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香港修志前景

  图:多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南京现场参与研讨。\大公报记者贺鹏飞摄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香港地方志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 陈智思

  《香港志》让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清楚自身的文化根源,了解香港与国家、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增强香港社会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曾 健

  对当前香港来说,编修地方志意义尤为重大。做好这件大事,有助香港年轻一代全面準确了解香港历史,从而深刻认识到香港命运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香港地方志中心常务秘书长 郑李锦芬

  由於历史的特殊性,香港人对自己的“根”欠缺认知,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能迴避,必须尽力修补。那修补的工作又从哪裏开始呢?答案就是地方志!

  北京大学港澳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饶戈平

  《香港志》首册的出版可以为当前加强爱国爱港教育提供非常好的文化读本,同时也为维护国家主权、驳斥极端分裂主义的言行提供一种有力的武器。

  中华学社名誉社长、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香港地方志中心理事 黄玉山

  下一步要把《香港志》的“育人”功能推而广之,面向社会的普罗大众,让他们认识真实的香港历史,从而懂得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香港明汇智库副总监 谢晓虹

  建议将《香港志》列入本港中学生中史及西史科教材基础内容,同时列入香港中学生及大学生的历史和通识教育指定参考书目,通过考试制度有所体现。

  大公报记者 贺鹏飞

推广育人/活化历史数据 简明生动有趣

  中华学社名誉社长、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休校长、香港地方志中心理事黄玉山建议,下一步要把《香港志》的“育人”功能推而广之,面向社会的普罗大众,特别是针对年轻人,让他们认识真实的香港历史,从而懂得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它(指《香港志》)可以说是牵动着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寻根运动。”黄玉山认为,为香港这个独特的地方编修上下七千年的历史,加上为其中二百年的历史空白补缺拾遗,可以说是劃时代的壮举。

  《香港志》首册出版后,香港地方志中心一直在努力向社会推广。在此基础上,黄玉山建议把《香港志》裏头的历史数据活化,令它简明易读、生动有趣,吸引年轻人阅读和欣赏。例如推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简化版本,将之变成生动活泼的数码化影像;以及通过大众媒介和外展推广活动,介绍香港的历史。

  黄玉山又希望《香港志》走进校园,以有趣的活动向学生推介《香港志》内的重点历史内容,教育他们了解香港和祖国的关係,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大公报记者贺鹏飞

正本清源/列作必读书目 填补教材空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学者,香港明汇智库副总监谢晓虹认为,《香港志》首册的出版填补了香港大部分教科书的空白和缺失,可谓对香港本地历史正本清源。

  在参加研讨会之前,谢晓虹特意访问了几名香港青年,发现他们和自己以往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内容均存在严重问题,即割裂式的历史教育,考试导向的历史教育,缺乏爱国主义价值观指导的历史教育。

  为此,谢晓虹认为《香港志》首册的出版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从“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到“一国两制”》部分,填补了现今香港大部分教科书的空白和缺失,而且将爱港情怀与爱国精神融合交织紧密相连。她建议将《香港志》列入本港中学生中国历史及西方历史科教材的基础内容,同时列入香港中学生及大学生的历史和通识教育的指定参考书目,还可将《香港志》列入香港公务员培训必读书目。\大公报记者贺鹏飞

群策群力/《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专志年底出版\大公报记者贺鹏飞

  《香港志》首册获得社会普遍正面的回响,荣获联合出版集团2020年度好书,至今媒体报道超过600篇。陈智思透露,继《香港志》首册《总述.大事记》之后,《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专志将於今年年底出版。同时,《香港志》简体版及英文电子版也将陆续出版,务求让国际社会及祖国同胞準确、全面及深入了解香港的今昔历史。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香港地方志中心常务秘书长郑李锦芬指出,《香港志》的编纂出版得到了中央和特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民间社会方面,中心先后得到包括香港赛马会在内共50家在港中资企业、港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捐献,大力支持修志工程,大家同心同德,共编共撰第一部以香港冠名的志书。

《香港志》介绍

  图: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予英国。\香港地方志中心

  编纂规劃

  •以史实为据,编纂全面、系统客观的首部系列志书,为香港和国家留存珍贵的文化资产。

  •通过寻根、记载、传承的方式,记述香港千百年变迁,配合多方面推广,让香港人更清楚自身的文化根源,了解香港与国家、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以及不可分割的共同命运。

  目标与规範

  •从2019年至2027年(香港回归30周年之际),用八年时间,完成整部2500万字的《香港志》编修工作。

  •2020年12月出版53万字首册《总述.大事记》,2021年将完成约120万字的《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专志。

  •《香港志》将上限定为考古确定的远古时期(距今约7000年),下限定为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即2017年7月1日。

  内容布局

  •《香港志》共分十个部类,包括:总述、大事记、自然、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物、专志、附录,共66卷,近300个单元。计劃平均每卷35万字,全书约2500万字。

  •印刷安排将卷数与册数脱鈎,即一卷可分多册,一册可包多卷。预计共42册。

  编修原则

  •志书的编撰採用“让资料说话”的编修手法。为达至“存史”之目的,编修者须在对原始资料作筛选、考证、提炼等基础上,客观、完整记述某事的始末、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中心遵循“史实为记,述而不论”的原则,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香港百年变迁,鉴古知今,启迪未来。

  资料来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观影热潮!预计五一黄金周内地票房不低于18亿

图: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档票房不低于18亿元。图为今年2月,山西太原民众在影院观影。/中新社

  “五一”临近,作为疫情常态化后首个“黄金周”,即将到来的假期不仅让旅游市场迎来“史上最热黄金周”,也让电影市场迎来首个“最挤档期”。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档影片共有13部,截至29日发稿前,预售票房已超1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你的婚礼》预售累计6071.6万元,《悬崖之上》预售票房3358.7万元,《秘密访客》预售票房1437.1万元。2021年“五一”档5天票房不低于18亿元。

  “清明节”的观影浪潮还未消退,“五一”的观影狂欢又滚滚而来。据资料显示,近五年来,国产片越来越倾向于在大档期上映,票房10亿+国产片多集中于春节、暑期、国庆及贺岁四大档期。而对于“五一”档,近两年日均票房在3亿元以上,处于稳中有升的态势。

  设测温机器人 提高防疫效率

  “受疫情影响,去年国产和进口影片的产出和放映都暂停、放缓了,现在市场仍在恢复中,所以今年的五一档期比春节档期更热闹。我相信,电影市场之后还会变得比之前更活跃。”南宁民族影城市场部经理马空午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电影档期,预售情况方面,目前无论全国范围内,还是其所在的南宁市民族影城,《你的婚礼》预售都领先于其他影片。“不过《悬崖之上》口碑也不错,有望成为‘爆款’。”

  据灯塔研究院和百度App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趋势分析报告”预计,2021年“五一”档5天票房不低于18亿元。“预计五一期间观影人数会增多,我们在防疫方面也做足了准备。”马空午表示,南宁民族影城除了要求观影观众佩戴口罩进场、加强相关区域消毒灯常规措施外,该影院还专门设置了测温机器人,以提高测温速度和准确度。

  百花齐放 “只能选择全都看”

  今年五一档是类型片的天下,动作、悬疑、谍战、女性、喜剧……几乎各种题材的类型片都有,而在阵容方面,则有张艺谋、张艾嘉、陈正道等大导演和周迅、郭富城、古天乐、吴镇宇等优秀演员加持。各影片的豪华配置为影迷送上“观影盛宴”,却也让不少影迷表示犯了“选择困难”症。“男朋友想看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而我则想看许光汉的《你的婚礼》,今年五一选择太多了,反而犯了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先去看哪一部。”李佩佩告诉记者,今年五一上档的精彩电影太多,她可能要“住电影院里”了:“小孩子才做选择,竟然都选择困难了,我只能选择全都看。”

  “今年五一预计出行人数达2亿人,我怕出去‘看人’,五一我可能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本地的电影院了。”“85后”的易悦告诉记者,为了“避挤”,他打算在假期把所有想看的电影都看一遍。

自驾遊自助遊需求坚挺

  【大公报讯】记者方俊明广州报道:“五一”黄金周出遊火热。据南都民调中心发布《公众出遊意愿与出遊计劃调查报告(2021)》显示,超70%人近期出遊意愿强烈,更倾向於“五一”假期出遊;自驾遊和自助遊需求较大,各有近40%人选择。

  自助遊旅客不少选择高铁、飞机出行。据白云机场商旅信息,4月30日和5月1日广州至重庆、成都、贵阳、海口等目的地部分航班仅剩公务舱。另据中新社报道,中国交通运输部29日披露,五一假期预计全国客运量将达2.65亿人次,每日客运量将达5300万人次。客流总量上升接近2019年水平,比2020年同期上升120.1%。

北京双品网购节 发放百亿消费券

  【大公报讯】据人民日报报道:28日,由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第三届全国双品网购节暨2021北京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

  据介绍,2021北京消费季围绕活动主题,形成“1+5+8+N”活动框架,即:举办1场启动活动,立足“新场景”“新趋势”“新能级”“新势力”“新体验”5大板块,聚焦购物消费、时尚消费、数字消费、文化消费、旅遊消费、体育消费、美食消费和智能消费等8大领域,陆续推出千余项促消费活动,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据悉,北京消费季将持续到年底,全市各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多个核心商圈同步举办各区域特色活动。活动期间,百亿企业消费券面向在京消费者发放。

央视快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仲春时节的八桂大地一派生机勃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来到才湾镇毛竹山村,察看村容村貌,询问民生冷暖。总书记离开村子时对乡亲们深情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樸实的话语裏饱含浓浓暖意,彰显民生情怀,向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传递出“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带领全党全国各级领导幹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们的奋鬥目标”的莊严承诺,谱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史诗,创造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奇迹,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这一重要指示,深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落实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幹部主动担当作为,问计於民,问需於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兜住民生底线,巩固基本盘,又要增强发展动能,追求高品质生活。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心怀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断奋鬥。

返本开新/中国社会有“阶层”无“阶级”\邓立光

  印度连日来新冠肺炎大爆发,一幕又一幕的生离死别,无处不在的焚烧尸体,令人心痛,使人神伤。富人想方设法逃往外国,印度社会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贫富悬殊问题,这与他们的社会严分阶级有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互不流通,还有不入四大的“贱民”。别以为西方社会民主,实则阶级分明,大资本家是最上层,然后才是管治阶级、行政人员等,最下是普通百姓,当中又有种族问题,西方世界的种族歧视特别严重。一个国家,社会上没有阶级,才有真正的平等,才有资格说文明,而没有阶级才有真正的民族团结。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没有阶级的社会。先秦典籍《春秋穀梁传》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管子》说国家的基本人民是“士农工商四民”。四民社会有阶层而无阶级。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成员并不固定,从他们自身的职业来决定,故可以上下流动。先秦以前,贵族与平民也非阶级的分别,而是政治身份不同。孔子的祖上是贵族,没落了,当身已是平民,故孔子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名门望族在唐代尚存,到宋代就消失了,诚如唐朝刘禹锡诗所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民流动,主要是政府选拔人才的方法所致。在汉代人才主要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和选拔,魏晋时代行“九品中正”,从对某人的种种评价中去选拔人才。隋唐及以后各朝开科取士,读书人凭自身学问去争取官职,形成了中国传统具有特色的“耕读人家”。北宋训蒙作品《神童诗》说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最能说出中国传统社会人民的社会地位与政治身份的流动性。

  这裏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於人民百姓是一体看待,而以职业分等,因此,由古及今,中国没有阶级。先圣先贤如商汤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周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学》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等都可以看见我们的政治传统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近代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大量湧入西方思想,我们要适应西方塑造出来的价值观,要自我改变,找寻出路。经过了上百年试验推行,不适合的早已淘汰,适合的亦不断回归自己精神文化的特质,因为能与我们传统精神文化相应的才可以发展,否则照样被淘汰。今天国家不再有“阶级鬥争”,全体国民都要好好去照顾。

  管治国家,诚如汉初陆贾对汉高祖说:“马上得天下,怎可以马上治天下?”打天下的时候可以标举很多目标与价值观,取得天下之后,便要用另一种管治方式。现在是治天下守天下的时期,就要凸显自己的文化精神,凸显传统的王道精神,对内是实践均平思想,对外是推动和而不同,团结世界人民。

  汉初贾谊对秦亡的定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为治国理政的殷鉴。对於国民要一体看待,施以仁义之政,表现大道并行万物并育的一体向上精神。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习主席对於推动惠民政策经常说“一个都不能少”,百姓安居乐业毕竟是治国第一义。

  中央政府的施政回归传统政道与治道,故而百姓归心。由敌对国家所做的民调显示,中国老百姓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持续多年超过百分之九十,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果真是“五星灿烂文明国”!在足食、足兵、民信之(归心)三个护国条件中,民心的归附最为重要。

  (本文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