110次,累计219人获奖。

  该奖项的得主中,12人为女性。其中,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获奖。

  最年轻的得主是加拿大医生弗雷德·班廷,他因发现胰岛素于1923年获奖,当时才32岁。

  最年长的得主是美国病毒学家弗朗西斯·佩顿·劳斯,他于1966年获奖时已87岁高龄。

  两对“夫妻档”同时获奖:美国科学家卡尔·科里、格蒂·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共同获得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的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也是夫妻。

  【回顾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2019年

  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获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18年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发现抑制负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

  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因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随地球自转而来的昼夜变换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同时,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发现对一种由蛔虫寄生病引发的感染采取了新的疗法”同获该奖。

  2014年

  英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挪威两位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和梅·布莱特 莫索尔,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和兰迪-W·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三人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12年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爵士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因“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

  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和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尔曼因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也因“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共同获得该奖项。

  2010年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

  澳大利亚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国科学家卡罗尔·格雷德和英国科学家杰克·绍斯塔克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

  当地时间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贡献,三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

  哈维·阿尔特 (Harvey J. Alter),美国病毒学家,出生在纽约市,1956年在罗彻斯特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0年在该校得到医学学位。1964年与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后来被认为是乙肝病毒的一部分。他还以动物模型来研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并确定了丙型肝炎病毒。2000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3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英国生物化学家,参与开发丙型肝炎测试。霍顿1972年获东英吉利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7年获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在白金汉郡塞尔研究实验室工作,在1982年成为希龙公司的非甲非乙型肝炎部主管。

  查尔斯·M·赖斯(Charles M. Rice),美国病毒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丙型肝炎病毒。他是洛克菲勒大学的病毒学教授。他与Ralf F. W. 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 Sofia共同获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动诺贝尔委员会对人数也是进行了严格控制,会场不超过30人。(总台记者 郝晓丽)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除了手机导航,北斗还有哪些创新应用

  从打开地图导航,到外卖点餐,再到车库里停车,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目前,全球应用北斗系统导航的手机已经超过3.72亿部。少有人知的是,助力疫情防控是今年北斗应用的新亮点。北斗系统在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中发挥了极其特殊的作用: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应用到方舱医院的改造,从医疗物资的调配到生活用品的保障供给,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到武汉健康码的应用都有北斗的身影。国庆前夕,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李德仁、刘经南、谭述森三位院士分享了北斗的诸多创新应用。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北斗系统精准助力疫情防控 

  PTN的概念,包括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一般指基于统一时空基准网络和不同通信网络,能独立或与移动终端结合,为各类用户提供实时动态及空间位置和授时的综合信息服务,又称导航位置服务。北斗三代系统就是提供全球PTN应用服务,特点是信息已经从120个汉字扩展到1000个汉字,实现厘米级以上的高精度定位。

  今年,北斗系统精准助力湖北的疫情防控,比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选址,医院的物资、生活物品的调配,包括无人机送东西,还有医院送药的机器人,都用到了北斗系统。老百姓停车也都用到北斗导航定位,通过设备的卫星定位、室内的传感器和信号的定位在手机上实现融合的综合定位。

  疫情期间,武汉还应用北斗系统和交通大数据,建立了武汉的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实现对350万到450万辆汽车,6万多条道路的有效管理。今年还利用北斗技术做了一个疫情跟踪软件,在手机上自动生成健康码。可以说,北斗支持湖北人民成功抗击了新冠病毒疫情。

  PNT的服务现在还有不足,比如服务的内容是一个点定位,一条线是导航,授时也是一个时间点,没有覆盖地表的各种要素,没有办法提供图像视频代表的目标信息和面信息,未来要做实时的导航增强,做精密授时、快速遥感、天地一体移动宽带通信服务。未来我们要解决八个方面的核心技术问题,比如智能对地观测技术,对地导航定位新方法,地球时空基准建立与维持,空天环境,卫星资源组织与调度,网络通信与安全,智能卫星平台与载荷等。

  现在正在研发一个北斗应用的软件,把12种定位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在手机App上提供服务。可以把这个系统应用到医院去,实现对病人的设备跟踪、处理、自动化,这样的系统应用在手机上,手机就成了智能助理,有老人在外面摔倒了,手机能告诉医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摔倒,也可以应用到物联网上去定位充电桩位置,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安全。

  还可以做高精度导航定位地图实现智能驾驶。北斗可以解决测路系统的智能化问题。汽车开在路上,路上的标牌是给人看的,所以利用北斗建立测路系统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关键。

  从当前需求来看,从PNT发展到PNTRC,建设我国自主的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中国不能等,要抓紧时间搞好基础研究和应用。

  未来,PNT的需求从事后走向实时和瞬间,从静态走向动态和高速,从粗略走向精准和完备,从室外走向室内,从陆地走向海洋和天空,从区域走向广域和全球。北斗应用还会把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融合于一体,将深入到经济的各个领域,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中国工程院刘经南院士:北斗可实现全球双向通信

  定位和授时分别是空间和时间与起始原点相关的绝对位置概念,导航是空间和时间两个位置上的相对时空度量概念。北斗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实现了通导遥一体化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性能优势是功能多,全球短报文通信可以用于搜救。导航定位+全球双向通信可以向呼救者快速通告救援安排。还有遥感应用,有主动式遥感,配备星载太空环境遥感和电离层异常遥感载荷;被动式遥感,电磁波通过大气、海洋、陆地反射或漫反射遥感大气水汽、海洋河湖水位。

  北斗是全球唯一宣布标准位置服务精度优于5米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3三类异轨卫星之间都实现了星间自组织测距和数传,采用Ka频段链路,测距精度高,通信频带宽,远优于UHF链路,下一代将用激光链路,测距更准。

  目前,北斗3星间链路已全面启动,效果显著,在GNSS中精度最高,确保了标准PNT服务精度高。北斗系统中轨卫星三个轨道面各有2颗确保全球域内能收到求救者上传UHF频段求救信号,然后下传给国际搜救中心,24颗中轨卫星都能接收国际搜救中心的搜救信号并通知求救者,同时可向求救者发送相关施救短报文。

  在创新设计方面,因为北斗的频段是丰富的,现在北斗2和北斗3有五个频段。再就是设计了兼容互操作信号,创新调制技术,信号质量国际领先,它接收的时候能够和GPS的功能一样。总的来说,这些研发都有利于提高北斗3的PNT精度。

  根据北斗的优势特点,怎么利用它开展应用呢?要通导遥一体化,充分利用北斗的多频段导航信号优势开展多用或专用高性能低成本PNT研发,提升PNT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星间链路测距,研究或分离不同轨道和不同型号的卫星系统,充分利用全球和中国周边短报文双向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内涵,研发传图像、传语音、传视频等方法形成专利,发挥双向通信与PNT集成服务功能,利用通导遥一体化,开发多任务多目标的协同智慧调度应急应用,充分利用北斗GNSS卫星的L波段和S波段载波作为遥感辐射源开发新型遥感,特别是目标遥感。

  北斗RDSS双向链路定位授时,可大幅提升北斗定位授时抗干扰、抗欺骗性能,RDSS二维定位精度已到10米左右,时间比对精度相对于单向被动接收方式,授时精度可提高一倍,到10纳秒左右,对于一些时间比对频度不求太高而绝对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用户,如金融、通信、区块链平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运控平台等最有需求,可拓展这类防干扰要求甚高的绝对授时服务。

  利用RDSS双向通信功能,可开发共享的多部门协同调度系统,比如综合智慧运营控制平台。

  北斗3的创新设计、服务能力、精度优势、运行稳健构成了强劲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接受,无愧“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美誉,体现了“北斗导航,世界共享”的理念。

  北斗系统作为时空技术,既是对地球资源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感知认知,也是实现对所感知对象精准时空、调配管理的核心基础。北斗开拓应用的第一个重点是给其他技术,如信息、网络、能源、资源、环境、交通等技术,赋予精准时空位置的感知认知,使他们提升到智能化管理控制阶段,同时实现管理控制过程的时空智能化。

  北斗应用的另一个重点,是综合开发其通导遥一体化的优势,发挥其跨技术跨领域甚至跨时间跨空间的空间智能作用,未来的目标,是研究PNT自然智能,开发出智能PNT技术,以开发新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谭述森院士:中国的5G会成功,6G也一定能够成功  

  什么叫空间基准?空间基准它用来确定轨道参数,连通坐标原点、地球自转参数共同构建起GNSS系统空间基准,中国北斗空间基准与中国大地坐标系为同一个坐标框架。全球实用的基准我认为只有两个,一个是GPS时空基准,另一个就是北斗时空基准。时空基准是互联网升级为物联网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统一的时空基准,很难想象物与物如何联结。

  北斗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创新、开拓进取的历程。北斗一号主要成就是两颗卫星实现大范围高精度定位授时服务,它覆盖了中国及周边地区,按GPS定位原理需12颗卫星,双向授时精度10ns,国际领先。一秒内完成定位及报文通信,成为国际航行跟踪、生命救援的亮点定位与报告在同一信道同时完成,用户知道我在哪里,指挥部门知道我们在哪里,定位报告是北斗区别于GPS的最大特色。

  北斗是全球第一个拥有三频完整服务能力的导航系统,在2012年实现B1、B2、B3三个频率的导航定位全星座播发,GPS什么时候完成三频导航,现在还不好预测。原来是说2020年完成,现在还看不到它哪一年可以完成。北斗是世界上第一个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双模融合的系统,双模用户机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北斗三号主要成就是独立构建全球时空基准,这里为什么说只有北斗三号可以称得上中国向全球提供了卫星导航的时空基准?因为只有全球系统才具有对全球系统的代表性描述,那些区域系统不具备构建时空基准的能力,所以说北斗三号系统实际上是完成了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导航,所以说北斗的成就是跨代的。

  北斗三号有六大功能,包括基本导航为根基,将SBAS、PPP、MSS等融为一体,精度增强、完好性增强、信息增强将更好地服务于各类用户。北斗MMS就是短报文通信,采用了RDSS的方式。北斗的星间链路实际上就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在中国的共享,它既是全球移动通信的双向数据链,也是中国时空星间钟差的系统,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时空基准的维持系统。

  中国的北斗建成了,基本上处于L频率米级导航精度水平。在2030年或2035年间,一个导航、通信、遥感深度融合的航天系统将出自中国,中国高速空间网络加5G地面网,实现全球天空地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即第6代移动通信,6G中国走的路跟西方国家走的路不一样,中国是先建地面系统,然后再建空间系统,中国的空间系统是建在北斗时空基准之上的,所以中国的5G会成功,中国的6G也一定能成功。

  在未来北斗新的导航系统上,在LEO轨道上,实行导航通信深度融合,并服务遥感的方针,达到全球物联网和数字地球的目标。

  将来还会有北斗全球物联网。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人是非常囊括的,要实现全球动态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必须在时空基准的维持下才能实现全球的物联网。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在北斗三号系统里面已经实现了,提供统一时空基准的天基物联网,获得对地球认知的天基无线电全球系统,未来北斗天基物联网模块将实现太空物与太空物的互联、太空物与地球物的联网,任务超越对地球导航手段的研究。它的意义就是要充分发挥北斗时空基准的基础性价值,打破世界导航、通信、遥感独立建设行业固化的这种状态,要为大部分行业包括遥感提供公共数据链。

  总之,北斗多业务卫星无线电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三号在基本导航、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业务的融合创新是未来发展的良好开端。北斗时空基准链路与高速数链路构建完善,将成为我国航天体系的“智能高速公路”。

  ■相关链接

生活中的北斗应用

  现在,地图查询、手机导航、叫车服务、共享单车、快递外卖等往往都要应用手机中的北斗卫星定位功能。未来结合5G、人工智能和穿戴式设备的发展还将极大扩展北斗的大众化应用,实现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包括实现远程医疗监护、智能出行服务、智慧旅游服务、个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等。

  2019年以北斗应用发展为核心的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与2012年北斗刚刚提供服务时相比,总体产值增长了4倍,其中随着北斗+和+北斗的发展不断深化,由疫情衍生带动的关联产值就高达2284亿元,显示了我国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融合的生态已经初步形成。

  此外,近年来北斗创新应用已经深入融合到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之中,在汽车、高铁、能源、矿产、邮政、移动通信、交通物流、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正在主动“+北斗”发展,成为产业新生力量,从而极大促进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行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显著提高。北斗海外应用合作及贸易交往也更加频繁,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得到成功应用。

  未来新基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发展和推进,北斗技术应用和时空服务将更加普及,并将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相融合,将更加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