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进入“探日”时代 首颗太阳探测卫星拟明年发射

  【CNMO新闻】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发射升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已经先后发射了70多颗太阳探测相关卫星进入太空。这颗卫星的发射,将标志我国进入“探日”时代。

  据悉,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共搭载三台主要载荷:全日面太阳矢量磁像仪(FMG)、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将工作在距离地球72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以实现24小时连续观测。卫星预期在轨运营不少于四年,其主要科学目标为研究“一磁两暴”,即观察太阳磁场以及两类最剧烈的太阳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先后发射了70多颗太阳探测相关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的出现,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根据ASO-S卫星工程立项批复文件和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实施方案,ASO-S卫星将在2021年底完成工程研制任务,并于2022年上半年择机发射。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OPPO Reno 5 Pro+连续斩获多项销量冠军 目前仍在热销

  【手机中国新闻】12月29日,OPPO Reno5 Pro+正式开售,这款手机售价3999元起,最高的12GB+256GB版本售价4499元。这款手机一经开售便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连续斩获天猫、京东、苏宁三个电商平台销售佳绩。

  OPPO Reno5 Pro+斩获京东平台3500+价位段手机单品销量销售额双冠军,获得天猫平台手机品类销量&销售额双冠军以及苏宁易购平台3000-5000元价位段安卓手机销量销售额双冠军。优秀的市场表现足以看出消费者对于这款手机的认可。

  这款手机一大亮点在于首发了与索尼联合开发的IMX766传感器,使OPPO Reno5 Pro+的视频录制、拍照有了更高的动态范围,更出色的暗光表现以及更快的对焦速度。除此之外,该机还搭载了高通骁龙865移动平台,支持《和平精英》90Hz模式。

  目前,这款手机还在各大平台热销中。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ESA-NASA太阳轨道飞行器首次飞跃金星!逐日而去

  【CNMO新闻】据外媒消息,ESA和NASA的联合探测器——“太阳轨道飞行器”首次完成了金星飞越,目前正在向太阳前进。


太阳轨道飞行器

  太阳轨道飞行器于12月27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7:39左右完成了首次飞越金星的飞行,但是该探测器上的望远镜主要集中在研究太阳的主要任务上,因此并没有获得什么金星的美妙照片。不过,探针确实收集了磁力计、粒子、等离子体和无线电数据,以阐明金星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任务小组的科学家说,他们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看看是否能获得任何新发现。

  科学家表示,由于太阳轨道飞行器的设计目的不是研究金星,因此不会有关于金星的重大发现。预计没有重大见解的另一个原因是,金星通过的太阳轨道飞行器在4700英里外的距离限制了它可以收集的数据。 通常,轨道器的首次金星飞跃是其主要任务的重要里程碑。本质上,飞跃标志着轨道飞行器开始工作的第一天。

ASML与IMEC合作推进1nm光刻技术 未来有望超越1nm

  【CNMO新闻】IMEC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Luc Van den hove在日本ITF线上发布会发表主题演讲,其中一大重点便是将继续推进工艺规模缩小到1nm甚至更小。据悉,半导体研究机构IMEC和ASML一直在合作开发EUV光刻技术。


ASML光刻机

  据介绍,ASML过去一直与IMEC紧密合作开发光刻技术,而为了开发使用高NA EUV光刻工具的光刻工艺,在IMEC的园区里成立了新的“IMEC-ASML高NA EUV实验室”,共同开发和开发使用高NA EUV光刻工具的光刻工艺。


ASML光刻机

  Van den hove最后在演讲中讲到,逻辑器件工艺小型化的目的是降低功耗、提高性能、减少面积、降低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PAC。除了这四个目标外,随着小型化向3nm、2nm、1.5nm,甚至超越1nm,达到亚1nm,将努力实现环境友好,适合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微处理器。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工艺小型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手机跌落不碎屏 新材料可吸收冲击能量达96%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卢子建)近日,蒙特利尔工程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细胞报告物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他们利用增材制造的方式,发明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该材料可吸收高达96%的冲击能量,且材料不会破碎。这种材料的出现使生产更加耐用的智能手机保护屏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表示,该材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蜘蛛网和其惊人的特性。弗里德里克·高斯林教授称,蜘蛛网可以在其丝蛋白内部的分子层面,通过牺牲性连接进行变形,因此可以抵抗昆虫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而正是这一特性启发了他们。

  该研究意在展示如何将塑料织带与玻璃面板相结合,从而避免面板在受到撞击时破碎。聚碳酸酯加热后,会变得像蜂蜜一样黏稠。利用该属性,高斯林教授的团队使用3D打印机来“编织”一系列厚度小于2毫米的纤维,然后在整个网络凝固之前,快速垂直打印一系列新的纤维。

  当3D打印机将打印材料缓慢挤出形成纤维时,熔化的塑料会形成圆形,最终形成一系列环。“一旦硬化,这些环就会变成牺牲性连接,从而赋予纤维更大的强度。当碰撞发生时,这些牺牲性连接会吸收冲击能量并断裂,以维持纤维的整体完整性,与丝蛋白类似。”高斯林教授解释说。

  研究的主要作者邹世波(音译)将一系列纤维网嵌入透明树脂板,然后进行了冲击试验。结果,这种晶片可分散多达96%的冲击能量而不会破裂,只是在某些地方变形,从而保持了晶片的整体完整性。

  其实,早在201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高斯林教授的团队就展示了制造这些纤维的原理。此次发表的文章则揭示了当这些纤维缠结成网时如何表现其性状。

  高斯林教授认为,除智能手机屏幕,该材料还可用于制造新型防弹玻璃、飞机发动机的保护涂层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绿色节能、清洁低碳!雄安首个全地下智慧能源站已具备点火条件

  地上骨干路网,地下管廊蜿蜒,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透水植草砖……行走在国企中建安装参建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处处感受到“智慧城市”的缩影。在不远处的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建设现场,“智慧基因”正让这座“未来之城”从蓝图走向现实。

  近日,由中建安装华北公司承建的雄安新区重要配套设施项目、首个全地下智慧能源站——雄安新区高铁站片区供热(冷)1号能源站总承包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目前,该项目已具备点火条件,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建成后,项目可满足高铁站片区402万平米单位、居民的用热(冷)需求,未来,将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格局,实现电力、燃气、热力等清洁能源的安全供应,成为雄安新区智慧能源工程典范。

  “深”藏不露的地下“能源岛”

  “先地下,后地上”是雄安新区规划之新、理念之新的重要体现。这座位于雄安高铁站西南侧的“能源心脏”,地上是一座风景如画的街角公园,地下却是蕴含着智慧能量的“能源岛”。1号能源站是一座全地下的新能源站,分为地下两层,局部有夹层,基坑深21米,项目所有设施设备、智能控制装置、电线电缆等均“藏”于地下空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能源站四周不设围墙,通过设置地下观光管廊,游客能看到能源站设备及运维情况。

  要在不到7个月的工期内完成任务,对中建安装团队来说是场硬仗。项目团队在勘测期间发现现场地势低洼,且土质松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立即调整施工方案,通过换填40厘米厚砖渣,铺设2厘米钢板,对施工道路进行硬化处理,以便机械车辆通过。项目团队将围护桩与工程桩同步施工,现场起重机、打桩机24小时不停歇,短期内完成了近154根支护桩、165根工程桩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为后续施工争取更多时间,提供有力保障。

  为稳固地基,项目团队采用筏板基础,但混凝土浇筑量达4500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不利于散热,水化热高温易产生裂缝怎么办?项目团队提前策划专项方案,经过多次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最大程度减少水化热影响。浇筑时,在三个面固定30处温度监测点,通过电子测温仪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差,有效控制裂缝,经4天4夜奋战,项目团队高质量完成混凝土浇筑任务。

  智慧高效的数字化建造

  1号能源站设有三座46兆瓦燃气热水锅炉及配套余热热泵系统,投运后,将利用地下空间形成供热管网,为高铁站片区装上“中央空调”,实现低碳、环保、经济的区域集中供冷、供热。

  如何确保锅炉房3台60吨燃气热水锅炉顺利安装就位?若按照传统设计要求,锅炉房需采用满堂支架体系进行施工,锅炉房屋顶及其吊装口要等待30天混凝土龄期,将给后续施工带来巨大工期压力。项目经理王军盛仔细核算支架承载力,决定用钢结构支撑代替满堂支架体系,将钢梁搭建在锅炉房混凝土立柱上,形成900平方米的钢结构支撑平台,既不影响上方锅炉房屋顶施工,也不妨碍下方锅炉吊装,一举两得,最终将工期度提前了近30天。

  按照数字化建设要求,项目团队利用无人机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拍摄,制作高清倾斜摄影模型,并将数据传输至雄安新区城市信息模型(CIM)管理平台,使各参建单位能随时了解现场状态,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可视化动态管理。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三维模型与倾斜摄影模型相融合,实现全建设周期模拟建造。通过BIM技术预测项目重点、难点,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拆改,共处理机电管线碰撞600余处,节约工期近20天。

  清洁低碳的“未来之城”

  项目供热(冷)全部采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供热比例100%,烟气余热可回收再利用,废水废料可循环利用,绿色节能、低碳环保。项目将采用燃气三联方式供电、供热、供冷,利用该方式运行的燃气发电设备,除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外,还将排出的废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其综合能源利用率超70%,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绿色节能、清洁低碳,项目团队还设计了雨污水处理装置,将项目排水沟的雨污水进行三级过滤后,用于喷淋防尘和混凝土养护,可解决项目近50%的工业用水需求,每年可节省水资源3000余吨。同时,1号能源站项目预留电锅炉及蓄热系统,为远期中深层地热的接入预留条件,未来可因地制宜与地热、余热、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耦合互补,实现能源结构的最优化匹配。

  能源管理智慧化、能源服务精细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国企中建安装为雄安新区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引领的现代能源系统贡献专业力量!(谭健 沈茹莹 洪彦)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仅存约50株!云南发现新物种“大围山梧桐”

  新华社昆明11月6日电(记者曾维)据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消息,近日,该部门联合西南林业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分类》(《Phytotaxa》)上发表关于“锦葵科新物种——大围山梧桐”的文章,为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增添了新成员。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副研究员向建英介绍,梧桐属原属于梧桐科,根据最新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现归并于锦葵科梧桐亚科内。目前已知全世界有梧桐属植物18种,中国共记载包括梧桐、云南梧桐、海南梧桐等在内共10种,全属除梧桐外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进行保护。

  河口县林草局副局长张贵良介绍,2013年,林业工作人员在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种先花后叶的梧桐属植物。经过多年观察并通过形态学研究和初步的分子生物学比对,专家判断该种为一尚未描述的梧桐属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大围山梧桐”。

  向建英说,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大围山地区的河口、个旧、马关3县市,种群数量仅约50株。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等级评估标准,该物种被评估为濒危等级。

  科研人员表示,大围山梧桐的发现,为梧桐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围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为梧桐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一颗彗星8日将达最亮 天文爱好者可睹“天外来客”

  新华社天津11月6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一颗编号为C/2020 M3的彗星预计在8日凌晨达到最亮,我国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当日可尝试通过小型天文望远镜,在猎户座内寻找这位“天外来客”。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这颗彗星发现于2020年6月27日,亮度在8等左右,肉眼不可见。

  11月8日凌晨,这颗彗星达到最大亮度,刚好位于夜空中最美丽的星座之一——猎户座。8日21时左右,猎户座从东南方升起,9日2时至3时升至正南方天空,5时之后,在西南方落下,几乎整夜可见。

  史志成说,观测该彗星,不限于11月8日当天。“整个11月,这颗彗星的亮度预计会维持在8等左右,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可持续跟踪观测。”

  据了解,彗星是一种环绕太阳或行经太阳附近的云雾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水冰。彗星大部分都比较暗弱,明亮到能用肉眼看到的比较稀少。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中国高铁跑得稳竟和北斗卫星有关 还有这些“黑科技”

  工作人员正在利用北斗惯导小车进行轨道精测 受访者供图

  与利用轨距尺进行测量或全站仪半自动测量等传统手段相比,北斗惯导小车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作业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测量成本和外业复杂度。

  10月28日,国新办就2020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春耕介绍,目前,大概有698.61万辆道路营运车辆已经安装使用北斗系统。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北斗卫星的专项规划,铁路、公路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指导正在不断加强。

  在此前10天左右,来自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五院)的工程师们,与武汉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合作,将自主研发的北斗惯性组合导航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俗称北斗惯导小车),成功用在京沈高铁朝阳枢纽至顺义段施工现场,完成了近50公里有砟轨道的多回合精测任务。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工程化应用于高铁建设领域,直接服务于轨道精调,确保轨道的位置和平顺性严格达到设计标准。

  那么,距离地球几万公里的北斗系统,如何给铺设于地面的交通干线“把脉”?又能达到怎样的测量精度呢?

  保证轨道平顺 要进行多种数据精准测量

  据介绍,乘客可以在以350公里时速运行的高铁车厢中“闲庭信步”,在车窗边上竖硬币不倒,都有赖于高铁线路的高平顺性。一旦轨道不够平顺,就会导致机车车辆出现系统震动,对轮轨噪声、轮轨相互作用力以及乘车舒适性、安全性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为最大限度保证轨道的平顺性,工作人员需要精准获取轨道的三维位置坐标、轨道间距等,实现轨向、高低、轨距、水平等各项几何参数的高精度测量。

  “简单来说,需要先通过测量确定轨道中心线的实际位置,得出其与设计位置在平面(轨向)和高程(高低)方向的偏差。然后根据这个偏差,计算出调整量。”铁五院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饶雄说。

  早期建设和维修铁路时,技术人员需要使用轨距尺手动测量轨道,作业效率非常低。

  后期使用专门的高精度全站仪进行轨道测量。测量人员会在轨道中线上临时架设一个三脚架,然后将高精度全站仪架在三脚架上,以光电扫描的方式测得选取样点的信息,进而再推算钢轨的坐标数据,每根轨枕都要重复一次,一个小时只能测量200米。

  随着高铁建设的飞速发展,轨道精测技术也在不断演进。惯性组合导航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也叫惯导小车,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测量方式。

  饶雄介绍说,惯导小车上主要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等。测量时,工作人员需要在轨道上推动惯导小车,因为小车是在三维空间里进行运动的,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空间坐标轴,加上测量过程中收集到的3个方位的各项数据,通过计算机计算出轨道各部分的空间坐标,再进一步计算连续点位数值是否存在非正常偏差。

  饶雄说,有了惯性导航技术,用一台设备就能对任意位置的轨道几何形位进行精准定位,测量数据实现了一站式集成处理,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这也意味着,将铁路轨道数据采集模式交给惯导小车后,就可实现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处理,基本不需要现场做过多的操作。

  有了北斗助力 测量精度更高作业效率提升20倍

  在前期积累的技术和产品基础上,铁五院联合武汉大学共同组成研发团队,对铁路普遍采用的惯导小车开展了国产化改造升级。新研发的北斗惯导小车集成了多项国产技术,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国产北斗芯片。

  “项目集成了支持北斗三号的国产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惯性导航系统,用于替换传统轨道精测手段。”饶雄说。北斗导航与惯性导航功能可以形成互补,提高系统的整体导航精度、导航性能以及空间校准能力。

  据了解,北斗的精密定位功能结合惯性导航强大角度和位置推算能力,可以实现连续移动测量,工作人员推着小车一路走一路就能同时进行测量计算,测量效率可以达到步行的每小时5公里左右甚至更快。因为北斗系统独特的星座设计,在中国上空的北斗卫星数量更多,所以测量精度更高,抗干扰性和可靠性也更强。

  另外,北斗的高精测量能力还能有效帮助减少测量误差。常规情况下,惯导系统的数据计算是一个积分过程,整个过程耦合了定位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误差,误差快速累积会对计算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采用北斗或者其他卫星定位技术,可有效抑制误差的累积,使整套系统在长时间内都维持在一个高精度的水准。”饶雄说,与利用轨距尺进行测量或全站仪半自动测量等传统手段相比,北斗惯导小车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作业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测量成本和外业复杂度。

  “采用国产北斗芯片,我们这台惯导小车核心传感器完全国产化,变得自主可控,摆脱了对其他导航设施的依赖。”饶雄说。

  相关链接

  这些铁路“黑科技”都与北斗有关

  在今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颁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率先完成智能化铁路网;高铁列车将拥有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G通信技术的空天地一体化的“超级大脑”。事实上,看起来远在九霄之上的北斗,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多项已经成功运用于铁路建设的“黑科技”,都与北斗有关。

  精准定位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的运距都在1万公里以上,很多时候会经过无人区,那些地方没有移动通讯信号,以前列车经过这些区域的时候,信号就丢失了,没有办法保存。现在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以后,可以实时把列车的运行数据记录下来,等到列车运行到有移动通讯信号的地方后,再回传给中欧班列运行服务中心,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目前,中欧班列联通21个国家72个城市,北斗卫星能够跟踪中欧班列运行轨迹,定位精准到10米以内。

  全天候发布预警信息

  北斗基础设施监测应用可对铁路设备设施及沿线环境全天候,进行实时自动化高精度监测,采集原始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实现监测数据的解算分析、预警信息的发布等功能。例如,浩吉铁路沿线5座重点桥梁及6个重点边坡就采用了基于北斗的高精度位移和形变监测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长期监测,既能够保证监测的实时性和连续性,有效获得趋势信息,又能够保证高精度和自动化,为线路安全增加保障。

  及时掌控机车状态

  中国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CMD系统)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实时将机车故障、报警信息、机车位置信息等及时传输到地面系统,完成车对地、地对车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职能部门可以及时掌握机车故障、报警信息、机车位置信息和机车工作质量状态。机车乘务员对机车质量控制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兼顾战略和商业 NASA持续推进太空“引爆点”技术

NASA和工业界合作开发“引爆点”技术,实现在月球的持续生存,并为载人火星任务铺平道路。图片来源:网络(www.engadget.com)

  科技创新世界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早已与多家美国太空公司建立起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引爆点”(Tipping Point)技术,即潜在的革命性太空技术。

  而据NASA官网近日消息称,NASA持续和工业界合作,协同开发一系列技术——包括与14家公司签下了价值数亿美元的“引爆点”技术合同,以争取在10年后,实现在月球的持续生存,并为载人火星任务铺平道路。

  据项目描述,如果在演示中,一项技术可以通过投资显著地促使该技术成熟,增加商业空间应用的可能性,并可由政府和商业应用将该技术推向市场,则该技术被视为处于“引爆点”。

  目光投向“阿尔忒弥斯”计划之后

  今年10月初,NASA正式发布了其“阿尔忒弥斯”月球探索计划的规划报告。

  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政策令并呼吁:NASA与商业和国际合作伙伴应一道领导人类探索月球和更深远目标的事业。

  自那时以来,NASA一直在微调该报告。

  在本次报告中,NASA描述了其探索途径和迄今为止该计划所取得的进展,回答了3个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月球探索?美国重返月球的基础能力是否已足够?月球任务如何为未来火星探索做铺垫?

  此外,本次报告还论述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科学策略和月面技术,包括任务核心部件的建设情况、飞行准备程度及资金要求。

  可以看出,NASA正力求尽快开辟出一条在月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阿尔忒弥斯之路”。

  实际上,NASA和合作伙伴已经开发和测试了许多技术,这些对于实现在月球持续生存和载人火星任务至关重要。

  就在日前,美国工业界已向NASA的第五次“引爆点”竞标提交了建议书,预期总金额超过3.7亿美元。NASA的空间技术任务理事会将与这些公司协商,签署里程碑式的公司固定价格合同,合同期限长达5年。

  鼓励企业主导技术创新

  此次的合作,集中在低温流体管理、月球表面创新计划技术示范、闭环下降和着陆能力演示这3个领域。其中金额比较巨大的几家公司包括:

  梅里特岛Eta空间公司,2700万美元,其研发的系统将成为火箭实验室光子卫星上的主要有效载荷,并在轨道上收集关键的低温流体管理数据,为期9个月;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8970万美元,将使用液氢(在低温推进剂中最具挑战性)进行太空演示任务,测试十多种低温流体管理技术,并让其可加入未来的太空系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5320万美元,进行大规模飞行演示,并在星际飞船的储罐之间转移10公吨低温推进剂;

  联合发射联盟(ULA),8620万美元,将使用液氧和氢气演示智能低温推进系统,该系统将测试精确的储罐压力控制、传输以及推进剂存储;

  休斯敦太空测试与研究联盟,2210万美元,其太空科学与技术评估设施将为小型实验提供进入月球环境的通道,收集数据并测试紫外线和带电粒子辐射的暴露强度;

  休斯顿直觉机器公司,4160万美元,将开发一个小型、可展开的着陆器,该着陆器能够提供2.2磅有效载荷,可进入月球陨石坑并对月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测量;

  诺基亚公司,1410万美元,其受地面技术的启发,会在太空中部署首个LTE/4G通信系统,该系统可支持更远距离的月面通信,大大提高速度,可靠性也更高。

  这些只是14家公司的其中一部分。

  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表示,NASA在创新技术演示上的重大投资,共由来自美国9个州的大小企业主导,这一举措将为太空和月球表面探索提供更多可能。

  既完成战略任务,也确保商业获益

  “这些是NASA目前选出的最佳‘引爆点’提案,也是迄今为止数额最大的项目。”NASA航天技术副局长吉姆·罗伊特表示,他很高兴NASA的投资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能为人类探月和他领域带去最新的技术,并且没有忽视商业部门的利益。

  这里的每家公司,都要根据自身规模承担项目总开销的最低百分比,以此将NASA的资源与工业界的投资结合——既能保障关键空间技术的发展,又能节省NASA和美国纳税人的钱。

  毫无疑问,美国当前的目标就是尽早登陆月球,接着才能着手下一个巨大飞跃——载人登陆火星任务。而NASA的登月也必须为一种新型可持续的“月球经济体制”铺平道路,与此同时,还要让美国商业合作伙伴和国际合作伙伴都能从中受益。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