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晒2020年“账本” “三公”经费支出29.86亿元

  今天(8日)开始,中央各部门将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2020年度决算,陆续晒出“年度账本”。今天上午财政部率先公布了2020年度部门决算。

  中央决算数据显示,202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比预算数减少了25.31亿元。

  压减的经费流向哪里?经费具体怎么花?一起去了解下。

  从中央决算的数据看,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9.86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5.31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白景明:2020年“三公”经费的管理成效是显著的。因为我们“三公”经费的取向是尽可能压缩,实际运行结果下来,减少的幅度是很大的,接近差不多一半儿了。

  专家表示,2020年“三公”经费大幅压减的原因,主要是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和公务接待支出减少。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白景明:从部门决算可以看出来,公用经费比较大幅度地压缩,反映财政政策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政府是怎么样压低成本来保民生的。我们是通过政府过紧日子,让公众过好日子,保证社会的稳定,抗击疫情,渡过难关。

  从决算情况看,“三公”经费在“做减法”,民生保障在“做加法”,有保有压的财政支出安排下,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最大的社会效益。数据显示,2020年,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资金投入超过4000亿元;全年向608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042亿元,惠及职工1.56亿人;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74元;全年新增受疫情影响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对象600多万人,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公众可通过网站集中查阅

  除了财政部之外,其余中央部门也将集中向社会公开2020年度决算。

  除了各部门官网,公众可以通过登录财政部门户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中央预算决算公开”专栏集中查阅。

和谐共处/暌违16年归来 布氏鲸畅游大鹏湾

  图:七月五日,布氏鲸现身广东省深圳大鹏湾海域。/中通社

  连日来,一头被称为“小布”的布氏鲸在网上迅速走红。截至7月6日,“小布”造访深圳已经是第八天了。据专家分析,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小布”到访的原因。“如果生态环境保护得好,鱼群资源比较丰富,短时间内不会离开这片区域。”大鹏湾上一次发现布氏鲸是在2005年,当时曾有一头布氏鲸在香港沙头角海域搁浅。这是有记载以来,时隔16年布氏鲸再现这片海域。“小布”的出现,引发了深港两地民众的关注,香港环境保护协会为此发出倡议,持续守护“小布”。/大公报记者 石华深圳报道

  从拍摄者提供的视频上可以看到鸟翔鱼跃的美景:燕鸥群是观察布氏鲸的“探测仪”,跟着燕鸥群,远远地看到“小布”张开嘴巴捕食,燕鸥们一哄而上抢牠嘴里的小鱼吃……从这几天的观察来看,“小布”是一条体长8米左右的小型布氏鲸,从游泳状态能看出,牠的身体状况也非常健康。“小布”突然到访大鹏湾原因有很多,有说香港外海有布氏鲸群体活动,疑是香港布氏鲸群体因追逐鱼群而落单进入大鹏湾;有说可能与最近盐田港航道停航有关。但更多的是认为与目前南海休渔期有关,鱼群增多,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为布氏鲸的到来带来必然性。潜爱大鹏理事长沈晓鸣表示,布氏鲸出现的随机性比较大,哪里有食物往往就会出现在哪里。

  深首获珊瑚自然排卵影像

  “小布”出现的大鹏湾,位于深圳大鹏半岛和香港九龙半岛之间,面积约335平方公里。近年来,大鹏湾污水收集率由十年前的10%提升到98.5%,湾区内48条入海河流、6个入海排污口和137个雨水排放口水质全部达标,海域水环境稳定在一、二类水质。同时,大鹏新区渔船数量减少了将近40%,让沿海生态更加适宜鱼类回归。正是这样的环保举措换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日前,有志愿者在大鹏新区海域记录到了自然环境中珊瑚产卵的珍贵画面,这是深圳首次获得海洋自然环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记录,而这批产卵的霜鹿角珊瑚正是数年前由环保志愿者所种植。近年来江豚、白海豚、海龟这类平时难得一见的海洋生物开始频繁来到这片海域“打卡”观光,也反映出近年来大鹏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小布”引发市民观鲸潮

  无论是哪种原因,“小布”的出现让深圳市民找到了一种幸福感。有网友留言:有鲸、有船、有燕鸥、有灯塔,连日来的“鲸喜”,生活在蓝天碧海的深圳实在太幸福了。也有网友笑言:为了防疫需要,先查查“小布”的行程码和粤康码。随着消息的传播,在“小布”出现的沙鱼涌──官湖附近水域,聚集了大量游客,或站在船头、或站在岸边、或乘坐快艇等待着“小布”的出现。大鹏新区工作人员表示,站在岸边观察到“小布”的机会很小,鲸鱼出现的时间没有规律,是否能看到鲸鱼要看运气。沈晓鸣连续观察“小布”整整七天,在观鲸图片中,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男子站在岸边,远远的看着“小布”。他认为这张照片反映了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保持距离。”

布氏鲸话你知

  背部深灰色,腹面黄白色,平均长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长0.3米左右,头顶有两个气孔,背鳍突出,呈镰刀状,是唯一在赤道附近暖水海域常年生活的须鲸,也是鲸目动物中较为罕见的物种。在2021年国家林草局颁布的最新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布氏鲸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布氏鲸只能吃小型鱼类,嘴里长了密密的鲸须滤食,每次捕食时张开大口把小鱼吞下去。燕鸥群是观察布氏鲸的“探测仪”。

深港各方共守护

  联合执法

  •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大鹏大队、盐田大队、中国渔政44101船对官湖附近海域开展不间断执法巡查,保持官湖附近海域安静有序。

  水质监控

  •深圳市大鹏新区水务局组织开展入海河流、海堤岸线等水务设施全面保洁和无人机监测,对片区各入海河流6个断面开展持续水质检测。

  志愿者服务

  •当地政府招募保护鲸豚志愿者,已储备200名志愿者。在土洋沙鱼涌、官湖、溪涌海域一带清理岸边垃圾,劝导游客不围观不聚集、游船尽量不出海。

  香港社团倡议

  •香港环境保护协会向香港市民发出倡议,市民和船员尽量与动物保持100米以上的船距,切勿长时间跟踪。

  大公报记者石华整理

护鲸/限船速 禁喂食

  图:志愿者是海洋保护的重要力量。/受访者供图

  为了减少围观人员和海面船舶对“小布”的干扰,从6月29日起,大鹏新区成立了鲸豚保护联动工作组,为“小布”在大鹏湾的捕食保驾护航。7月3日上午,大亚湾海事局发布了一则重要通知,要求过往船舶航经沙鱼涌──官湖附近水域保持安全航速,加强了望,不得围观,不要靠近,更不准投餵。并通过媒体的转发报道,让“护鲸”行动登上热搜第一位。

  深港携手巡查水域

  同时,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牵头,组织中国渔政44101船到现场蹲守、劝返往来船只,及时分享“小布”信息,并联合香港环境保护署共享信息,加强大鹏湾“小布”出没海域的100余个入海排口和69公里海岸线的巡查,包括入海排口水质持续监测。

  大鹏湾跨越深港两地,作为今年初在大鹏新区成立的深港澳海洋保护联盟发起方之一的香港环境保护协会向香港市民发出倡议,市民和船员尽量与动物保持100米以上的船距,切勿长时间跟踪。同时请经过相关海域的船舶保持低速行驶。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廖宝林建议,深圳要与香港及附近城市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及时掌握布氏鲸相关信息,针对可能出现的搁浅等情况,做好后续处理预案。

大胃王/日吞180公斤 最爱四小鱼

  图:布氏鲸浮出水面捕食。/受访者供图

  经过连日观察,科研人员分析了“小布”在大鹏湾最爱吃的4种鱼类,并推算牠每日需要捕食180公斤左右的食物才能填饱肚子。廖宝林表示,鲸豚类动物都很聪明,牠们有不少捕食技巧,比如会在海底吐泡泡,把鱼群围成一大群,再一口吞下;还会用尾巴把鱼群打晕,然后进食。科研人员发现,“小布”进食看似来者不拒,但其实牠在大鹏湾最爱享用的“美食”以4种鱼为主,分别是油鱮、斑鰶、沙丁鱼、棱鳀。每轮捕食,都会露出水面四五次,直至吃饱了,才转身返回海底。科研人员也对“小布”的身长、体重等特征进行了估算。“小布”身长约七八米,体重约五六吨,“小布”极有可能是一头小布氏鲸,但具体品种仍需进一步鉴定。

  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执行秘书长马海鹏表示,“这头突然出现的布氏鲸可能就是一位大自然的‘信使’,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正确理解牠所传递的信息,并且采取正确的应对行动。如果我们做对了,也许以后每年夏天,都会重现大型鲸类动物前来大鹏湾‘打卡’的胜景。”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认为,此次布氏鲸引发市民高度关注,可以预见将来海洋旅游观光业和生态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可能远远超出传统渔业生产。

科研/信标跟踪 评估噪声

  图:科研团队对布氏鲸照片进行分析。/网络图片

  为更好地了解布氏鲸的活动规律,科研人员采用信标跟踪的方法来进行相关研究工作。科研人员用特制的长杆慢慢地靠近布氏鲸,等待牠出水的那一刻,把信标贴在布氏鲸的背上。大约2小时后信标会自动脱落,浮在海面上,科研人员将其收集回来。

  据了解,此次是内地首次成功为鲸类贴附信标,并成功回收信号。信标可记录到布氏鲸在水下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并收集声音,为后续科研提供数据支撑。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廖宝林介绍,首先,通过信标记录动物在水下的游泳状态,由此就可以反映出动物是否健康。尤其是观察牠的加速度,可以看出牠游泳的力度和力道。其次,信标可以收集动物发出的声音,从而分析其周边环境对该动物的影响。声音是鲸类通讯交流非常重要的媒介。

  此外,该水域是人类活动比较多的地方,此次也想评估水下噪声对动物会有怎样的影响。

三大引调水“超级工程”:广东为港提供应急水源

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加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首条跨海输水盾构隧洞。\受访者供图

  据悉,总投资超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三大引调水“超级工程”正加速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进入完工验收阶段,工艺试验、技术创新、过程管控走在前列。而“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投资规模创下广东水利项目之最,“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水系连通工程”拟今年底全线贯通。届时,将彻底补上粤西、粤东水资源总量不足的短板,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将惠及广东总人口近八成,共9000多万人。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进一步优化粤港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作为世界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管道调水工程,投资354亿元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在加速建设。广东省水利部门透露,目前该工程试验段15个分部工程验收工作已全部完成,在工艺试验、技术创新、过程管控走在前列,为后续主体工程验收打下基础。而目前该工程A2标交通隧洞也顺利贯通,极大地加快了佛山鲤鱼洲岛取水口项目的建设进度,预计工程全线于2024年4月完工。

  西江水供珠三角及湛江等

  广东省水利部门有关负责人称,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供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覆盖人口约5500万,支撑超9万亿元生产总值,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和战略支撑。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广东省目前投资额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调水工程,前期规划输水线路总长近500公里,估算投资额达647亿元,其试验段已开工。”广东省水利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工程规划从西江干流云浮段取水,沿途输水至云浮、茂名、阳江、湛江等地,受水区面积超4万平方公里。

  工程总工期60个月,建成后将有效补齐粤西水资源总量不足的短板,粤西4市约2400万人受惠。

  粤东三江联通 促地区发展

  位于粤东的“三江水系连通工程”,则连通韩江、榕江、练江,实现三江水资源可控可调,促进粤东地区持续健康发展。据广东省水利部门介绍,该工程投资额达36.2亿元,4个子项目已有3个建成,包括韩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和半洋隧洞引水工程完工,鹿湖取水口开闸通水;而榕江关埠引水工程正加快推进建设,计划今年底前实现全线贯通,将惠及揭阳、汕头、潮州等地2000万人。

  记者了解到,这三大引调水“超级工程”建设,面临行业性乃至世界级技术挑战。其中,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迈入“穿洋过江”施工阶段,仅从广州南沙跨越狮子洋向番禺海鸥岛掘进全长便近3400米,穿越5条断裂破碎带,盾构隧洞最深近60米,其地质及施工风险在中国水利行业罕见;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首条跨海输水盾构隧洞,这也为工程全线贯通奠定基础。

人均水资源低于平均 构建互联互通供水网

  【大公报讯】综合南方日报、记者方俊明广州报道:虽然广东江河密布,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导致干旱缺水时常发生。数据显示,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流域降雨为近60年来最少,西江、北江等主要江河天然来水偏少4至7成,广东部分地区要采取分区轮供、分时限供等措施保障居民供水。而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东深供水工程,支撑着香港80%用水需求。

  广东省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要创新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把水资源富裕地区的水量,合理调配到水资源贫乏地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保障率,实现绿色协调发展。近年来,从粤东到珠三角,再到粤西,一个个“超级工程”,正重塑着广东水资源配置乃至高质量发展的新版图。  

  “广东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不足1700立方米,低于全国乃至世界人均水平。珠三角、粤东、粤西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沿海地区产业、人口密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这三大‘超级工程’,将惠及9000多万人。”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今年广东将完成年度水利投资近745亿元,仅6月份新开工项目便达460个,致力构建互联互通、丰枯调剂、多水源联合调配的供水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