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利器”又有新突破

  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景。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图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 (资料图片)

  探寻抗癌新“利器”,我国科学家又有新突破。前不久,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简称BNCT)研制成功,有望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日召开发布会宣布,该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BNCT),并启动了首轮细胞实验与小动物实验,为开展临床试验做前期技术准备。

  “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望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骄表示。

  当中子遇到硼

  癌症已成为当前威胁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患者占全球患者总数比例超过20%,2015年新增癌症患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近10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增幅达3.9%,死亡率每年增幅达2.5%,恶性肿瘤死亡占国民全部死因的23.9%。

  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放疗设备与放疗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每百万中国人仅拥有放疗设备1.4台,远低于发达国家7台至8台的平均水平;在美国,每百万人已接近12台。

  “约70%癌症患者在不同阶段需接受放疗,BNCT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BNCT是一种将放射与药物相结合的靶向、细胞级精准放疗。

  在梁天骄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抗癌高科技更接近一种“靶向治疗+放疗”,它之所以能够精准打击人体内癌细胞,是因为“左膀右臂”的存在——中子与含硼药物。

  梁天骄介绍,采用BNCT治疗时,会先给病人注射一种含硼药物。这种药物对癌细胞具有很强亲和力,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聚集于癌细胞内,但在其他组织内分布则很少。随后,医生会给病人实施中子照射,时长在1小时内。当照射的中子遇到了聚集于癌细胞内的硼,由于硼的同位素硼10具有很大的中子吸收截面,两者很容易发生强烈核反应产生高杀伤力α粒子与锂离子,即可精准“杀死”癌细胞。

  “α粒子与锂离子杀伤力很强,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一般仅需照射一次。而且,这两个粒子射程很短,能运动范围大约仅为一个细胞的长度——10微米,因而它们只定向‘杀死’癌细胞,并不会损伤周围细胞组织。”梁天骄解释。

  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与化疗等常规癌症治疗手段相比,硼中子俘获治疗法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这是因为肿瘤中有一种脑胶质瘤多为原位复发,并具有浸润性生长特性,常规癌症治疗手段对它“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们尝试将硼中子俘获疗法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意外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于是,硼中子俘获治疗法渐渐引起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关注。

  “对于脑胶质瘤这种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硼中子俘获疗法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新一代含硼药物发展,如今适用于硼中子俘获疗法的病症范围进一步扩大,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其试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脏器肿瘤。”梁天骄表示。

  促技术产业化

  今年3月份,世界上第一台加速器BNCT设备与硼药物正式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开始对患者治疗。这是硼中子俘获疗法在世界上首次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21世纪前,用于BNCT治疗的强中子束流主要通过核反应堆产生。与基于核反应堆的BNCT装置有所不同,加速器BNCT装置作为射线装置,可以在位于人员密集区域的医院使用,未来可向市、县一级拓展,在较广范围内实现个性化与例行性BNCT治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与深远发展潜力。

  “过去强中子源一般仅在大型科研实验室才能找到,因而,几十年来BNCT发展缓慢。目前,全世界基于反应堆的BNCT临床试验只有1400多例。然而,如果可以使用加速器来产生中子,就易于推广到医院使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经理傅世年介绍。

  2018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东莞建成了我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与中子技术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BNCT装置正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散裂中子源是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质子轰击重金属靶,产生中子。而BNCT加速器加速的质子能量要低得多,使用的靶材料也与散裂中子源有所区别。”傅世年介绍,经过不断努力,去年12月份,BNCT实验装置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证明了设备加工制造与安装调试的高质量。随后,他们又逐步实现了设备稳定运行与功率不断提升。

  8月13日,8位来自放射医学、粒子加速器、中子物理与技术、硼药等领域的院士及专家对加速器BNCT实验装置开展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装置的成功研制,是我国在癌症治疗高端医疗设备整机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整台装置均自主设计建造,掌握了全部核心技术,为下一步建设临床BNCT治疗装置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显著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这也充分证明,大科学装置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外,其设计和建造将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与技术革新。”梁天骄表示。

  开展临床试验

  这一国产抗癌“利器”,何时有望照进现实?

  梁天骄介绍,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利用这台实验装置开展BNCT相关核心技术实验研究,优化装置的综合性能;计划通过开展细胞与动物实验,更大规模地开展BNCT适应症研究,为新一代硼药研发与动物实验提供相应实验环境;同时,通过动物安全性验证,为后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在成功研制这台BNCT实验装置基础上,目前高能所与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第二台BNCT临床设备设计与研制,有望较快依规逐步开展临床试验,希望早日获批开展临床治疗。

  “与目前倍受追捧的质子治疗手段相比,BNCT具有低成本、治疗高效的特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且治疗疗程短而灵活,治疗费用较低,患者经济负担小。”梁天骄称。不过,他同时强调,硼中子俘获疗法与其他癌症治疗手段并非替代关系,这些不同治疗手段均具有更适合自身的病症,它们相互补充,可以一起造福癌症患者。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说,日本、美国等众多发达国家均在积极推动BNCT技术发展。“推进加速器BNCT研发,不仅能使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可以造福社会,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开启癌症治疗的新时代。”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北京年内将建成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王晓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于今年底之前建成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19日召开的2020中关村论坛主题活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发布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孔磊发布了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方案。按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技术标准,自动驾驶分为L1至L5等多个级别。根据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将支持L4级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同时向下兼容支持低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运营和车联网应用场景实现。

  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将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60平方公里)为核心开展建设,到2022年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的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实现一系列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和一批中间产品推广应用。

  据悉,未来示范区建设将采取“小步快走、迭代完善”的方式,以3至6个月为一个迭代周期,不断修正完善后续建设方式和内容,按照试验环境搭建、小规模部署、规模部署和场景拓展、推广和场景优化的步骤层层推进,形成成熟模式后将逐步向北京市其他区域复制推广。

  孔磊介绍,网联云控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更高阶段,即车辆不仅能感知信息,还能利用云上数据做出决策、判断和控制。未来,网联云控自动驾驶系统将逐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体系之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袁隆平、屠呦呦等13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寄语青少年

  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拉开帷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墙”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向公众开放。项目成功采集了袁隆平、孙家栋、屠呦呦、黄旭华等19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 在手模墙对外开放之际,袁隆平、金怡濂、王永志、王振义、吴良镛、王小谟、赵忠贤、屠呦呦、王泽山、侯云德、刘永坦、钱七虎、曾庆存等13位科学家录制了青少年寄语视频,勉励青少年热爱科学、刻苦学习、茁壮成长、报效祖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视频来源:中国科技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壮大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14日至20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办。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网络安全高峰论坛等重要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

  网络安全同网络应用相伴而生、相随而行。网络应用越深入、越广泛,网络安全越迫切、越必要。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推广、智能化终端的广泛普及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已经是人们现实空间的无形延伸,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桃花源”,而且是人们物质生产的“动力源”。在此基础上,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巨大。

  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要注重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网络安全从本质上说,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迭代对抗,是一种安全技术对另一种侵入性、破坏性技术的清除和防御。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没有高素质技术人才,就很难研发出高质量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的推广需要强有力的资本持续支撑。没有资本的持续支撑,网络安全技术就可能折戟于推广过程中。无论资本还是人才,都是市场化配置的要素。这决定了网络安全产业有天然的市场基因。没有对资本和人才的市场化激励,就不能对资本利润和人才经济租值进行市场化确认,无法高效配置资本和人力资源,从而难以增强市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不利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快速迭代。

  网络安全企业的核心产品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是一系列程序代码,看不见摸不着,对需求方而言近似于“信息黑箱”,适用性及安全效果如何,要靠市场来检验。此外,网络安全技术要更好地发挥安全效果,还需要迅速迭代,以避免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而网络技术迅速迭代的基础就是市场需求方的及时反馈。没有市场的需求互动,供给就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这个角度说,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市场主导。

  网络安全不仅涉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而具有很强的公共品特征。当下,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网络安全的公共品特征愈发明显。因而,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同时,也要注重政府引导和政府监管。只有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机结合、有效互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嫦娥五号计划2020年年底前发射 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

  中新社福州9月20日电 (郭超凯)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9月18日至21日在福州举行,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在会上透露,中国预计2020年年底之前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

  于登云表示,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经费投入少但科技产出多,发射次数少但成功率高,中国探月正从“跟跑、并跑”走向部分“领跑”。

  此前,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实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高速再入返回试验、嫦娥四号任务“五战五捷”。

  于登云指出,嫦娥五号任务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后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月球南极资源详查,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进行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展望未来,于登云表示,中国正开展空间站研制和载人登月深化论证。此外中国还计划建设无人月球科研站,开展载人登月工作。(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我国科学家正进行“更柔软”航天飞行器相关研究

  新华社福州9月20日电(记者 秦宏)如果航天飞行器具备随时变形或适应环境连续改变能力等特殊性能,那么就可以在复杂飞行环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记者从正在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了解到,在全球航天这一前沿领域,我国科学家正进行相关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小平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前沿探索》的演讲。据介绍,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飞行,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具颠覆性和变革性的战略发展方向。运用特殊材料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具备变高度、变厚度、变长度、机翼扭转等能力,以及智能飞行等其他性能特性的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器,是人类实现跨域飞行,自由进出和充分利用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小平说,我国科学家已在相关飞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还将在柔性可变形跨域智能飞行领域进行更多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图解】还在“蹭”免费WiFi?这些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嫦娥五号”年底前发射

  新华社福州9月19日电(记者张逸之、秦宏)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在此间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说,我国探月工程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之前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

  于登云说,目前我国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五战五捷”,分别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高速再入返回试验、嫦娥四号,已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

  于登云说,嫦娥五号有望实现我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展望未来,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月球南极资源详查,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进行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于登云说,我国正开展空间站研制和载人登月深化论证。按照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目前已完成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阶段工作。随着长征五号B火箭的首飞成功,我国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我国还计划建设无人月球科研站,开展载人登月工作。

  近年来,全球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各国更加注重月球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构建长期月球基地。

  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于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福州举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英国新冠便捷检测装置:90分钟出结果 实测准确度高

  新华社伦敦9月18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开发的一种小型新冠病毒检测装置,可在无实验室设施的情况下90分钟内完成检测,且已在实际检测中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

  公报介绍,这种检测装置体积不大,比普通手机还小一些,可在病床边直接使用。检测时,人们只需将采集到的鼻拭子样本放入装置中,装置便会分析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遗传物质,90分钟内即可得出结果。相比之下,传统实验室检测是24小时内出结果。

  据介绍,英国已有386名医护人员和病患试用了这一装置。结果显示,该装置检测准确性很高,敏感性达到94%,特异性达100%。这意味着仅出现很少的假阴性结果,没有出现假阳性结果。

  有关成果已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柳叶刀·微生物》上。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帝国理工学院教授格雷厄姆·库克说,试用结果显示,这种小型装置的检测结果与实验室中完成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相当。

  公报说,该装置目前已在伦敦8家医院试用,并将在英国全国范围内推广。英国政府近期订购了580万套这种装置。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陈薇:目前研究表明 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效率影响较小

  18日,中关村论坛进入第二天。在今天举行的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平行论坛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目前我国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款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在随后的发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介绍了国内外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并就大家关心的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的影响进行了交流。

  陈薇表示:我们有团队一直进行全球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截至2020年9月,在公共数据库中已上传新冠病毒序列超过10万条,其中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约6万条,采样自6个大洲超过10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重组疫苗的靶基因是新冠病毒S基因,全长近1300个氨基酸,这段基因仅在S614氨基酸位置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单点突变,这个点突变与受体结合域(RBD)的距离相对较远,对抗原性影响有限。

  另据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团队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未突变病毒的康复者血浆对突变病毒有相似的中和活性,也就是说,这个突变点对疫苗的影响很小。(总台央视记者 王丰 陈宝善)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