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志》填补香港文化空白 增强港人国家认同感
图:“以史为炬,照亮香港未来:香港修志现状、功用与前景”研讨会4月29日举行。图为南京连线香港分会场。\大公报记者贺鹏飞摄
4月29日,由全国港澳研究会主办的“以史为炬,照亮香港未来:香港修志现状、功用与前景”研讨会在南京和香港连线举行,来自内地和港澳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香港首部地方志《香港志》展开研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香港地方志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陈智思在香港分会场致辞指出,《香港志》填补了两百多年来的文化空白,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能够增强香港社会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香港志》自去年12月出版首册《总述.大事记》以来,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编写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对当前的香港来说,编修地方志的意义尤为重大。”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健说。
“回顾历史,香港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一直紧密相连。”陈智思亦指出,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香港年轻一代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比较淡薄,未能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国家的发展。而《香港志》填补了两百多年来的文化空白,延绵中华民族编纂地方志的悠久文化传统,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让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清楚自身的文化根源,了解香港与国家、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以及不可分割的共同命运,增强香港社会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修补港人对“根”认知缺陷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香港地方志中心常务秘书长郑李锦芬说,由于历史的特殊性,香港受到西方文化、舆论、价值观和历史论述影响至深。经过长期的累积,香港人对自己的“根”欠缺认知,对国家的了解也是十分片面,完全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这个现象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必须积极面对,尽力修补。那修补的工作又从哪里开始呢?答案就是地方志!”
驳斥分裂主义言行武器
北京大学港澳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饶戈平指出,《香港志》首册的出版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项学术成果,它不但以准确、全面、权威的史实印证了香港同国家血肉相连、法律归属的关係,而且可以为当前加强爱国爱港教育提供非常好的文化读本,同时也为维护国家主权、驳斥极端分裂主义的言行提供一种有力的武器,并为港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史料。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俊义看来,《香港志》首册代表了香港学界对香港自身定位与发展的最新认识。其中,总述特别对香港自身发展与祖国内地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较为客观与准确的描述,非常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与把握“一国两制”下如何处理香港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香港社会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