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布登月最新安排 2024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公布了其“阿尔忒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的最新安排:即2024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分三步走,整个任务将耗资280亿美元。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启新一轮高密度任务

  据新华社电 (王玉磊、黄国畅)我国10月12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十三号卫星。这是西昌发射场地面系统设备设施集中升级改造后的首次发射,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年新一轮高密度任务的首战。

  “到明年3月底前,中心还将执行嫦娥五号等10次航天发射任务,西昌发射场平均半个月一发,最短间隔5天。中心所属文昌发射场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相继展开,两场并行,密度空前,发射能力逼近极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

  0时57分,大凉山秋风习习,火箭尾焰将夜空点亮。此刻,巍峨绵延的青山与乳白色的火箭,鲜红的国旗和深蓝的工作服,在川西高原共同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腾飞画卷。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塔勤分队平台操作手尚猛和同事们一直奋战在岗位上。他们仔细检查每个平台操作箱、每段液压管路、每处机械部件的情况,为火箭的成功发射保驾护航。

  “高空作业最危险、管理维护设备最杂、涉及接口最多、射后恢复工作最重、高密度任务转换最急。以前,这样的大项转换至少需要半个月,现在发射密度高,我们一周内就要完成。”尚猛说,周期压缩的背后,是大家假期不休息、晚上加班“拼”出来的。

  某上塔改造项目将联合操作时间由原来的3-4天缩短至1天,加注间升降温系统和氢燃氧排系统改造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UPS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智能化无人化……面对航天发射需求,西昌发射场大力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和科技创新,有力推进核心技术国产自主可控,为后续高密度任务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悟空”巡天,有望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

  ◎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过去的几天,当全国上下都在庆祝国庆、中秋佳节时,天上那只“猴子”依旧奔跑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忙忙碌碌。

  而500公里之下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科研团队,在首席科学家常进院士的带领下也没闲着,正在深入分析宇宙线和伽马射线数据。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图源:新华网)

  从2015年12月20日接收到第一帧数传数据,至2020年9月30日,“悟空”号卫星已在轨飞行1746天,完成了全天区的第9遍扫描,共探测并处理了约86.9亿个高能粒子。

  “‘悟空’号的设计寿命为3年,目前探测器及卫星平台运行状态良好,已于2019年1月正式进行首次延寿运行,为期2年。基于悟空号目前优异的工作状态,有望于2021年1月再次延寿运行。”团队负责人之一、范一中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美猴王的“水晶棒”将拨开暗物质“乌云”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太空中放置自己的高分辨率高能空间望远镜。”常进说,“它有望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宇宙观,实现空间科学重大突破。”

  “悟空”的使命是寻找宇宙暗物质。科学家推测,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质占26.8%。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它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波观测设备直接“看”到。

  人类探测暗物质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撞机探测,主要有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二是在地下进行的直接探测,我国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中正在开展相关实验;三是间接探测,主要在空间进行。

  “悟空”卫星就是采用第三种方式。物理学家们认为,暗物质粒子碰撞后会产生高能粒子,如伽马射线、正负电子、正反质子、中微子等。暗物质卫星能精确探测这些粒子,通过其能谱、空间分布来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著名的暗物质探测器,“悟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

  以《西游记》中美猴王的名字命名的卫星“悟空”,没有携带金箍棒,却带了300多根“水晶棒”。

  “悟空”卫星的BGO能量器包含308根纵横交错的晶体,每一根都有2.5厘米见方、60厘米长,是世界最长的BGO晶体。这些漂亮的“水晶棒”能够测量入射粒子的能量,从而获取宇宙粒子的蛛丝马迹。

  “年富力强”的“悟空”还将继续服役

  每天清晨和傍晚,“悟空”都会路过中国上空。位于密云、喀什、三亚的三个数据接收站,每天要接收它回传的约16G数据。而“悟空”号科研团队就是要从日积月累的海量数据中分析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早在2017年,“悟空”号科研团队就已向世界展示出首批成果:精确测量的太空中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2019年,团队再次公布了对质子宇宙射线能谱的精确测量结果,发现能谱上存在一处新的结构。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是邻近某宇宙射线源的印记。

图源:中国新闻网视频截图

  科学家从宇宙射线能谱中得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有两个相关因素:一是累积的数据量,二是背景的干扰性。数据量当然多多益善,而背景干扰则是越低越好。

  因此,常进院士的生活规律就是早上醒来先看前一天卫星数据的总结报告,每晚看完当天已下载数据的分析才能入眠。

  目前,“悟空”号科研团队正开展氦核宇宙射线能谱分析。“我们发现氦核能谱也存在类似质子谱的拐折结构,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宇宙射线起源这一世纪谜题提供了重要数据。”紫金山天文台袁强研究员告诉记者。

  此外,“悟空”号团队还在伽马射线数据中搜寻暗物质信号,并正积极推动下一代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甚大面积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VLAST)”的关键技术攻关。

  据范一中介绍,“悟空”设计寿命为3年,目前已经超期服役近2年,但它看起来依旧“年富力强”,有望再次延长工作时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美疾控中心依据多项研究警告:超重或肥胖患新冠肺炎后重症风险大增

  国际战“疫”行动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龙云)《纽约时报》10日刊文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下简称CDC)本周发布警告,美国是世界上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体重问题,大量人群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几率增加。据最新预测,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其近四分之三的患者或面临更高的重症风险。

  CDC医疗官员布鲁克·贝莱博士说:“确保公众意识到这一潜在风险非常重要,应鼓励他们选择健康的食物、增加体育活动并保持充足的睡眠。”

  CDC的警告依据多项研究。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巴里·波普金回顾了8月份发表的75项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或肥胖人士因新冠肺炎住院并接受重症监护的可能性约是前者的两倍。

  另一项研究于7月份发表在《大脑、行为和免疫》杂志上,调查了387109名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方式及风险因素,其中760人为新冠肺炎患者,超重者患病的可能性大约是正常体重患者的两倍;而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超重患者住院可能性大约高出正常体重患者30%。在考察吸烟、饮酒和体育活动等因素的基础上,该论文也得出结论,适度锻炼可以降低感染者的住院几率。

  一篇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论文表明,在调整了年龄、糖尿病和其他类似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患者更容易需要机器辅助呼吸,且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超重者患上重症的风险甚至高于肥胖者,超重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40%,而肥胖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30%。

  研究发现,肥胖虽增加了男性的死亡风险,但对女性影响甚微(其他研究也报道了这种差异)。在男性中更为常见的腹部肥胖,可能导致膈肌、肺和胸腔压迫从而限制呼吸,使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更难治愈。

  即使没有感染疾病,脂肪也会加速体内慢性低度炎症生成。波普金博士也提醒,就炎症而言,超重与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脂肪组织生成的炎症能形成持续伤害,随着时间推移,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更大影响。

  医生们在大流行初期就观察到,超重似乎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风险。但由于肥胖也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所以仍需进一步确认过量脂肪是否是导致重症的罪魁祸首。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国庆假期过得飞快?大脑的这种感知失真让科学家挠头

  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可能是一切经验和行为的基础,但这种感觉却是一种不稳定的主观感受,甚至会像海绵一样膨胀或收缩。情绪、音乐、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注意力的转移,都会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觉,让我们觉得时间加快或变慢了。例如,比起面对没有表情的脸,我们在看到愤怒的脸时会觉得时间变慢了;越着急锅里的水就越烧不开,而愉快的时光却总是转瞬即逝。

  针对“是什么延长和压缩了我们对时间的感受”这一问题,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艾多·托伦、克里斯托弗·阿伯和罗恩·帕兹在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见解。长期以来便有观点认为,我们会通过奖赏和惩罚进行学习,而其背后的机制与时间感知存在联系。如今,这三位研究者发现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研究还发现,大脑会不断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期望,正是这种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时间感知。

  支配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

  对大脑而言,不同的脑区会依靠不同的神经机制来追踪时间,而支配时间感的神经机制会随着不同情形发生变化。

  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在我们感知时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巴胺会对时间感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能会互相矛盾,引起混淆。一些研究发现,多巴胺的增加会加速动物的生物钟,使得动物高估时间的流逝速度;也有研究发现,多巴胺会让大脑压缩事件经过,使时间看起来过得更快;还有研究发现这两种效应都存在,具体要取决于事件背景。

  多巴胺与时间感知的联系让研究人员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多巴胺在奖赏和强化学习中具有功能。举例来说,当我们收到意外的奖赏(即我们产生了预测误差)时,多巴胺便会涌入,这一奖赏信号会让我们继续保持此前的行为。

  多巴胺对学习过程同样重要,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与结果的关联过程,它需要及时将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学习和时间感知在大脑中的整合方式,以及哪些区域参与了这一过程。

  预测误差越大时间感知失真越大

  以色列科学家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受试者会看到两个数字依次在屏幕上闪烁,通常会在一个零之后再出现一个零。不过,屏幕偶尔也会随机出现一个正整数或负整数作为第二个数:如果为正,参与者会得到奖金,但如果为负,奖金就会被扣除。实验中,第二个数字显示的时长会产生变化,受试者必须报告哪个数字持续时间更长。

  实验结果显示,当出乎预料的好事发生时(研究者称之为“正预测误差”),这种刺激会让受试者觉得持续了更久。而不愉快的结果(负预测误差),则会使大脑觉得这些经历变得更短暂。这表明,由于对结果的惊讶程度不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会系统性地产生偏差。研究团队发现,预测误差越大,对时间的感知失真越大。如果我们在应对外部信号时会延长或缩短时间感知,那我们也可能会改变自己距离某些行为和结果的感觉,而这反过来可能会影响学习这些事物联系的速度。

  但是,预测误差并不是塑造我们时间感的唯一因素。今年9月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反复受到短暂刺激的参与者往往会高估稍长间隔的持续时间。这可能是因为这一背景下,对较短暂刺激敏感的神经元变得疲倦,从而使对较持久刺激敏感的神经元主导了对后续刺激的感知方式。类似的,在反复受到长间隔刺激后,参与者会低估稍短时间间隔的持续时间。

  他们建立了一个强化学习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测每个受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此外,他们还对受试者进行了大脑扫描,以此追踪核壳(与运动学习等功能有关的脑区)中的这种效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理查德·伊夫里与日本科学家合作,曾对大脑活动进行扫描研究,结果表明,右侧顶叶的一个区域负责这种主观的时间体验。伊夫里与魏兹曼的三位科学家聚焦了完全不同的大脑区域和机制,但两项研究均观察到了大脑对时间感知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这说明了大脑中的计时过程呈多样化。但另一方面,右侧顶叶确实与核壳有功能和解剖上的联系,所以或许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对时间的综合感知。

  任何使这种(或其他)相互作用成为可能的规律和计算方式,都可能构成我们感受时间的基础。但在这些规则和计算方式被确定之前,科学家们只能依靠时钟来确定时间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育能智慧操场”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日前,“育能智慧操场”成功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育能智慧操场应用于运动健康管理与智慧体育教育,能够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供实时运动安全监护与主动预警、运动动作姿态识别分析、身体功能评测筛查、运动与教学效果分析、质量评估与教学方案优化、营养膳食建议以及个性化运动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在本届科博会中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10月13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在今年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组织地震专家科普解读可有效服务减灾的地震预警技术时透露,历经从研究到应用的发展,中国在技术研发和系统试验上已形成并打通了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全面开展建设。

  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

  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金星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马强研究员介绍说,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依托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依靠现代地震学与信息技术,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并跑在它的前面将警报信息传至用户的技术。

  当前,用于尽早捕捉地震信号实现地震预警的一张实时地震监测大网正在全国加紧铺开,位于北京的国家台网处理中心和各省级处理中心正有序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迅速增多,通过手机、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发布机制正积极推进。

  两位专家表示,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正逐步投入使用,可以预期,它将在减轻地震灾害、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形成并打通地震预警全链条

  金星和马强指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2009年12月立项,标志着中国的地震预警应用进入系统化研究和示范性应用阶段。

  目前已相继在首都圈、福建沿海、甘肃兰州、粤东、川滇交界等地区开展一系列试验和示范,并进一步试验测震仪、强震动仪和地震烈度仪等多观测资源融合预警方案,研发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接收终端,形成并打通了监测站点、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急处置的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

  此外,地震预警信息对重大工程的服务也在有序开展,例如,高速铁路已建设覆盖铁路线路总长度约1.3万千米的地震监测站点,整体覆盖率已近40%。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开建

  两位专家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实施,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建设由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构成,台站间距在10-15千米左右,总台站数超过1.5万台的高密度综合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及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根据破坏性大震发生的不同情况,在重点区震后5-10秒,具备原地报警、灾害性地震预警、警戒性地震预警和远震大震预警能力。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完成后,由地震部门经政府授权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专用接收终端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等提供不同类型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四川、云南等先行先试省份,部分地区已具备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2019年至2020年7月,四川省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地震预警系统均实现有效处理。

  地震预警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金星和马强认为,在地震预警技术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其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减灾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地震预警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信息,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和极短的应急时效性。地震预警信息一旦发布,留给人们的反应和应对时间只有几秒到几十秒,这将使民众和社会自行转入应急状态,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他们强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统筹利用广电媒体、互联网、应急广播和专用终端等各种手段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并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积极引导社会和民众正确应用地震预警信息,建立地震紧急处置体制,掌握科学避险技能,以最大限度发挥减灾效益。(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科普:热带雨林树木生长也有周期变化

  新华社东京10月12日电(记者华义)在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树木会有年轮等周期性明显的特征,那么在没有明显季节变化的赤道附近地区,热带雨林树木的生长也会有周期性变化吗?日本研究人员在追踪观察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后给出了肯定结果。

  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生态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马来西亚基纳巴卢山的热带雨林进行了长达10年的持续观测,发现当地树木生长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为12个月。

  研究小组使用独特方法分析了长期观测数据,发现随着热带辐合带的移动,当地日平均气温微妙的年间变动引起了树木生长的周期变化。热带辐合带是南北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强弱、移动和变化会对热带地区天气产生影响。

  这项研究表明,热带地区树木可以感受微小的气温变化,周期性地实现叶子的生长和凋落。这会进一步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如影响依赖于新叶的植食性昆虫和分解落叶的土壤微生物。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别错过!天宇将上演“金星合月”和“火星冲日”两大天象

  新华社天津10月12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10月14日天宇将上演“金星合月”和“火星冲日”两大天象,如果天气晴好,我国公众当日晨将先赏“星月童话”,夜晚再赏“超亮”火星。

  在行星合月中,“金星合月”是最具观赏性的。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14日晨,如果天气晴好,早起出行的人们可以在东方低空,用肉眼清晰地看到一弯细小的月牙出现在亮如明珠的金星旁边,这两个非常明亮的天体近距离相依相伴,交相辉映,成为天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4日这天,火星将迎来“冲日”。当火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太阳视黄经相差180度时,即为“冲日”。此时,火星与地球、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地球正好处在火星与太阳之间。“冲日”前后是观测火星的较佳时机。

  赵之珩表示,本次“冲日”接近“大冲(当地球在远日点附近而火星在近日点前后发生‘冲日’时)”,观赏效果非常好。“当天,日落后火星就会升起,几乎整夜可见,亮度可达到-2.6等,比当晚的木星(-2.3等)还要明亮,可谓光彩夺目。如果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还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许多细节。”赵之珩说。

  观赏“超亮”的火星不限于14日当晚,整个10月都是观测它的好时机。“只要天气晴好,天黑后,我国感兴趣的公众面向东方天空就会看到,火星就像一块红色宝石镶嵌在天幕之上,熠熠生辉,美艳无比。”赵之珩提示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北斗三号首次用于高铁建设

  本报讯 记者齐慧报道:近日,在京沈高铁朝阳枢纽至顺义段施工现场,来自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用一台北斗惯性组合导航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俗称“北斗惯导小车”)对该路段双线合计49.6公里的有砟轨道进行了多回合精测任务。

  北斗惯导小车在京沈高铁建设上的成功应用,标志着自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首次工程化应用于高铁建设领域。该小车全部核心传感器实现国产化,对北斗应用和高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铁五院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饶雄介绍,北斗惯导小车集成了支持北斗三号的国产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惯性导航系统,可以快速精准获取轨道的三维位置坐标、姿态和轨距,实现轨道中线里程、轨向等各项几何参数的高效测量,与采用传统轨道精测手段相比,测量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