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下线

  我国地铁车辆向“标准化”迈出关键一步。记者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获悉:6月28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的我国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在郑州下线,标志着我国在地铁车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

  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城轨装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2019年7月开始,中国中车联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各地铁公司、科研院校及协作单位共同实施了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及试验项目,目的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适应中国需求、技术先进的“标准化”地铁列车平台,提高我国地铁装备标准化、模块化水平,建立城轨装备中国标准体系。经过两年的技术攻关,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成功下线,标志着项目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是以中国标准为主导,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设计理念,继承既有地铁列车运用经验并结合国内地铁用户需求自主开发的、具有技术引领性的全新产品平台。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与常规地铁相比,实现了“九化两提升”。

  关键部件自主化。开展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全面自主研发,通过技术攻关,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所有关键零部件均实现自主研发制造。

  零件通用化。对车辆零件进行统型,完成200种易损易耗件、备品备件的简统化设计,使零配件最大程度通用化。不同线路、不同车型、不同厂家的车辆、零件可以互换通用,减少了备品备件数量,降低了运维成本。

  部件模块化。按照“功能、性能统一,电气、机械接口统一”的原则,标准地铁搭建了250多种部件模块,实现模块化设计。模块化使造地铁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大大缩短研制周期,快速满足用户需求,降低地铁车辆设计、制造和维护成本。

  系统集成化。对车辆软件、硬件进行集成融合,通过多网融合、多屏融合、多部件集成等,提高了车辆的一体化、集约化水平,系统更加稳定可靠。

  功能配置化。车辆功能实现“菜单式”配置,可“个性化定制”。在基本功能基础上,标准地铁推出了170多项选配功能,涵盖旅客界面、车辆运维、智能化服务等,用户可根据需求个性化定制。

  整车标准化。统一车辆基本尺寸参数、速度指标、车体轮廓、接口、电气控制原理、通信协议、修程修制等,实现了整车标准化。基于标准化,标准地铁形成了完善的全寿命周期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利于降低地铁建设与运营维护成本,也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跨线运行提供了条件。

  产品系列化。在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技术平台下,搭建了四种车型的系列化产品平台,即时速80公里A型车和B型车、时速120公里A型车和B型车。同时,每种车型可自由配置驾驶模式、受电方式、车辆编组、车体轮廓等,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产业规模化。通过协同创新,标准地铁实现了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完全自主化,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体系,形成了从零部件、部件到系统集成超过300家供应企业的规模化产业集群,有力保障城轨产业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行业规范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对车辆各部件和系统的技术规范进行统一,形成了城轨车辆技术标准体系。已编制形成整车技术规格书4套、企业标准205项、团体标准22项、国家标准10项,为指导和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标准支撑。

  与常规地铁相比,中国标准地铁列车还采用大量新技术,实现整车安全和性能提升,具有更加安全可靠、智能舒适、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等显著的技术优势。

  安全再升级。通过提高软件安全等级、车体强度、防火标准,增加智能监测技术等,车辆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性能更优越。优化降噪设计,车内噪声降低2-3分贝;应用新型节能技术,列车用电量等级达到A级,节能10%;增加智能运维系统,车辆运用维护的智能化水平更高,实现正线故障率降低10%,检修效率提升20%;可靠性更高,列车平均无运营故障间隔里程提高50%;优化修程修制,车辆全寿命周期成本进一步降低。

  据介绍,此次下线的地铁列车将用于“郑州机场至许昌线”,为采用GOA4级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20公里B型车,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是在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技术平台下诞生的首个车辆产品,也是首个示范应用的标准地铁项目。目前,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平台下时速120公里A型车、时速80公里A型车和B型车的研制也在顺利推进中。

  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的研制和示范应用,将推动我国地铁车辆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引领我国城轨装备“标准化”发展,降低城轨交通全寿命周期成本,增强我国城轨交通装备技术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交通强国”战略提供重要的装备支撑。

今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公海自主休渔

  农业农村部消息,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2021年公海自主休渔措施的通知》要求,我国自今年起,在西南大西洋、东太平洋部分公海海域正式实施公海自主休渔措施。自主休渔期间,所有中国籍鱿鱼捕捞渔船均应停止捕捞作业,以养护公海鱿鱼资源。

  据介绍,实施公海自主休渔的海域和时间具体为:7月1日至9月30日,在32°S—44°S、48°W—60°W之间,有关国家专属经济区外的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9月1日至11月30日,在5°N—5°S、110°W—95°W之间的东太平洋公海海域。

  据悉,实施公海自主休渔措施,是针对尚无国际组织管理的部分公海区域采取的渔业管理创新举措。2020年,我国在西南大西洋、东太平洋等我国远洋渔船集中作业的重点渔场,试行公海自主休渔措施,休渔范围内的70多家远洋渔业企业所属600余艘远洋渔船及远洋渔业辅助船均按规定撤离,休渔区内未发生违规捕捞行为。

  据专家对2020年休渔效果进行分析论证,在西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公海休渔海域,2021年1-4月鱿鱼累计产量同比整体有所提高,资源状况有所好转,休渔成效初步显现。

《伟大征程》演出展示大公报名篇《日本投降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全国广播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公报头版用五个超大号黑体铅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国人民报告了抗战胜利消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第一篇章“浴火前行”尾声部分,清晰展示大公报《日本投降矣!》的报道,用以象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日,标有超大字号《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出现在重庆街头,被欢腾的读者抢购一空。五个字力透纸背,表达出全国军民并肩浴血抗战、付出巨大牺牲、最终取得伟大胜利那一刻扬眉吐气、百感交集的真情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东北沦陷之初,大公报便清楚意识到中日必有一战,视“明耻教战”为己任,宣传抗日,警策国民。七七事变之后,大公报义不受辱六迁其址,努力以深入战区的报道和清醒睿察的言论,发出抗日最强音。

  在《日本投降矣!》之外,八月十五日的大公报还配发社评《注意善后救济工作》,开篇即指出“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是结束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真是万绪千端,而最急迫的莫如善后救济工作”,第一时间呼吁关注战后满目疮痍中的民生疾苦。

“天地通话”实现途径

  WiFi+骨传导耳机

  •采用先进的WiFi通信技术,取代传统的有线头戴通信,天和核心舱内实现信号覆盖无死角。航天员除配备智能手机,还配备了骨传导蓝牙耳机与地面通信。

  中继终端5G速率

  •中继终端采用可维修设计,在轨使用寿命达15年,在通信测控数据传输上,空间站核心舱发往地面的速率相当于5G通信速率,是之前的空间实验室的八倍。

  多路高清摄像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多路高清摄像机,不仅能够让地面监视拍摄地球美景,而且能帮助航天员通过仪表大屏幕实现与地面间的双向高清视频通话。

  天链组网传输

  •由3.6万公里高空的天链一号03星、04星,天链二号01星组成天基测控网,连接核心舱和地面站,负责天地间的语音、视频、电子邮件等数据传输。

  大公报记者刘凝哲整理

特 稿/舱外航天服亮相 最名贵国产时装

  图:刘伯明(右)和汤洪波对照手册开展舱外航天服手套安装与测试。\视频截图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23日上午进行了神舟十二号发射以来的首次天地通话。通过舱内画面可以发现,经过一周的整顿,此前在舱内漂浮的包裹已被整理干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侯永青介绍,为方便航天员寻找和清点物资,所有包裹都有二维码,航天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在物资管理系统中获取包裹内的货物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配备了食品冷藏箱,用来储藏新鲜水果和蔬菜。当日,汤洪波“紮着马步”边吃苹果边工作的画面引起人们关注。“太空吃播”排上日程,苹果“C位出道”。为何带苹果飞天?据了解,这是由于苹果营养好,可以长时间保存,相比橙子,汁水少,吃起来也方便。

  通过节点舱画面还可以看到,白色为底、带红色条纹的舱外航天服已被架起。这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经改进后的舱外航天服出舱支持时间更久,关节处更加灵活。有网友称之为“最贵潮服”。

  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的关键装备,相当于微型载人航天器,是出舱活动中保障航天员工作能力和生命安全的太空个体防护装备。目前国际上能完全独立掌握舱外航天服设计和研制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少数几个国家。 中新社

“天地通话”实现途径

  WiFi+骨传导耳机

  •采用先进的WiFi通信技术,取代传统的有线头戴通信,天和核心舱内实现信号覆盖无死角。航天员除配备智能手机,还配备了骨传导蓝牙耳机与地面通信。

  中继终端5G速率

  •中继终端采用可维修设计,在轨使用寿命达15年,在通信测控数据传输上,空间站核心舱发往地面的速率相当于5G通信速率,是之前的空间实验室的八倍。

  多路高清摄像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多路高清摄像机,不仅能够让地面监视拍摄地球美景,而且能帮助航天员通过仪表大屏幕实现与地面间的双向高清视频通话。

  天链组网传输

  •由3.6万公里高空的天链一号03星、04星,天链二号01星组成天基测控网,连接核心舱和地面站,负责天地间的语音、视频、电子邮件等数据传输。

  大公报记者刘凝哲整理

“神臂”承重25吨 辅助出舱 手抓飞船

  图:习近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通话结束后,向他们挥手致意,向现场参试人员表示慰问。\新华社

  【大公报讯】综合中新社、观察者网报道: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后续即将实施的出舱活动,其中三个航天员需要一起配合进行机械臂的使用。这个堪比“变形金刚”的“大力神臂”最大承载能力达25吨。

  据中国电科21所介绍,核心舱外的一对大型机械臂,为中国首个具有七个自由度的机械臂,拥有7处关节,2处末端执行机构,是对人类手臂的最真实还原,在太空可以实现类似人类手臂的运动能力。该机械臂工作时最长长度可达18米左右、直径约4米左右,最大承载能力25吨,可捕获来访悬停飞行器、转移货运飞船载荷、进行空间站舱表状态检查、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并可与实验舱实现机械臂级联组合。

  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配合下开展两次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中,一人在舱内操控,两人完成出舱,预计需要6、7个小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受访时表示,第一次出舱工作预计会在十几天后择机进行。

央视快评/在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6月23日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总书记向三位航天员致以亲切的关怀和诚挚的问候,嘱托三位航天员密切配合、圆满完成后续任务,并期待他们胜利凯旋。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既饱含着对建设航天强国的殷切期盼,也寄托着中国人“逐梦九天”的美好愿景,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人勇往直前、叩问苍穹,向更遥远的灿烂星瀚深度进发。

  在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总书记与航天员们的亲切通话,充分彰显了我国举国创新、协同攻关的制度优势,集中展现了中国航天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强大能力,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珍贵而厚重的大礼。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这艘往返天地的“生命之舟”成功发射,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刷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开启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航天追梦不止、奋斗不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火星探测……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化为现实,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十四五”征程在前,进军太空使命重大,中国航天要革故鼎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目标前进,为人类航天事业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特 稿/舱外航天服亮相 最名贵国产时装

  图:刘伯明(右)和汤洪波对照手册开展舱外航天服手套安装与测试。\视频截图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23日上午进行了神舟十二号发射以来的首次天地通话。通过舱内画面可以发现,经过一周的整顿,此前在舱内漂浮的包裹已被整理干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侯永青介绍,为方便航天员寻找和清点物资,所有包裹都有二维码,航天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在物资管理系统中获取包裹内的货物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配备了食品冷藏箱,用来储藏新鲜水果和蔬菜。当日,汤洪波“紮着马步”边吃苹果边工作的画面引起人们关注。“太空吃播”排上日程,苹果“C位出道”。为何带苹果飞天?据了解,这是由于苹果营养好,可以长时间保存,相比橙子,汁水少,吃起来也方便。

  通过节点舱画面还可以看到,白色为底、带红色条纹的舱外航天服已被架起。这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经改进后的舱外航天服出舱支持时间更久,关节处更加灵活。有网友称之为“最贵潮服”。

  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的关键装备,相当于微型载人航天器,是出舱活动中保障航天员工作能力和生命安全的太空个体防护装备。目前国际上能完全独立掌握舱外航天服设计和研制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少数几个国家。 中新社