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升温10℃ “新北极”正在形成 全新气候系统将重塑地球生态

  挪威的朗伊尔城,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上、朗伊尔河谷的下游,这里地处北纬78度,距离北极点只有13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北极最近的城市。

  曾经,这里的冰川覆盖率高达约60%,岛上有白雪皑皑的山脉和绵延不绝的峡湾。如今,全球变暖正在对斯瓦尔巴群岛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挪威的气象数据,过去30年来,该岛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0摄氏度,这对当地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气温正在飙升,海冰正在减少。许多专家认为,北极正在变得“面目全非”。科学家们甚至用“新北极”来形容该地区迅速变化的自然景观。据《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本周,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一个新的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形成。

  北极气候与以往大相径庭

  事实上,在某些方面,北极气候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海冰面积已经缩小了31%。如今,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呈现减少趋势,不断突破过去几十年的纪录。

  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不受控制地上升,北极气候的其他关键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也可能与20世纪时期的“正常”情况大相径庭。

  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劳拉·兰德勒姆和玛丽卡·霍兰德近日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联合研究成果。研究显示,长期冻结的北极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全新的气候系统,其特征是冰层融化、温度上升和降雨天数的增加,这三个数值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观测范围。

  兰德勒姆对美国能源与环境行业新闻网站记者说:“全球变暖之下,北极的变化如此迅速、如此显著,以至于其年复一年的气候波动正在超出过去的范围,这标志着北极向新气候状态的过渡。”

  兰德勒姆和霍兰德将未来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一种十分严峻的假想气候情形上。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类社会不采取措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这种糟糕的假象将变为现实。

  海冰减少,“新北极”初现

  据丹麦和格陵兰岛地质调查局14日报道,格陵兰岛上辽阔而古老的冰架上,一块面积达113平方公里的巨型冰盖上月终于滑落海中。随着气候变化,北极温度升高,曾经坚如磐石的北极海冰已经渐渐消融,覆盖面积不断创新低。

  兰德勒姆和霍兰德等研究人员专门考察了北冰洋海冰面积、气温和降水模式的变化。他们发现,海冰减少的变化程度远超过去几十年。换句话说,在气候变化的推动下,至少有一个信号意味着“新北极”已经出现,即海冰的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冰减少的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糕。在极端气候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最晚将在本世纪70年代降至100万平方公里以下。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意味着北极“无冰”状态出现的时间将会提前。

  据了解,海冰会对北极的温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冰有一个明亮的反射性表面,有助于将太阳光从地球上散射出去。厚厚的海冰还有助于使海洋隔热,在冬天将热量“锁”在地下,并防止热量“逃逸”到北极寒冷的空气中。随着海冰变薄和消失,海洋在夏天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在冬天,热量将会轻易穿过变薄的冰层散逸到空中,从而使大气变暖。

  而海冰减少的研究结果证实,一个新的北极已经出现。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本世纪末之前,全球气候系统将会变得“面目全非”。

  海冰的变化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这表明气候变化不是未来的问题,它已经极大程度上重塑了今天的地球。同时,这也为北极生态系统和依赖它生存的人类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担忧。

  气候变化正在“进行时”

  “新北极”将变得更温暖、更多雨、冰层面积更少。过去常见的动物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迁入的物种。人类利用海冰狩猎和捕鱼的机会也可能会减少。

  此外,人类应对灾难的规划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前,规划者经常通过查看过去的天气数据来设计应灾基础设施,以保证其可以使用数年或在灾害下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但随着北极气候的转变,过去的数据已不再利于人们预测未来。

  尽管这项研究为全球气候的未来提供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景,但这并非不可避免。其他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如若在未来几十年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可能会放缓或阻止某些气候变化。

  人类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对那些生活在北极的人们来说,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气候变化都不是未来的事。”兰德勒姆说,“这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地评线】秦平:“5G+工业互联网”正在书写中国经济“新故事”

  作为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一项重要活动,9月14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多位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助推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与会嘉宾们认为,伴随我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为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激活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2.1万亿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4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18年的6.7%提升至9.9%”……近年来,伴随着5G和工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工业互联网搭上5G+的快车,正在书写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故事”。

  加速应用,“5G+工业互联网”孵化新模式新业态。我国网民人数已超9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5%,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深入落实,孵化催生了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等新的产业形态,这些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力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占GDP的比重达34.8%。我们要继续强化政策扶持,让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健康成长。

  撬动投资,“5G+工业互联网”激发新投资新活力。上海大力推动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300多家企业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未来3年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深圳成立5G+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构筑全球5G产业高地……各地纷纷布局“5G+工业互联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600余个,不仅持续拉动投资,也正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活力。

  促进融合,“5G+工业互联网”开辟新前景新空间。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5亿,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工业设施达到4000多万台,平均工业APP数量超过3500个……伴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增强。比如,前不久结束的第127届广交会是举办63年来首次整体搬上“云端”,为全球采购商呈现一场中国制造“盛宴”。“5G+工业互联网”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大纵深、更广前景。

  助推转型,“5G+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升级新发展。中央网信办等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互联网平台等145家单位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在一系列好政策助力下,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持续改善,也实现了互联网企业的迅猛发展。上半年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实现业务收入1728亿元,同比增长13.6%。我们要继续运用好5G+工业互联网重大机遇,积极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机遇意识,强化政策支撑,提供宽松环境,持续拓展“5G+工业互联网”一系列开发、融合、应用,就一定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书写更多可能。(秦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把握两个辩证关系 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屏障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2019年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渐强的跨越式发展步伐。但于此同时,高覆盖、高频率的数字生活也给网络安全带来较大挑战,无论政府机构还是企业、个人,都须着力提升安全意识,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14日至20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切实维护人民利益为主旨,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稳定、繁荣、开放、包容同时又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这在宣传周一系列主题活动的举办中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以网络安全法为核心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网络安全“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同时,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净网”“剑网”“清源”“护苗”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乱象得到有效整治。但是,诸如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淫秽物品传播、网络诈骗和非法营销等行为仍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和损害。

  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加强依法治理,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屏障,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既是人民利益安全之盼,也是网信事业发展之需。做好这项工作,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把握好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需要以建设性的理念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支持和推动其不断发展、日益完善、走向繁荣。但同时,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网信事业发展和网络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只有两者兼顾,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才能保证网信事业行稳致远,所以一定要将两者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不可顾此失彼。

  二是共享与共治的关系。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建设一个正气、清气、雅气、和气盎然、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既是信息化成果的受益者,同时也应是网络生态安全的维护者、自律者、“啄木鸟”。营造一种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政府部门依法管网,加强治理;相关企业依法办网,履行好企业主体责任、社会责任;广大网民依法上网,树立底线思维、法治意识——才能还网络空间以天朗气清,推动网络空间走向安全、稳定和繁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移居金星”为啥不可能?它的环境恶劣到超乎想象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从古至今,每当人们仰望星空,往往会忍不住幻想:在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人类有没有可能实现“星际旅行”?

  日前一则热搜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据报道,天文学家在金星的大气中,检测到了磷化氢。这一气体在金星大气层中被检测到,这意味着金星上可能有生命体存在。

  事实真是如此吗?人类幻想的“移居金星”,可能性有多大?

  “磷化氢”带来的可能性

  首先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这次在金星大气层中检测到磷化氢意味着啥?

  “其实在此之前,人类已经在木星和土星大气层中发现磷化氢了。不过在木星和土星大气层中,磷化氢这种气体可以长期稳定的存在。所以木星和土星上有磷化氢,并没有什么奇怪。”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知名科普作家王爽说。

  他同时表示,但是金星不同。金星大气层是强酸性的,会与磷化氢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在金星大气层中检测到磷化氢,就说明在金星上有某种机制,能够持续不断产生磷化氢。

  “正常情况下,有两种产生磷化氢的两种途径。一种是自然现象,比如闪电和火山活动;另一种是生物机制,即一些厌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够产生磷化氢。王爽介绍,“但问题在于,自然现象产生的磷化氢的量是很有限的。换句话说,用自然现象,很难解释金星大气层中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磷化氢。”

  所以,就有人猜测,在金星大气层中会不会有一些厌氧微生物?王爽认为,这仅仅只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跟真的在金星上确认有生命存在,还相距甚远。即使真的存在生命,也只是一些外星微生物,外星人根本无从谈起。

  但这项研究发现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王爽说,“为什么磷化氢能在金星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产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在科学上很值得探究。”

  移居金星,可能性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人在听到金星大气中检测到磷化氢的消息时如此兴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存在着一个浪漫的想象:金星会不会有外星人?未来能否去金星旅行?

  资料图:3月28日,北京,天气晴好,太阳落山之后,天宇“金星合月”天文景观清晰可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这个想象并非完全虚无缥缈。科普作品《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中提到,有很长一段时间金星一直被视为地球的姐妹行星,因为它们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说,金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85.5%,而金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81.5%;换言之,两者的大小和质量都相差无几。因此,很多人都幻想过,说不定有朝一日人类能移民金星。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真实的金星,其环境更像是一个很恐怖的“地狱”。

  恐怖的金星环境

  古代,金星有好几个名字,当黎明时分出现在东边天空时,被唤作“启明星”,傍晚出现在天空西边,被称作“长庚星”。

  然而,看上去如此明亮、美丽的金星,其环境却极端糟糕。

  资料图:此前,在广西南宁拍摄到的“金星凌日”天文现象,橘红的太阳像是被点了一颗“美人痣”。中新社发 洪坚鹏 摄

  王爽介绍,人类曾多次向金星发射探测器,进而了解金星那如同地狱一般的恶劣环境。金星环境最恶劣的有三点。

  第一就是高温。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460℃,比水星还高。登陆金星,就相当于进了一个燃烧的油锅。

  第二则是高压,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大概是地球大气压的92倍,简单打个比方,这相当于在一个人身上压了一辆坦克。

  再有就是可怕的酸雨。金星上时不时就会下一场规模浩大的硫酸雨,那是真真正正的浓硫酸,能让人毁容。

  王爽说,把金星变成这副地狱模样的罪魁祸首,就是“温室效应”。在金星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达96%。这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如此之高,让“温室效应”在金星彻底失控,进而造就了现在这个高温、高压、强腐蚀的恐怖环境。

  其实说起来,移居其他星球也好,可以进行星际旅行也罢,当下,这终归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更应该关注的,是保护地球,保护人们现在的家园。(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金丝猴祖先或被找到 640万年前中猴化石现身云南

  云南昭通出土的中猴化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猴及当时生态环境复原图尼娜·贾布朗斯基供图

  新解

  记者9月2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云南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了640万年前最接近金丝猴祖先的昭通中猴化石,并揭示其与欧洲中猴同种。为此,国际人类学权威刊物《人类进化》连续在线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

  中猴化石是最早被学术界记录的灵长类动物化石之一,160多年前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佩克米地区。随后,在欧洲、西亚等距今820万—710万年的地层中都有发现,是地理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化石代表之一。

  沿森林走廊从欧洲迁徙至东亚

  “昭通中猴化石标本发现于2009年和2010年,是这一物种到达欧亚大陆最东部的化石记录,也是这一属种在东亚的首次发现。”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之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新发现的中猴为一雌性个体,体重大约为7千克,与昭通古猿大体处于同一时代。“这是已知的欧亚大陆中猴和古猿共生的两个地点之一,反映出这两种灵长类可以分别利用森林和开阔的林地或与补丁状草地镶嵌的环境,避免因食物竞争而灭绝。”

  “详尽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和定量分析表明,昭通发现的中猴与欧洲发现的为同一个种。”论文作者之一、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教授迪奥尼西奥斯·尤拉托斯(Dionisios Youlatos)认为,灵长类动物跟骨功能分析可反映它的运动方式,从而折射其生存环境。700万年以来,欧洲东南部持续干旱,而东亚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影响较为缓慢,直到距今400万—300万年前环境才开始朝干冷方向快速恶化,由此保存了适宜新近纪动植物古老物种幸存和新物种形成的环境。

  综合研究表明,昭通水塘坝650万—600万年前森林茂密,有开阔林地和补丁状草地相间的湖沼边缘静水环境,夏季相对暖湿,冬季相对干冷,但季节变化程度相对较弱。

  “欧洲的中猴由于其运动功能的多变性,能适应各种纬度、温度和降雨量的环境以及采食水果、树叶及坚果、种子等颗粒状的多样性食物,使其得以沿着南边的森林走廊长途迁徙,来到东亚南部森林广布的昭通‘避难所’生存下来,最终演化成部分或全部现生亚洲疣猴,更可能是现生金丝猴类的最原始的祖先。”论文作者之一、国际著名灵长类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尼娜·贾布朗斯基(Nina G. Jablongski)教授称。

  将找到更多生物演化的“缺环”

  20世纪末,多项研究推测,亚洲金丝猴的祖先应是类似中猴的古灵长类,但古生物学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支撑。2012年,分子生物学的一项研究推断金丝猴最早的祖先应是在距今670万—730万年间由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猴科动物演化而来。昭通水塘坝发现的化石证实了上述推断。

  《人类进化》杂志分别以《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新世猴科最东部的代表——奔德里中猴在中国昭通的发现》和《东亚最古老的疣猴类跟骨》为题,发表了这一成果。未来,研究团队还将寻找更多的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环”,进一步追踪亚洲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耦合现象。

  2009年,科学家在昭通水塘坝发现6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随后,中美科研人员在此地相继发掘、发现古象骨架、古猿头骨及其他哺乳动物、植物化石5000多件,并确认、发表了亚洲最早的中华乳齿象、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群、皱皮花椒、云南芡实等动植物新属、新种突破性研究成果,对史前动物进化和环境演变研究意义重大,从而奠定了昭通水塘坝作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金星上有生命?科学家在其大气层中发现微量磷化氢

  中新网9月15日电 综合报道,天文学家在地球的邻居——金星的大气中,检测到了微量磷化氢。在地球上,磷化氢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但这一气体在金星大气层中被检测到,这意味着金星上可能有生命体存在。

  据报道,由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简·格里夫斯与其同事们撰写的这项研究,于14日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金星上发生了完全出乎意料并令人感兴趣的事情,少量的磷化氢气体出乎意料地出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研究合著者萨拉·西格尔说。

  图片来源: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社交网站官方账号截图

  2017年,研究人员曾在夏威夷使用了James Clerk Maxwell望远镜,并在2019年使用了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来研究金星。他们的数据揭示在金星大气中,存在磷化氢痕迹所特有的光谱特征。

  研究小组认为,诸如火山、闪电、通过微陨石的传送或云中发生的化学过程等地表来源,是气体出现的潜在原因。但是科学家们无法确定,磷化氢的产生方式。西格尔说,留给研究人员的可能性非常多。

  “其中之一是,金星的大气、表面或地下存在一些未知的化学物质。”她说,“我们发现,这种解释很难被接受,因为(金星的)温度和压力范围以及金星的氢含量几乎为零的事实,意味着磷化氢不是磷元素的天然形式。相反,磷应该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此前,由西格尔撰写的2019年研究暗示,如果能在岩质系外行星上“大量”被检测到,磷化氢可能会成为生命的生物特征。这样庞大的数量,可能需要诸如美国宇航局的James Webb太空望远镜之类的未来望远镜的累积水平,才能够检测到。

  但是,研究太阳系中岩质行星的大气层,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测试平台,可以用来了解系外行星或太阳系以外行星的大气层,以及它们是否可以支撑生命存在。

  研究小组将继续寻找,在金星上检测到的磷化氢气体的来源,并寻找其大气中其他可能意外出现的气体。西格尔说,在金星上发现的磷化氢,使它成为我们太阳系中值得探索的领域,与火星和土卫二等一样。

  “我们希望在行星科学界产生的影响,会激发对金星本身的更多研究,对金星大气中生命可能性的研究,甚至是旨在寻找金星大气中生命甚至生命本身迹象的太空任务,“西格尔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霍威尔”彗星17日将达最亮 天文爱好者可尝试观测

  新华社天津9月15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一颗名叫“霍威尔”的彗星(编号为88P/Howell)将在9月17日达到最亮,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可尝试寻找这位“天外来客”。

  彗星是一种环绕太阳或行经太阳附近的云雾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水冰。彗星大部分都比较暗弱,明亮到能用肉眼看到的比较稀少。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霍威尔”彗星是一颗短周期彗星,回归周期在5.5年左右,它于1981年8月29日被发现。

  9月17日,“霍威尔”彗星将达到最亮,亮度约为8.6等。这之后,这颗彗星将继续向太阳飞去,直到9月26日到达近日点。这之后,它将逐渐远离地球,亮度也开始变暗。

  “眼下一直到年末,都非常适合在南半球观测,届时,该彗星将出现在西南方低空,其中,靠近赤道的地方,是观赏的最佳地点。这段时间内,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在每天20时左右,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观看,有望找到该彗星的‘身影’。有条件的还可使用配置长焦镜头的相机,连接自动跟踪的赤道仪,在光污染较小的地方对它拍照。”史志成说。

  据了解,“霍威尔”彗星今后回归且便于观测的时间,预计在2031年9月14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一箭九星”!长征十一号成功完成海上发射

△ 摄影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王伟童 

  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其中包括“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央视频号’卫星”在内的3颗视频成像模式卫星和6颗推扫成像模式卫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可见光推扫影像和视频影像,将为我国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提供遥感服务。

△ 摄影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王伟童

  此次发射任务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体组织实施,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46次发射。

  (总台央视记者 李厦 陶嘉树 史啸 樊博 王伟童 我们的太空 路俊)

  相关链接

  ●一箭九星!海上发射成功!长十一火箭迈入“10+”时代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没大脑的细菌和癌细胞 凭什么走出曲折复杂的迷宫

  科学家对细菌和癌细胞进行的迷宫实验,对于生物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为了解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以及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许你只听说过科学家训练小鼠走迷宫,但是你知道细胞和细菌也会走迷宫吗?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国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制作了一个汉普敦宫迷宫的模拟版,将细菌和癌症细胞放入其中,看它们能否走出迷宫,没想到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生命的基本单元都完成了这个任务。

  科学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两种生命单元进行迷宫试验?它们是怎么走出迷宫的?这个研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有何意义?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讲讲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选择它们走迷宫? 两位“选手”都非等闲之辈且都会移动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这个“你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你”的名字被翻译成盘基网柄菌。

  微生物那么多,英国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学的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认为这种细菌能走迷宫,并给了它这个机会呢?

  “盘基网柄菌可以形成‘体’,即把自己‘摞’起来,从而抱团成为多细胞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宝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成为多细胞体之后,它们的单细胞之间还有协作能力。能抱团还能组团做事,盘基网柄菌这样的特性给科学家们出了一个难题:它究竟是多细胞还是单细胞呢?

  由于这种典型特性,在2000年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把盘基网柄菌列为一种介于单细胞和多细胞之间的模式生物。生物学家专门用它们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因此很多科学家用它做过研究,朱宝利也研究过它。

  “它能够长期、长距离地迁徙,但移动得不太明显,没有那么大活力。”朱宝利说,它得依靠一个表面才能动。如果制作一个平培养基,可以直观观察到它们是有“位移”的。而普通细菌形成的菌落是固定的。

  真正让它成为“明星”的是基因组研究计划。朱宝利介绍,当时的基因组计划中纳入了50种生物,盘基网柄菌由于介于单细胞和多细胞之间,被认为对于研究生物的进化非常有意义。研究生物如何进化到人类是基因组研究的一项目标,而盘基网柄菌被列为进化的起点。

  相较于盘基网柄菌的鲜为人知,癌症细胞的“神出鬼没”有目共睹,它会潜伏、还会转移。《新英格兰》杂志曾报道过一例临床案例:一个肾移植受者的移植肾里长出一个黑色素瘤,排除自身的各种因素,持续追查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供者在20年前得过黑色素瘤,但后来治好了。这个堪比刑侦大剧的案例,充分说明癌症细胞会潜伏、能转移。

  在论文中,研究人员也描述了两个生命单元的特殊性:前者能在相距很远的地方找到它的同类,后者则能让癌症迅速遍布全身。

  它们怎样走出迷宫? 营养物的浓度梯度是最好的“记号”

  既然转移是它们的日常,它们又是如何走出迷宫的?

  如同植物总是爱追逐阳光一样,这两种生命单元总是爱追逐营养物质。

  营养的驱动力如何转化成细菌和细胞的移动动力呢?论文中给出解释,自生梯度形成了细菌和细胞“长途迁移”的驱动力,并成为路线决策的驱动力。

  所谓自生梯度就是由细胞降解局部营养物质,给自己制造一个营养浓度差。

  以癌症细胞为例,它被公认为是最需要养分的细胞,一旦生成就会与机体争抢能量,可见它对培养基中的养分有着强大的分解能力。这里的养分被“吃”光了,其他地方的养分浓度就会比这里的养分浓度高,进而形成浓度梯度,推动癌细胞前进。

  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判断选哪条路或者哪里是死胡同呢?

  研究迷宫的走法或许会有所启发。据记载,迷宫的走法规则有3条:进入迷宫后,可以任选一条道路往前走;如果遇到走不通的死胡同,就马上返回,并在该路口做个记号;如果遇到了叉路口,观察一下是否还有没有走过的通道,有就任选一条通道往前走,没有就顺着原路返回上一个叉路口,并做个记号。然后就重复第二条和第三条所说的走法,直到找到出口为止。

  很显然,根据这样的法则,走迷宫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记号。而营养物的浓度梯度是细菌和癌细胞最好的“记号”。

  “死胡同意味着营养物质会消耗殆尽,其他细胞也就不会再来,而岔路如果最终导向死胡同,也会造成细胞的往返,最终比顺畅的路消耗更多的营养。”朱宝利解释。

  从创新性而言,整个研究发明了能够观测和计算整个过程的方法,利用自生梯度的计算和数学模型来预测迷宫中细胞的寻路能力,并用迷宫中的实际细胞来测试结果。

  走出迷宫意义何在? 为了解癌细胞转移等问题提供了新窗口

  在发育和转移过程中,细胞迁移通常由趋化性引导,即细胞会根据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区域迁移。但人们往往关注环境中的趋化作用,事实上很多时候环境梯度不能引导细胞越过复杂的环境迁移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项研究证实,自生梯度可以为细菌和细胞在长而曲折的路径上导航,并在活路和死胡同之间做出准确的选择,这使得细胞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的迷宫问题。

  研究者们还用数学的方式做了精确描述,找到了细胞寻找活路的准确性与引诱剂扩散率、细胞速度、路径复杂度的关系,并能预测其成功率。

  这项结果对于生物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比如它为了解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以及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或许你还在为细菌和癌细胞会走迷宫的技能感到惊奇。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微生物还是癌细胞,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许久,年轻的人类现在可能仅仅只是在这些古老生物创造的“迷宫”门口徘徊。

  相关链接

  发现“癌细胞与原始细胞很像”的证据

  一直以来,癌症细胞一直是人类棘手的对头,也是医学研究最多的对象。

  过去的一些研究给出了“癌细胞与原始细胞很像”的一些证据。比如,病毒、有害菌、有害化学物侵入之后,“潜入”细胞生命活动打击细胞,而原始细胞会用休眠应对危害,当这些危害自然衰退后,再启动生命活动。这种“卧薪尝胆、伺机再战”的特性也被发现在一些癌症细胞中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研究给“癌细胞与原始细胞很像”找到了更确凿的证据。该研究证实,癌细胞与原始细胞都能远距离移动,并且移动原理也一样。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于君团队近期在胃癌组织中发现了细菌,并且观测到了坏细菌的增多。

  “国外科学家最近也在癌症组织中发现了细菌,但现在说不清楚细菌是怎么来的,是细菌引起的癌症还是免疫系统出现漏洞后,它们乘虚而入的。”朱宝利说,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恢复期血浆疗法是否有效?业界提出了最新观点

  最新有观点提出,“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疗法基本无效”。

  9月12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朱凤才在“第一届大湾区疫苗峰会”上演讲时作出上述表述。

  这也是业内专家首次有观点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疗法”进行评判。

  就“恢复期血浆疗法”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扮演的角色,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波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抗体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有重要性,但同时也提醒,机体产生的抗体并非都能发挥抗病毒的作用。无法抗病毒的抗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甚至有可能帮助病毒刺激免疫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助长细胞因子风暴。

  “恢复期血浆治疗”被纳入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的诊疗方案,最早出现在国家卫健委2月8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随后,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随机开展了相关的临床治疗,且显示出了一些初步效果。

  临床反应显示,患者接受治疗12至24小时后,实验室检测主要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血氧饱和度、病毒载量等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好转。

  不过,朱凤才透露,根据他最终的研究结果发现, “血浆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内临床改善无显著差异。在严重或危及生命的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标准治疗合并恢复期血浆疗法并未显著缩短28天内的临床改善时间。”

  对“血浆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内临床改善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朱凤才在演讲时引述了几组临床数据分析,在分为血浆合并标准治疗组(严重者23人,危及生命29人)和标准治疗对照组(严重者22人,危及生命29人)的研究中,血浆治疗组有51.9%的受试者发生临床改善,对照组有43.1%发生临床改善;在严重新冠肺炎患者组中,血浆治疗组有91.3%的受试者发生临床改善,对照组这一数据为68.2%;在威胁到生命的患者组中,血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改善数据为20.7%、24.1%。

  朱凤才引述的论文,为今年6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Effect of Convalescent Plasma Therapy on Time to Clinic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Life-threatening COVID-19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忠团队发表,研究核心为探讨恢复期血浆疗效治疗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论文显示,为了评估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2020年2月14日至4月1日,研究组在武汉的7个医疗中心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招募了103名实验室确诊的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52例患者接受恢复期血浆+标准治疗,51例患者仅接受标准治疗(对照组)。主要结局是在28天之内达到临床改善的时间,定义为患者活着出院或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减少2分。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发现,该论文的实验数据表明,恢复期血浆组的28天死亡率为15.7%,对照组为24.0%,差异不显著;第28天的出院率为51.0%,对照组为36.0%,差异不显著。恢复期血浆组中有87.2%的患者在72小时内病毒PCR转阴,显著高于对照组(37.5%)。恢复期血浆组中有两名患者在输血后数小时内经历了不良事件,并在支持治疗下得到改善。

  由此,该论文得出结论,在重度或危及生命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在标准治疗中添加恢复性血浆疗法,在28天内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改善率。

  该论文同时建议,尽管医学界仍在等待当前康复血浆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但在当前极具挑战的大流行情况下,医院可以考虑使用康复血浆来紧急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文章《Evaluation of Convalescent Plasma for Ebola Virus Disease in Guinea》,探讨“恢复期血浆真的能有效对抗埃博拉病毒”。研究者主要分析了84名接受恢复期血浆治疗的患者,该研究发现84名EVD患者接受500毫升的恢复期血浆治疗及其体内未确定的中和抗体的水平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此前,对于恢复期血浆疗法,专家曾提示过后续风险。一位病毒学专家提醒到,“恢复期血浆临床实验的条件非常严格,每一对入组的病人身高、体重、病毒载量、感染日期都要相同,否则结果就不成立。”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109822508@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小平平( my.swjhq.cn)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